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教学
2017-12-16李罗湘
李罗湘
【摘要】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中外教育界都普遍重视名著阅读,国外一直将名著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课标也要求初中阶段,每学年阅读几部中外名著,为配合这项活动,还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单元,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37-02
一、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名著导读的主要目的是向初中生介绍应该阅读的名著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由四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内容简介”、“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将名著的大致内容向学生做了介绍,又将阅读方式告诉了学生,还用精彩片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的探究思考是强化名著的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兴趣而设计的。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也可以开拓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因为名著导读所选择的名著都具有经典性,丰富性和科学性,这些经典,既有我国古典名著中的《水浒》,也有外国名著《格利佛游记》,有《昆虫记》这样描写动物的名著,也有《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科幻作品,它将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做了有机结合,通过阅读,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更能提高写作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很难静下心进行阅读,网络传播的特点是碎片化阅读,青少年都习惯了快读,总是习惯于通过了解故事梗概的方式来阅读名著,对名著中的写作手法,人物个性并不了解,名著导读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名著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名著导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干脆跳过这个单元。形成目前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师功利思想。很多初中教学还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名著导读属于文学修养部分,不在考试之内,教师认为这样是白费功夫。
第二,和当前的教育形式有关,当前的初中生是最辛苦的一群人,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根本没时间来阅读经典名著。加上电视的影响,很多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像我国的四大名著。学生认为已经知道名著的内容,不需要阅读。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阅读方式,学生也没空阅读。
第三,和社会环境有关,阅读是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在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生活生平的提高,电视,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影视剧的盛行,降低了人们的阅读热情度。阅读与幼年听故事的兴趣分不开,幼年爱听故事的人,长大后阅读兴趣也高。但当代初中生都是从小看动画片长大的,习惯了直观感受,从小就没有阅读的习惯,进入初中之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增加,阅读兴趣更加淡薄。
因为这些原因,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在初中生中要求阅读,是一件行不通的事,所以就放弃了名著导读的教学。
还有一种名著导读的教学方式,是教師的随意性,在教学名著导读时,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利用暑假或者寒假去阅读指定的名著,读完写上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很多人根本没读名著,拼凑出一篇读后感,并没有从人文角度来阅读。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教学方式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的名著导读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重视阅读,理解阅读对语文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理解阅读对语文的重要性。阅读名著可以增加语感积累,提高语言素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丰富人文知识。阅读名著,还可以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像《昆虫记》中的动物知识,《傅雷家书》中的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等。这些知识的充实,和我国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相符。
(二)名著导读的教学步骤
名著导读的教学,首先要根据对名著的介绍来制定阅读计划,名著导读不能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进行阅读,学生没有阅读时间,应该安排在长假中。在阅读内容上,不要强调学生复述整个故事内容,因为看电视也能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要让学生去用心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名著导读中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还可以根据名著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比如读《水浒》,可以设计“小说的精彩对话由谁说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的问题,会刺激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寻找,得出关联的故事情节,由此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让学生通过对话、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采取后续跟进的方式,如果在寒假中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到春季开学,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做好阅读后续工作,例如写读后感,分析名著中的某一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阅读的动力,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他们需要监督,也需要被鼓励。因此在后续工作中,教师要针对假期阅读展开系列工作,要求写读后感,还要从读后感中来检测是否真正阅读过。
仅仅写读后感还不能达到鼓励的目的,还需要将全班同学的读后感放在一起评比,看看谁阅读方式最好,收获最大。这样才能针对初中学生好胜的心理,促使他们认真阅读。
总之,名著导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阅读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经典名著阅读让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更有效[J].陈东飞.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2).
[2]提高初中生名著学习的积极性[J].孙金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2).
[3]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反思[J].赵红娟.语文天地.200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