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7-12-16李向东
李向东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附件4: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中规定本课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的总体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本课主要的教学原则:“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以上规定说明,本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两个问题,第一,观念的转变;第二,运用哲学观念和方法分析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
依据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哲学与人生》新教材。新教材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提出了人生的问题,体现出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如何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大纲的教学目标规定了三个层次:一是了解;二是理解;三是学会、掌握。对哲学原理部分要求了解。对相应的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要求理解。对哲学原理的运用要求学会、掌握。在这里,目的是运用,但最重要的是理解,因为理解了才会运用,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谨就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谈几点看法。
一、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这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要教学原则。是使学生喜欢本课、“理解”、“学会”的基本方法。
贴近学生。将学生引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哲学原理,这个情境应该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是贴近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通俗往往会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某一哲学原理,这些事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举。学生所举的事例必定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解剖这个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不同的学生所举的事例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这正好可以满足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同学之间进行分享。
这正符合多元智能教学的要求。如果认为学生举的事例不典型,无从下手分析,那就错了。列宁这样说:这棵树的树叶是绿的,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中就包含了辩证法的全部要素。(见《谈谈辩证法问题》)。因此,别说学生举个事例,就是说一句话,也足够分析的了。让学生自己举实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让学生在教学现场进行观察,说出看到的,或者说出在课间、在家里、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从这样的感性的观察入手进行思考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学生也容易理解。
即使是教师举例,也要举一些和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如对“普遍联系”这个原理的理解: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比较好理解,间接联系就比较困难。如果一说到联系,就举出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国家的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离学生较远,可以作为学生思考的作业,不宜作为当堂理解的事例。可以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就好理解了。
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班上同学之间都互相认识,有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直接的联系。那么如果说一个你不认识的也没见过的人,说你和他有联系,你相信吗?(一般学生都表示不信)。进一步问,你穿的衣服是你自己生产的么?(全体学生都会回答不是)。那么是谁生产的呢?不知道!(没见过也不认识)。虽如此,但通过衣服你和他建立了联系。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就比较能够接受,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它打交道,熟悉的事就容易记住。
贴近职业。在校学生还都没有职业,怎么理解大纲这一要求?
第一,可以理解为贴近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当然,学生将来最可能的职业是和他们目前学习的专业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和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笔者在教学中,对金融财会专业班,列举了资产负债表;对食品班里举了烤蛋糕等。这样,对学生学习专业课不仅有帮助,而且学生对哲学观点的运用更容易理解。
第二,贴近职业还可以理解为通过哲学观点的学习与运用,为如何选择职业以及在将来工作以后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关系进行指导。如对职业环境的分析,可以运用世界是物质的原理,表明环境的客观性;对自身条件的分析,可以引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对职业的变换可以从发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等等。这样学生易于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第三,如果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学校,则可以直接和企业相联系。如对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结构、企业的运作方式等的了解都可以和哲学观点的运用结合在一起。因为那个企业就是学生将来的职业场所。
贴近社会。是指对人生的理解要从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中进行理解。人和人的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主要包括经济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让学生从生产、婚姻、国家的角度来认识了解人生,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人生和哲学真正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
二、自主学习
哲学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对哲学原理理解的探讨和运用上。自主源于自觉,自觉源于需要,而精神的需要往往源于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对哲学感兴趣。哲学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于它的逻辑性和前瞻性,同时还在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应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运用哲学观点进行检验。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这五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以上是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当然,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仅靠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的。在学习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在学生那还是一个自在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融会贯通以后,才能变成自为的东西。新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在学习中接受的时候,而是在实践中被证实的时候。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观察、思考、反思的习惯是形成新的世界观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