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综述
2017-12-16冯暄淇金明花彭腾飞
冯暄淇++金明花++彭腾飞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學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对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的策略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影响因素;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课题:延边大学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研究,课题名《小学生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课题号ydbksky201760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45-01
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合规律的,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应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1]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理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上对解决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也有实际的裨益,本文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进一步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合作学习
在众多的理论性研究中,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心理教育学家莎伦博士成为当今合作学习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研究中重新定义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学习与自主合作相结合的教育方法。[2]而后,学者王坦基于莎伦博士的观点,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3]
(二)有效性
有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4]孔企平提出有效教学就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该观点指出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的学到知识内容,是否真正能将自己整体素质发展起来。
因此本文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则要包含三方面,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是否有效地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及投入是否有效率地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学习结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社会需要的效益。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教师小组合作教学专业素养及明确实施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组建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的时间的合理把握、在什么情况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的把握、要求是否具体、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讨论情况如何评价,都对教学的实施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否有深入的研究、是否有参加培训,对课堂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及明确的实施过程,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进行先进的教学活动。
2.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
学生对待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与学习效果各层面因子呈正相关,也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越端正,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6]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在有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有兴趣得多。
3.学生自律及他律
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氛围的培养,要摆脱以往对教师的依赖,而是真正的转向学生自主和互助的学习。[7]在小组学习中,每名学生要明确了自己在小组内的任务,只有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学生的主动性才得以激发。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找出优秀不足,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4.融洽的校园文化及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必须要考虑到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8]学生在一种学习气氛浓烈、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更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引发学习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讨论有意义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筛选合适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使其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要让学生们主动地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合理组织,提高参与度
1.关注“搭车”学生
“搭车”现象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少学习,甚至脱离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最后则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这辆“顺风车”,使自己获得与组员同等的评价与赞赏。[9]这类学生对自己自信心不足,在讨论过程中,就算有自己的见解也不敢于表达,怕错、怕出丑的心理使他们没有存在感。因此,在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小组的每名成员分配任务,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在发表讨论结果时,要采取轮流发表的制度,在最终的评价环节,要做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有效促进班集体的团结。
2.关注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对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要采取个体差异内评价,将学生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表现进行对比,使他们在自身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白元春.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10.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33-37.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6.
[4]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1403、1272.
[5]孔企平.“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学科研,2007(2):33.
[6]李丽,陆军,谢威士.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7(06):101-105.
[7]段惠民.就这样走出乡村[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12‐16.
[8]林培英.《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伏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