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2017-12-16陈明华
陈明华
【摘要】新教材(特指人教版教材)具有教学资源丰富、课文篇幅长、教学内容空间较大等特点,这使教师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和空间变大。我们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不无痛心地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有的凭个人喜好和狭隘的教学经验,有的借鉴网上、教案集中铺天盖地而来的教案。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我认为”式的选择与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数量失限。其二,内容失本。其三,功能失范。
【关键词】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19-01
一、细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令阅读教學更加高效,把握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的命脉。文本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一座优质桥梁,真正做到正确解读、深入研读文本,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与理念的终极目标。首先得仔细琢磨语言特点。①解读关键字。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笔者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学生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句: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能弄清两者之间的先后、因果关系。通过换字法让学生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其实就是鱼印到了青年的心里,既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的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②解读关键词。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可以抓住“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高傲、傲慢、架子十足等带贬义,那么,在文本中丰子恺先生是用这些词表达他对白鹅的讨厌吗?其实这些都是反语,是作者以贬义带褒地写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年段教学目标
“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心脏,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而“课程目标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可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的语文教育的实效性。该如何与课程目标一致呢?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即教学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
三、教材规定的单元训练目标
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元的,但多元之中有主旨,教学设计时要追本求源,分清主次。根据单元的专题做出取舍,把握“主旋律”,确定核心目标,舍去次要目标。所谓核心目标,即一堂课要解决的中心任务。一堂课的中心目标很多,阅读教学精读课文一般分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要解决的核心目标要高度集中。
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德国十分爱花,他们愿意将鲜花摆在窗口,花蕊对着街口,花茎对着自己,抒发感慨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组单元主题是: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因此教授本课第一课时时,主要教学目标主定为:①掌握生字词,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等词语的意思;②明白互相奉献的美德。
四、教师(教师教学的个性及智慧)
新的课程改革,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即如何真正从教书匠走向具有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的教育者。而这首要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创造问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考虑自身的教学素养,使教学内容发挥其更大的效度。
五、学生:研究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疑问
“目标”作为教材的交代或规定,当然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任务,但绝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来自学生的。所谓来自学生,至少明确两点:一是问题肯定是体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想解决的难题;二是一定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或在初读文本中主动发现并认真提出来的,不是靠老师的规定或教材的“设计”。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学生读题后质疑:五壮士指哪些人?壮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课文就是围绕着五位抗日战士为什么被称为壮士深入学习。五位战士面临哪些考验,哪些词语反映出这是一次艰巨的考验?五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我们先来学习“诱敌上山”部分。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的词句。从他们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一段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五壮士的“壮”?
六、文本时代背景。了解语本的语言背景和历史背景
以《落花生》为例,这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告诉学生:花生和石榴、桃子、苹果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生长的自然条件不同而已,花生长在土里,而石榴、桃子、苹果长在枝头很耀眼,这时可以结合许地山笔名为“落花生”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许地山(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漏,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告诉学生,作者是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这时候再引回原句,让学生体会,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就像花生一样,它默默奉献,从不炫耀。
总之,文本是依托,《课程标准》及单元训练目标是参照,时代背景是价值导向,教师是媒介,而学生无疑是教学内容定位的根本。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的载体,从“教学内容”角度审视、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徑,使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