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渗透
2017-12-16蔡中英
蔡中英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于含义,并”以“万物生长节气有约”项目课程中“食物的探究”为例,探讨了阅读教学中“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渗透,希望对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
【基金项目】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07-0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对农事活动进行指导,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含义
对于我国的古代来说,其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模式。一般来说,农事的进行需要根据太阳的运行变化而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春秋时期,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以及仲冬四个节气的划分。在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中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的划分,通过这八个节气可以代表季节的转换,于是就有了四季的区分。
后来,在《淮南子》一书中,出现了完整的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通过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而后来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对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其正式订到了历法中。
古代先民制定二十四节气,依据时节物候变化赋予每个节气特定的含义: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清明:天日青草茂;谷雨:雨润百谷;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饱满;芒种:麦类成熟;夏至:热夏来临;小暑:炎夏开始;大暑:全年最热;立秋:秋季开始;处暑:炎夏结束;白露:天气转凉;秋分:昼夜平分;寒露:将要结冰;霜降:开始有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冬至:寒冬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全年最冷。
二、“二十四节气”在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价值渗透
“万物生长节气有约”项目课程资源来自二十四节气,按照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首先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再将非物质的资源分为课程价值资源和课程知识资源;物质资源分为课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我们的课程价值即在其中。
1.課程价值资源——实施节气课程的方向
“万物生长节气有约”项目课程具有一定的课程价值资源,可以对节气课堂的方向起到指导作用。这项课程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符合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
2.课程知识资源——实施节气课程的载体
对于“万物生长节气有约”项目课程来说,其来源与载体就是二十四节气知识,没有二十四节气知识,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吃货组”在对节气活动进行探讨时,需要提前对相关的节气食品进行查阅,并真正进行相应的体验。然后,展开深入的探究,首先从网上搜寻与节气相关的餐馆,然后走向社会,寻找相应的餐馆,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据此为学校食堂提供节气菜谱。如此,为农事而存在的节气知识,其意义更在于,告诉与自然脱节的人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衣食起居。这为节气项目课程提供了丰富的、从结构到内容不断变化的知识积累,这扩大了节气项目课程的可选择范围。
3.课程物质资源——实施节气课程的条件
对于任何一项课程活动来说,要想确保其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具体形体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节气与人类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节气项目课程的物质资源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从学校内部来看,有教学设施与实验场所,其中包含许多教学用具与模型、美术室以及专门的烘培坊等。另外,还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与多媒体室等。从校外看,有自然资源,比如树木、鲜花、食品、农田等;有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农事机构、餐馆等;有大众传媒资源,包括书刊、互联网等。
4.课程人力资源——实施节气课程的关键
课程人力资源指的是与课程研制、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活动相关的人的能力与素质,它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上,具体包括人的知识、资历、技能与经验等。对于节气项目课程来说,其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各界社会人士等。对教师而言,其价值观与知识结构对课程的基本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成与败。在准备课堂内容时,教师团队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与研讨,这是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认知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对于学生来说,其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节气项目课程倡导“践履习行”“主动参与”,学习方式倾向于体验、探究、合作、开放,学生作为课程资源,重要性更加突出。比如在“寒露”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学生分为气象组、星空组、书签组、服装组、田野组、树木花草组和小动物组。小组的确定并不是随意的,如有的学生表现欲强,敢于创新,我们就把他分在服装组;有的学生观察能力、科研能力、交往能力不错,我们就考虑在气象组。正因为在分组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要,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搭配才十分合理。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可以指导农事活动,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万物生长节气有约”项目课程为例,对“二十四节气”在阅读教学中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析,让我们对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郑艳.二十四节气探源[J].民间文化论坛,2017,01:5-12.
[2]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农业考古,2009,03:162-166.
[3]周红.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传承的现实意义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03:90-92+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