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之初
2017-12-16徐翾
徐翾
一、背景分析
(一)财商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生对钱的概念停留在“能够换取需要的东西”认识上,而并没有真正从深层意义上去探究。从最常见的小问题入手,让学生有大的感悟。
(二)学情分析:四年級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能够得着货币的相关内容,逻辑思维也能进行逆向推理,可以实现“交易”,发现问题,并且已初步具备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游戏形式意识到“钱”的产生的意义,进而探究和发现“钱”的演变过程,最后体验“钱”参与到交易中时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参与游戏过程中,再现货币的产生源于偶然的物物交换,猜测和推断出“钱”的演变过程,总结“钱币“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设计前后两次游戏活动,体验“钱”参与到生活中时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部落参与到“创造”钱币的过程中,更理性的认识钱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钱”概念的产生以及演变过程;从中提取到的“钱币“的本质,用于“创造”部落钱币。
(二)教学难点:“钱币”的历史演变;以及统一度量衡的作用和汇率的产生。
五、活动流程示意图
卡片分组——“换换换”游戏——“钱”以及它的演变——“创造钱币”——“部落交易”——总结延伸
六、活动过程
(一)卡片分组
设计意图:随机分组,激发好奇心。
1.抽卡分组
将课前准备的有图的卡片用于学生随机抽取、分组。
“请拿到相同图片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我们看看大家手里分别都拿到什么宝贝呢?”
卡片:图(米、蔬菜、牛、羊、盐巴)
2.故事导入
部落特产,要想更好生产生活,需取得其他资源,如何文明地实现?
学生需要解决问题:如何实现自己部落拥有米、菜、肉和盐?
(二)游戏:换换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以物易物:学生想办法进行物物交换。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在意物物之间价值的不同。
2.提出问题:一个组换得全部食材资源,需要进行几轮交换?
学生进行易物交换,并且统计共交换几次换的想要的资源。
3.学生需要思考讨论:“你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换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容易吗?”“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更直接、更便捷、更文明地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教师加以引导:如何更直接、更便捷、更文明地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4.解决问题的方式:“钱”
(三)“钱”以及它的演变
设计意图:1.以轻松的、故事形式,展示货币的演变历史。2.总结出纸币的共同要素,为下一步创造自己部落钱币做准备。
1.教师提问:钱是什么?
学生思考:钱是什么?什么是钱?钱,最开始就是纸币吗?为什么贝币现在不能买东西?
2.教师引导:给出参考物,是不是钱,并说出原由。
学生讨论、总结:贝币是怎么演变到人民币(纸币)的?古代钱都有哪些不同的叫法?
3.鼓励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成“钱”的演变历史。指导和观察:学生对于古代钱的叫法和材质的了解程度。(提示:黑板上出示不同材质的货币。)
学生汇报:讲故事(重点:古代都有哪些钱币,为什么从一个到另一个。)
明白主线:材质的演变(贝壳、金属货币、纸币)。
演变的简单原因(计数复杂、金属沉重、技术发展)
补充(可选择):物物交换、贝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
4.展示第五套人民币
学生观察第五套人民币:发现、讨论、总结共同要素、猜一猜可能的设计原因。
(四)“创造钱币”
设计意图:1.让学生将纸币中提取到的要素,适当运用。2.为一环节的“部落交易”提供工具。
1.设计“部落钱币”:“为什么这样设计?体现什么?有什么寓意或含义?”。分发材料:分发欧克泥和纸张以及彩笔。
2.制作“部落钱币”:
3.思考:我们部落的多少钱能购得一筐菜、一头牛?
4.问题提示:自己部落的多少钱能购得一筐菜、一头牛?
(五)“部落交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同面值的钱,购得东西,感受东西的价值和钱的价值体现。
1.提出要求:将最开始换出去的东西,用“钱”买回来。
“购物”:用自己部落的“钱币”回原来的东西。
2.观察:学生会注意到不同部落钱币的使用,存在的流通问题吗?
3.思考讨论:用多少钱买回东西的?赚了还是赔了,这个东西贵吗?
4.引导学生回看交易的过程。
七、总结延伸
(一)讨论:为什么有的部落用一张100面值的钱购得一头牛,有的用一张10000面值的也购得一头牛?
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一头牛会卖出两个相差100倍的价格?
(二)直接登录货币兑换业务网页:进行人民币与美元、日元、韩元、越南盾、津巴布韦币的换算。
(三)结论:第一种钱更值钱。(一张100面值的钱购得一头牛,有的用一张10000面值的也购得一头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