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2-18刘红
刘 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中医科,新疆 阿勒泰 836099)
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 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中医科,新疆 阿勒泰 836099)
目的 探讨分析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例数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出18个百分点,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益气血活法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等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持续周期,提高患者康复进度,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应用。
中医益气活血法;冠心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近年来随着公众饮食、作息、生存压力等方面因素影响,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作为一种高发常见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从西医和中医角度辨析,具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由于该病症病情复杂,且治疗周期长,所以患者身心都会遭受很大的影响。长期服用西药不仅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还能导致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从中医角度讲,补气活血疗法被逐渐引入冠心病临床治疗中,且取得较好的效果[1]。本文对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从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随机分成每组各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3岁~79岁,平均年龄(53.1±3.7)岁。病程1年~4年,平均病程(2.0±0.4)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7岁~80岁,平均年龄(53.7±2.9)岁。病程1年~3.7年,平均病程(2.1±0.2)年。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冠心病病症,且同时排除其他肝肺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疾病等影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心绞痛发作。患者表示将积极配合开展治疗和调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比较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服用药物包括利尿、扩张血管药物、心绞痛患者增加硝酸酯类药物,根据患者病症程度确定合理的药剂量标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不良饮食、作息和行为习惯进行健康指导,注重饮食搭配。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西药治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主要由我院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和生化指标,研制补气活血通络汤。主要加入中药药物包括当归、黄芪、川芎、地龙、生地黄、路路通 、党参等十几种药物,按照中药煎服标准进行熬制后取汁服用,治疗周期是一个月[2]。
1.3 观察测评指标
主要依据心电图等仪器进行检测,对治疗效果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同时对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引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分析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结果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冠心病患者主要发病机理是患者体内血脉淤堵、气血运行不畅,加上受到炎症侵袭等,所以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心绞痛、胸闷、出汗等,传统的西药治疗,一是需要长期需要,患者体内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且对胃肠功能损伤较大,二是持续治疗依从性较低,不利于患者康复。中医治疗能够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改善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症状,起到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功效,通过添加益气、通经、化痰、利脉、消炎等中药,从而调理患者心脏及血脂功能,副作用小,且经济实惠,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吕云勇.中医益气活血法用于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意义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07):17-18.
[2] 田仕河.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8):98-99.
[3] 高红涛.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5,(08):92-93.
R541.4
B
ISSN.2095-8242.2017.068.13357.01
本文编辑:李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