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发展
2017-12-16候春莉刘国民
候春莉++刘国民
【摘要】目前我县很多农村家庭为了孩子将来,为了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大量涌向县城,造成县城小学班额过大,学生与学生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学生接受能力不同,而每个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却又把这种期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无形中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2011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课堂教学不能一刀切,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此如何关注个体差异,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教学模式;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25-01
为此,我深入学习我县郭老师的课题《小学分层异步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研究。在参与课题时我所任班级已升入四年级,从一到三年级学习情况看,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优等生在课堂上稍一点拨就会,后面的内容就没心思听,要么被老师强迫性坐在那听无聊的课,要么满门心思偷空做小动作。反之,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或“陪读”或“一言不发”,只能靠死记一点基础性知识,这却违背了:“学会思考,开发思维”的学科目标。我班的小雪就属于这类学生:课上勉强完成部分作业,在学习方法上,不会灵活运用,老师讲一点学一点,教一点记一点,根本谈不上举一反三。每每遇到一些思考类题目,她总是束手无策留下空白。这样的学生班里有好几个。面对这一现状,我一直很头疼:怎样才能调动起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仔细分析原因,这类学生陪读是因为已有基础知识太差,失误太多,不会看书,也看不懂书。为此我在研读课题之后,依据课题的理论指导,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主要采用了“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分层异步教学。在自学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只规定了课本上的学习范围,而且尽量是小范围,教会他们分析图文,结合题目中的信息,数量关系,如何看懂每一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看懂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等。每次我都用小黑板温馨的提醒學生:1、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2、不懂的请向你的同桌请教。在分层学习环节,采用同桌互动,兵教兵形式及时帮助。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已经从同桌那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并且逐步取精去糙,从图文中分析出数量关系,找准知识点。在汇报学习阶段,优等生自不必说,汇报时他们最得意,从开始的零散汇报到最后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汇报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在他们的带动下,像小雪这类学生从开始的找不准知识点到找到了不好意思说,发展到一年后,不仅看到课题之后能很快学到基础性知识并且大胆汇报,而且还能向同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学习兴趣。记得在上“分数除法”一课时,学生自学后进入汇报阶段,我先问了:你学懂了什么?同往常一样,从学习困难学生开始。有的学生举例说出用乘法计算,如:( )×( )=( );也有好几个学生直奔主题:除以一个数,相当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我当时心里纳闷:学生结论是掌握了,有没有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追问:谁向同桌提问题了?同桌会解答吗?在几个同学提出一些无关轻重的问题之后,小雪的同桌,一个很认真的男孩站起来说:‘老师,她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乘倒数?”我也不会解答。”我当时欣喜若狂,不仅因为他的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更因为她,一个以前几乎不会学数学的小女孩,竟然学会提问并且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011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四能”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质疑,以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教育的价值所在。
面对小雪的转变,我对数学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好的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最为主要的是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小雪从学困生转向中等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增添了学习动力。而我,从一个教死书死教书的小教师转变为一个研究型教师,在学生得到最大潜能发展的同时,自己也享受了教育之乐,感悟了教育之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