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思维训练的有效性研究
2017-12-16陈焕红
陈焕红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学科是初中教学科目中属于需要记忆與背诵的一科,教师在进行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会不自觉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及时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忽视了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感受思维快乐这一重要目标。在初中思品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从初中思品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全面展开,希望能为初中思品教学课堂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维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55-01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教育压力的影响,大多会选择以强制性的应试教育的灌输形式来实现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掌握。这种硬性的强制要求学生完成背诵内容的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是目前在政治教学中急需要解决的难题。所以,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初中政治在教学中的基本现状
1.教学方式单调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取照搬模式来朗读一下课本内容,教学方式单调,较少会联系学生的现状及时根据政治思想内容来进行思想教育特别体现在九年级的思想品德中;较少会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性的理论。因此,学生在学习政治时常常会觉得枯燥难懂,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学生缺乏对政治的重视态度
大多数学生甚至是部分教师,以不重视的态度对待政治这门科目,认为政治是教学科目中的副科,不值得重视。再加上,学生对待副科的消极怠工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实现。这种消极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以及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
3.学生对非选择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笔者所教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对非选择题多持被动态度,把材料放一边,只从问题的本本出发,回忆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毫无保留地写下去,这已经是中上层生做法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存在思维过程,学科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1.以新奇的方式引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奇的手段来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第五单元《我们是中国公民》的新课导入时便采用学生喜欢看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作为背景材料,提问:中国船员的身份是如何设定的,为什么中国要不惜一切代价,查明真相,缉获元凶?这样的导入会让学生觉得通过堂上的学习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电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关键概念的热情,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动脑思考是成功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表现。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课堂的教学时需要注重恰当地以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引入课堂新课的教学中,激起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进一步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加强政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认为“教育上最主要的是要考虑人类的个体实际产生的思维。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合于有效思维的态度,并且选择和安排教材,以及为了促成有效思维的态度,配合教材的选择和安排一些活动。”初中生的思维主要来源于强烈的求知欲望。站在认识的角度上来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推动下才能激发起自身主动地去思考所面临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积极地去发散自己的思维,灵活动用自己的思维去进行思维活动。换句话说,求知欲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良药,而求知欲的启发则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所以说,要想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关键还是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落实教学实践,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中掌握政治理论知识,进而出尽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说,在讲到九年级4.3“迎接挑战立志成才”时,本人组织开展有关爱岗敬业中有关创业的班会,让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创业思路,鼓励学生对创业方向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之后可以利用自己的寒暑假时间来进行一次创业实践。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充分展现在实践中,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回答非选择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体会思维的快乐
“一切真正的教育,其终点必在训练之中,但是它的过程却在于使心智为其自身的目的而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之中”,对学生,它会落实的做题上,因为思维的过程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以右题为例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对材料的观察开始,带着第一问观察材料中的人物讲述的内容和教材观点的联系,将材料中的民族团结和我国的民族关系联系起来;第二问是将我们感觉到的情境理智化,即探讨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性,这要依靠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的知识积累,也是一个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从我国的现状,国家未来的发展,民族团结对一个统一的国家的重要性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最后一问在“民族团结”这个关键概念中国家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好工作,这是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从多角度回答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束语
我国在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规定,教育主要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素养、综合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地鼓励与支持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为孩子创设一定的适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氛围,以耐心、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学会合作沟通交流、学会动脑独立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早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飞.探究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101.[2017-09-18].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7.07.089.
[2]陈丽杰.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02):310.[2017-09-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