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帮孩子做好心理过渡
2017-12-16西幼
西幼
许多即将幼升小的孩子的家长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临近小学报名的时候焦虑心慌,其中有一些开始安排上补习班提前学习拼音、算术甚至英语单词,原因无外乎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表示,新晋小学生最应该受到关注和训练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心理素质。
树立自我价值的认知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常常被几个大人包围,许多行为表现其实是因为从小缺乏自理的能力。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不自信,见到陌生人不敢打招呼,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人类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对周围环境做出改变来实现的,这也包括照顾自己、帮家里完成家务以及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些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却有个过程,他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认识,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不仅仅是被人照顾,也可以去照顾别人。
孩子到了小学后,老师不会每次提醒他喝水、去洗手间,家长不可能每天提醒他带好相关物品。这就需要孩子学会习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家长在家往往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这会让孩子不在意父母的劝告。如果通过相关课程上实践、故事、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发感受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去做,家长再及时配合,给孩子机会去实践和犯错,过渡的效果会非常好。
树立时间观念
小学生活从一年级起就很密集,除了一天的课,还有不少兴趣活动,回到家要完成作业,要吃饭、洗澡,还要安排孩子自己放松玩乐的时间。因此,从下午放学后四五点到晚上九十点睡觉之间,要完成的事情非常多。孩子能否自觉自动地安排好?这取决于孩子是否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
比如,可以用一个“时间馅饼”的游戏让孩子了解时间的宝贵。在一张纸的空白处画个圆,表示一天24个小时,在家长的帮助下,让孩子按照自己现在一天生活的平均活动状况,在圈内画出比例图,每干完一件事情或者结束一项活动,就撕掉属于这个活动的比例,比如自己一天需睡眠8小时,则在睡醒后,先撕掉这个圆纸的三分之一。一天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长短,让他懂得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其他事情上用的时间过多,就会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有效率地先完成必要任务,剩下的时间就能自由安排。
通过这样的循环训练,进入小学后自然能进入状态。
适时进行专注力训练
经常有小学一年级家长向老师反馈,说孩子学习不专注,一件事做一会儿又去做别的,总不在状态;或者上课不专心,导致知识点没听到,作业没记全,家长还要帮忙补……
可能有的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一个习惯的养成,基本需要4周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专注有两种,一种是持续性的专注——做一件简单的事,持续专注地做完;另一种是交替式专注——能从专注于一件事马上切换到专注做下一件事,不要求每一件事都做很长时间。两种都是专注力的表现。
孩子可以通过听觉、视觉以及社交时的专注力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和社交能力。比如两人聊天,训练孩子专心致志地听,并及时给反馈,而不是埋头玩自己的。同时,训练孩子放下手里的事做另一件事时,不再想着之前的事,这样能帮助孩子在该上课时,心马上回到课堂,而不是还在想着课间休息时的游戏。
适当的情绪训练
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受情绪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负面情绪,在学校里非常令人担心。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情緒训练,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尤其是愤怒和悲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在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时,不要求很快切换到欢喜,但可以试着让自己停一停、想一想,再采取行动。这样可以缓解许多激烈的行为。
比如和朋友发生争吵,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能够知道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情绪,也感知一下对方的情绪,当感受很强烈的时候,能停一停再行动,已经很了不起。在学校与人相处,在家与父母交流,就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任务。家长们要为孩子准备一个活页小本本,用以记录每天的学业,也便于家长检查作业、与老师交流。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在暑假期间,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中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树立规则和安全意识。如果我们平时带孩子出去玩,要率先树立榜样,并提醒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行,玩运动器械要轮流等,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提高遵守规则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孩子要面对的挑战,实际上都是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可以提前接受相关培训,打通大脑的“通路”。当这些能力成为习惯时,孩子适应小学生活便不会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