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艺术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的创新思路
2017-12-16杨光义杭霞丽周仕来舒渊
杨光义++杭霞丽++周仕来++舒渊
【摘要】中华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深度融入到工科专业课教学不仅能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更是响应深化高等教育教法改革的尝试与实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深远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阐述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创新的内涵,详细分析了目前工科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现状,并辅以结合前期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采用自辑诗词运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与思路。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诗词艺术;课堂教学;经验与做法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10-02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诗词艺术融入工科专业教学的研究(编号:2017ZC136)。
中华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门颇具独特且富有很强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体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1]。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文件,高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明确了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立场[2]。近年来,全国各地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央视科教频道更是连连播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等,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推向了历史新高潮。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更应积极重视发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和作用,并积极探寻将其融入到教育全过程的途径和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3]。
一、教法革新,意义深远
由于长期深受社会功利化氛围的影响,中国教育界历来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传统观念,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更是受害其深,影响颇显,加之长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教育中一直侧重于对科技知识的技能的传授,使得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信念一定程度上缺失,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未有足够的体认和归属感[4]。尤其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了解更是甚少。因此,作为理工科院校教师有必要通过滋养文艺创作,并把诗词文化作品深度融入到工科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有极其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1)不仅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同时也为“第二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2)通过诗词作为载体将文学与工学进行深度相融,更加贴切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有了新的途径;(3)既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塑,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4)不但可以美化教学意境,增添课堂诗意,还原课堂田园本色,增强师生互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掌握专业知识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显教师教学的魅力和感染力。
二、现状分析,取证寻方
1.素养淡薄,工科突显。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品质综合表现,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迫于提升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已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乏更是让人甚忧。近年来,多数工科院校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通常做法都是在文理工科学生间以营造一定的学习交流氛围来开展,诸如在校园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或以通过增设“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人文社科类课程知识的学习等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工科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不足5%[5]。再加之深受其他主、客观因素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工科院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仍普遍缺失,已成众矢之的。
2.教法传统,意境不浓。教学方法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式、手段的总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教改工作不断推向了历史新高潮。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是成為了当前理工科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创新点,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感。近十年来,国内多数高校就如何改进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不错成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是各式多样,诸如启发式、讨论式、探讨式、项目任务驱动式、典型案例式、模拟教学法、实践模块式教学法等,无疑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在提升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等方面并不是十分可观。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长期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尤其对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在文化自信方面更是有所缺乏,然而大力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根源的最有效途径。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将诗词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来提升学习氛围,营造更为浓厚的教学意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十分少见,基本可算空白。
3.交融有案,工科无例。中华诗词博大而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以严格的韵律、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等来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是汉语所特有的魅力和功能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掘起过程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如此,在当前仍深受各界人士所青睐,在教育界也是如此。尤其作为现代诗词以打破旧体诗词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一种新体诗,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反映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已早有范例,尤其在文学、理学学科课程教学中更是得到了广泛运用,如北航李尚志教授自创“微积分诗四首”用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神曲”称号罗春老师改编歌曲《大中国》用于地理课程课堂教学等等。相对而言,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通过自创诗词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实践尤为甚少。
4.调研实践,颇受赞同。通过领悟东汉哲学家王充:“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毛泽东主席:“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两句名言名句,足以体会到无论做任何事甚至成功与否都与带着问题去调研求证以及是否付诸实践有着本质性的联系。
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就诗词文化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能否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能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等问题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电贵州电力有限公司、贵州省第一测绘院、贵州锦绣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调研,并考察了省内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取得了实质性考证,一致认为:“当前,文化制胜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管理变革新趋势,诗词文化本就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涵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如若能充分运用这笔财富,并从中汲取其精华,就能构建一个更有创新意识、激情奋发、和谐团结的精英队伍,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作为各业所期望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将诗词文化深度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不仅符合当前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构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内涵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组通过前期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煤矿技术开采专业《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课程运用自辑诗词进行课堂教学的付诸实践所取得的效果,更是有效验证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三、经验做法,继往开来
1.弥补体系,首当其中。课程体系是由其特定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其教学组织形式构成,是各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极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尤其对工科专业设置所应开设的课程时通常都是以过于偏重预期达到的专业技能目标按模块化形式来设置,在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上几乎仍是当作一种点缀来考虑,甚至还错位理解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具有的价值本位功能,完全忽视了其深刻的文化性、艺术美和思想性以及审美观。因此,科学合理适度地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用作弥补完善当前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在人文素质课程上的缺失将显得十分必要。
课题组在借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在创新与改革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通过领悟“贵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上贵州交通交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焰、教务处处长刘正发两位专家关于要将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关课程加入课程体系”点评宝贵意见,大胆设想了一点思路和做法:(1)在现素质教育模块中再适度加入如中国传统文化、诗歌鉴赏、诗歌写作等与文学相关方面课程。(2)将诗歌写作课程上升定位为核心必修课程来加以重视并付诸实施。(3)建立人文课程学分制管理体制,并纳入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始终。
2.滋养创作,融入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是将诸多教学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机有序配合预以实施完成的教学设想和过程计划。尤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恰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来呈现其教学内容,将显得十分重要。“滋养文艺创作”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迫切要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内容。中华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却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因此,尤其作为工科教师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中提炼元素,结合中华诗词的创作规律,酝酿出与时代特点、课程内容和行业环境相结合的诗词作品,深度融入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并付诸课堂教学,将更能体现教育教学的本质、核心和内涵,对促进提升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等更将是毋庸置疑的。
课题组通过前期在专业课课堂创意融入自辑诗词教学的实践,感悟了一点做法:(1)精准定位行业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与期待,深读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理顺内容上的衔接顺序,做好教学方案设计。(2)基于中华诗词写作规则,把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凝练出与时代背景、行业环境相结合的用文学艺术语言进行凝炼美化表达的现代诗词作品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进行呈现或选用古典诗词进行融入。与此,再辅以适量的声、像等来加以体现活灵活现的教学意境美。(3)尤其作为工科教师,在将诗词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要时刻满怀高度的激情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要予以正视和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把课堂真正当作师生灵魂共鸣、互助互进的交流平台。
3.考核添许,传承相依。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是否得以最大化实施和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情况的综合考量和评价。将诗词文化有效“融入生产生活”来进行呈现是当前每一个中华民族热血青年的共同责任,与其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更是相承相依的。目前,各高校在工科课程考核方面主要还是根据课程的性质来进行确定,即必须课考试和选修课考查两种形式,均侧重于对课程内容的考核。鉴于此情,课题组通过结合当前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为将诗词艺术融入到工科专业课课程考核中得以有效体现,大胆地做了一点思考:(1)变革傳统考核方式,调整课程考核结构,力求在基础考核内容中适以比重增加对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诗词作品的考核。(2)持之以恒,变基础考核为重点必考,予以重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至于流于形式、表面。
4.长效机制,多方参与。将诗词艺术深度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深化高等教育教法改革的创新实践,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深远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长效机制予以保障,十分必要。
(1)亟待社会共同关注,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将诗词艺术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作为高校深化实施教育教法综合改革的引领示范工作来实施。
(2)学校应加大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力度,把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上升为学校工作头等议程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经费上予以加大支持力度,对力求创新教学教法的老师予以在考核中加以体现和鼓励。
(3)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工科教师进行文学艺术修养、诗词写作技能等方面的进修培训。
四、突破难题,憧憬展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诗词艺术深度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是一项长期性、探索性、实践性、繁琐性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更需要突破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难题,如工科专业师生一直以来对诗词写作技能方面的功底不高等。但是,只要肯付出,并加以努力,反复实践,相信坎坷的路上一定会迎来新的曙光,天空也一定会变得很蓝、更蓝,最后就让“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鲁谆.中国古典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J].华夏文化,2013,(02):6-11.
[2]程刚.文化根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兼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传统文化观[J].实事求是,2016,(01):100-103.
[3]刘振卫.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活色生香-以郑州轻工业学院诗词吟诵活动为例[J].青年时代,2015,(23):106-106.
[4]丁国祥.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历史成因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4(03):85-89.
作者简介:杨光义(1980-),男(苗族),贵州锦屏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本科学历,历年来主要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以及矿井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服务、诗词文化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