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点”成为“亮点”
2017-12-16沈超
沈超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适时追问是一种艺术,很多学生的迟滞思维,往往就是通过适时准问转化为灵动,藉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适时追问”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适时追问;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64-02
“适时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学生思路或激发学习兴趣而选择在恰当时机、提出深度问题的一种导引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追问”的前提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已形成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因此,通过适时追加问题,对启发学生思维、消除学习障碍有着更好的效果。然而,在实践中,“适时追问”的障碍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間“各行其道”。目前,很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和课前备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变故,如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方面追问不休,或陷入深度思维障碍,往往缺乏应对措施,甚至直接忽略,由此,则导致“教”与“学”分离,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状况,本文以“适时追问”作为化解课堂变故的一种途径展开探究,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适时追问”进行了思考。
一、以“适时追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来说,“适时追问”的时机可选择在课堂开始、中段以及结尾,选择时机不同,用意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课堂开始阶段应用“适时追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我的老师”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堂开始,笔者简要介绍了这篇课文与课文中提到的“蔡芸芝老师”之间的一些真实故事:蔡老师的儿子王书发也是一名教师,他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的《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一文中说:《我的老师》最早于1956年10月1日发表在《教师报》上,当时同村偃师高中的韩老师看到文章,酌度再三,最后通过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疙确认是我的母亲,并将《我的老师》一文给母亲看,母亲默认了,最后联系到了魏巍同志,使阔别30年的师生又恢复了联系。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曾教过你们,这其中有哪些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问题情境下,学生们陷入了回忆当中,短暂回忆后,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有两名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又有的学生则认为只有一名教师让他印象深刻。
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进一步引导:请选择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名教师,将与他或她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记录下来。
当学生们记录完毕后,笔者适时追问:你对自己老师的回忆记录是否全面?是否真正代表了你的情感?请将你的回忆记录与课文《我的老师》对比,下面我们学习新课。
如此,通过适时追问,激发了学生将自己回忆与课文进行对比的冲动,进而,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以“适时追问”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在课堂教学的中段,面对新知识,学生们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如果教师不重视、不予以协助,则可能会影响学生整堂课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新知吸收。对此,教师可通过“适时追问”的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用深度问题来消除他们的思维障碍。
以“老山界”一课教学为例。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后,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这篇课文是通过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刻画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缩影,那么,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阐述了一种什么精神?针对问题,学生们展开探究。此时,通过阅读课文,很多学生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为“表现了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显然,这一结论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对此,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将课文中表现“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精神”的内容用笔做标记,其次进行追问:如果课文主题仅是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的精神,那么,做标记之外的其它内容又反映了哪些思想?带着问题,笔者让学生们再次深度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即:课文主题是以红军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来反衬翻越老山界的艰苦,表达了红军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如此,通过适时追问,消除了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而,也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以“适时追问”引导学生课外探究
在课堂结尾阶段,“适时追问”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抓住学生课堂学习的“余热”,用追问作为连接课堂与课外的媒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从而巩固课堂所学,促进知识全面渗透。
如“一面”一课,在课堂结尾阶段,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回顾刚才所学,请大家总结一下,课文的核心事件是什么?针对问题,笔者让学生们讨论分析,并给出答案,即:课文的核心事件是“我”到内山书店躲雨,偶遇鲁迅先生,又获先生荐书、赠书。结合学生的回答可见,显然他们已初步掌握了这篇课文的思想和内容,然而,受课堂空间限制,这篇课文仍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为此,笔者进一步追问:课文中提到了《铁流》与《毁灭》两本书,鲁迅先生在对“我”介绍时说,《铁流》是“曹先生”的书,而“我那一本”,是送你的。那么,这是两本什么样的书呢?“曹先生”是谁?为什么鲁迅说《毁灭》是“我那一本”?同学们可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一下相关资料。
如此,通过适时追问,则引导学生们将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了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四、结语
总之,适时追问是一种艺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掌控和利用。只有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深度问题为他们解疑,引导他们探究,才能真正让“节点”成为“亮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春芳.适时追问,深度阅读——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课外语文:上,2016(6).
[2]邹芳娣.追问:有机可寻,有方可循——例析语文追问教学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旬刊,2014(8):54-55.
[3]陈玉新.适时追问,让语文教学更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