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2017-12-16李燕妮
李燕妮
【课题成果】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思维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2015-ZJ—02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65-01
一、互聯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即跨越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所进行的新技术、新方式、新思维的融通。二是平台开放,即去中心化,淡化身份意识,构建平等对话的开放平台,多体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三是用户至上,即按照用户的需求去设计产品和服务。四是免费为王,互联网时代免费是为了更好的收费。第五,体验为核,所有环节的产品或服务,都是为了实现用户体验的目标。
二、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显著特点,在知识爆炸、移动互联、网络化生存的时代,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1.培养对象改变——在“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中成长起来的00后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利用互联网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互联网为大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粉丝经济大行其道。00后的大学生更多关注“自我感受”、“个性发挥”,是任性而洒脱的一代。互联网思维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育人过程中教育者高高在上,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和状况,摒弃传统的同心圆模式,实现育人机制平等民主氛围的创新。
2.培养目标改变——长尾经济中的高素质专门型技能人才
长尾经济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决定市场的可能不是需求曲线上重要的头部,而是需求曲线中冷门的长尾。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再也不应该成为生产线上整齐划一的“劳动工具”,而应该成为能够发挥个性特长的高素质专门型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顺应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而非同一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然成为打造专业特色的关键。
3.培养路径改变——交互参与、多元融通的产学合作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学校教学时间、教学管理的限制,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很难有效的开展。互联网扩大了产学合作的参与主体,扩大了校企合作的途径,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互参与、多元融通的产学合作成为可能。
4.培养方法改变——终身学习、寓教于乐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互联网提高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扩大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优质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已经实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职业教育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培养正在向方法习得为中心的培养转变,终身学习、寓教于乐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必将大行其道。
三、互联网思维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重构人才培养的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再造,方向是打造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型专业生态系统,这包括无边界发展的育人理念,网络化的教育生态环境,全球化整合的教育资源,开放高效的平台化运作等。
1.运用互联网系统思维和用户思维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职业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带有很浓烈的计划思维和建设思维的影子,很多都是照搬本科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是割裂的。互联网+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将专业课程全面定制化,由学生和用人单位来选择,为学生量身制作专业成长计划,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让他们参与人才培养的调整和完善,用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粉丝和专业忠诚。
2.运用体验化思维和极致思维开展高职课程改革
体验化思维是注重用户的需求,重视用户的体验。极致思维不求全面改革,而是在某个点上进行突破,做到极致。高职课程改革多是至上而下的革新,课程主体和课程对象是被动的,而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有限,很难大规模开展课程改革。互联网思维下的课程改革需要增强课堂的体验性,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提高课程的感知质量。
3.运用简约思维和迭代思维进行高职资源建设
简约思维是指在产品规划和品牌定位上,力求专注、简单。迭代思维实际上就是小步快跑的意思,通过微创新进行快速更新。职业院校名目繁多的各类资源建设,追求大而全,但实际学生的体验并不太好,其中不乏学生的选择太多太庞杂等原因,less is more,课程资源建设走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运用博客、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移动学习,实现简单便捷的目标。行业更新速度加快,将实训条件外包,让企业来参与或者企业来提供,能更好的适应行业需求。
4.运用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因为它沟通着职业和教育。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职业学院难以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因一是缺乏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二是院校本身也缺乏社会服务能力。建议构建跨界的专业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消除校企合作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化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以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定制,以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外包服务,实现互利与共赢。
5.运用社会化思维做好专业的宣传与招生就业工作
社会化思维,倡导了一种开放、参与、分享、创造的理念,推动了一种用户主导、以人为本的互联网运营思潮。当前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运用社会化思维开展专业宣传,就是做好专业口碑,运用好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将专业宣传、招生就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运用网络技术开辟网上双选会,扩大专业影响。
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商业模式创建了共赢的文化,一切行为都以用户和价值为出发点,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教育也不应例外。提供价值、创造价值是互联网思维的归宿,对于教育来说,运用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创造人力资源上的价值,更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智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不是互联网上的教育,也不是教育中的互联网,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人才培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