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高职学生管理方法探讨

2017-12-16宋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大学生

【摘要】“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烈、极具竞争和创新意识,但他们又缺少辨别力、抗压能力差,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者要对该群体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转变工作思路、树立“以生文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切实做好95后大学生,特别是高职95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95后大学生;高职;学生管理

Disscus the post-95s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Taking D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Song Chao

【Abstract】The following article interpret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post-95 undergraduate and what causes these systematical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st-95s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It definitely shows that school shoul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bility towards the post-95s from six aspects.

【key words】post-95 undergraduate;feature;cause;college;stud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7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03-02

随着95后走入大学校园,这些思想独立、个性鲜明、视野广阔、创新和竞争意识强烈的新一代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关注对象。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评价95后大学生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一定离不开对这个群体的分析和研究。现今高校聚集了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也一直稳中求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随着受教育群体特点变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也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的达到教育和管理的效果。

目前高校的管理工作依然难以摆脱政治性的管教模式,依然以管理者为主体,以制度性的约束和管制为主要的工作方法,管理者和基层辅导员以及学生缺少根本的沟通,不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往往照搬本科院校,不符合分类教育引导的规律,一定要基于95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的分析,才能有效制定管理方案,切实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一、“95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和成因

(一)思想独立追求自我发展

与“70后”的保守、”80后“的顺从等特点不同,95后的大学生们更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在他们身上,社会现实的一面被放大。他们更多追求现实的既得利益,即这个对我有没有用?他们不关心专业课考了多少分,只要通過了就可以,而更多人热衷于怎么兼职“赚钱”,怎么积攒实践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怎么理清国家政策,提早步入创业的大军,他们更懂得“先发制人”,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更强,更加强调自我的发展。

(二)创新意识强辨识能力弱

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元素能被人认知并依赖传播,而大众传媒无疑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5后大学生深受大众传媒(如网络)的影响,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而且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外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但他们也过于依赖网络,网络中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现实的失落感一定是并存的,他们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差,往往容易受网络各种思想的引导,造成是非辨别不清,行为容易偏差。

(三)自我意识强烈,人际交往能力弱

95后大学生大多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习惯于自我思考和选择,因此往往不太善于与人交流,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身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常;无聊、空虚、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

(四)逆反心理强,抗压能力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每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多,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物质上几乎有求必应,行为上骄纵宠溺,造成他们敢想敢做敢犯错的行事风格,逆反心理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加深。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强的心理自信,勇于竞争,愿意在竞争中展示自我,但是因为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法正确面对,更加无力应对。

(五)有学习意识,没有学习目标

95后大学生经过了高中的高强度的集中学习,一旦融入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了监管式的学习模式,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跟踪督促,没有了密集的考试检测,往往无法通过严格的自律来强化学习习惯,他们的知识大学需要学习,但是却不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他们认为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就是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惰性渐渐显露。大学周边各种玩乐场所都很多,也让一些禁不住诱惑的学生有了放纵的场所和机会。

二、做好高职95后大学生管理的几点想法

(一)抓住学生特点,加强分类引导。

95后大学生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一定要用分类引导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在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社会阅历,个性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工作方法上也要将单纯的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分离开来,使教育者明确工作重点,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endprint

(二)营造良好风气,促进环境育人

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班风是指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生活风气,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节约了教育管理的成本和时间;良好的宿舍生活氛围、团支部的活动氛围、甚至是一个学生社团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都会影响到受教育者;大学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也很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处处体现职业道德要求、职业安全提示、职业能手展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同时也要不断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提升教师素质,强化全员育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就是一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有着最紧密联系的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习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而言是一笔可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因此要大力提升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教师无论是知识储备和性格品质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能够及时的指出并引导其改正。

(四)强化辅导员队伍,提升管理效果

辅导员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学生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和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将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延伸到课外,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模式,保证信息的畅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人员选拔、培训、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做好工作,形成梯队式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保证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向上通道,促进辅导员岗位科学发展,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工作队伍,让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五)完善自我管理,加强朋辈引导

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开阔,通过有效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中来,让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各学生社团承担校园文化繁荣的任务,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樹立先进典型,通过学生管理学生、通过学生引导学生,让朋辈间的影响有效的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积极上进的意识。

(六)创新沟通方式,增进情感交流

95后大学生成长于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他们是现代沟通方式特别是新媒体的使用最普及的一代,教育者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就一定要学会并能熟练使用新媒体,除了要使用新媒体作为课堂教学手段、提教学效果外,还要通过班级微信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发起讨论、加强了解,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媒介将一些学生抗拒当面讨论的话题深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增进双方情感交流,深化教育效果。

三、总结语

95后高职学生正在全面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自信与自卑并存、独立与依赖并存、上进与散漫并存,他们渴望独立却又能力有限、他们有心交流却又羞于表达、他们积极上进却又不能自我约束、他们想要学习却又没有目标……这些都要求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把握学生特点,坚持以生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分类引导,联合社会、家庭、学校力量,创新工作方法、细化工作目标、加强工作实效,更好的激发95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胡芳,李丹.自媒体环境下“90中”高职学生特点实证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4).

[2]李广恩,凌文秀,赵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辅导员胜任能力研究[J].高教探索,2014,9.

[3]上海师大《教育学》编写组,1979,《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皮连生,2003,《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章志光,1996,《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宋超(1990-),男,辽宁建昌人,现工作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任团委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辅导员高职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