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2017-12-16梁悦

华人时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逆袭孩子教育

梁悦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特朗普向习近平主席展示6岁外孙女阿拉贝拉背“三字经”的视频,也随之爆红于网络。在国外精英階层间,兴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从早些年此起彼伏的国外“中文热”,到BBC策划“中国式教育”实验的纪录片,再到中国教材纳入英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国式教育正在被重新审视、反思。中国式教育,正在悄悄“逆袭”。

中文成国外精英阶层的“新宠”

近几年海外“中文热”早已不是新鲜事。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海外有超过1亿人在学习汉语,许多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以50%甚至更高幅度在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中文教育已经受到了国外精英阶层的重视。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让阿拉贝拉从18个月大就开始到纽约上东区语言学校学习汉语,后来两个弟弟也在不到一岁时就开始学中文。英国乔治小王子、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大女儿麦克斯、比利时公主伊丽莎白等等,各国王室和政商界名流的孩子都纷纷学说中国话。华尔街金融大鳄罗杰斯的女儿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令网友调侃“感觉自己才是外国人”。事实上,现在国外的孩子,特别是精英家庭的孩子,“从娃娃抓起”学中文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中文在国外成为“新宠”,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国外研究人员称,学中文可以开发大脑中学习别的语言不能触及的领域。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子女的中文教育看作一种“战略布局”,期望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多竞争优势。当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彰显,也激发了很多人学中文的热情。

据香港财华社报道,罗杰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融入新世纪,安排孩子从小就学普通话。他还说,“计划让女儿到中国上大学;到耶鲁念大学已经是过去式,大家要向前望。”对这位投资大师罗杰斯来说,他人生中最得意的投资是女儿,因为“她会说中文,并且很了解亚洲以及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中文教育受青睐,中式教育模式、中式教育理念也正让西方教育界另眼相看。

中国“吃苦教育”曾饱受争议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积淀了聪敏勤劳的民族性格和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民族品质。教育让文化绵延,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代代传承,让中华教育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谆谆教诲弟子,“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告诉人,学无止境,要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千年来,儒家教育思想如绵绵细雨,浸润着每个求学者。这才有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佳话,也有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脍炙人口的劝学之言。

中国式教育是一种“吃苦教育”。中国的千千万万教育者,用“伤仲永”的故事教诲学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教育者相信,“天道酬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唯有勤奋才能通向成功之路。

然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曾经备受西方世界质疑。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应该是轻松快乐的,不能给孩子太多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激发创造力、发展个性。

当中西教育理念相遇时,矛盾和摩擦便不可避免。前几年,一位美国华裔“虎妈”的出现,再次让人们聚焦中西教育差别。这位“虎妈”名叫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法学教授,她沿用了中国教育方式,为两个女儿制定清规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蔡美儿将自己的育儿经写成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引发中西教育的大讨论。

自此之后,中西教育和研讨一次次走入公众的视线。2015年,英国BBC策划了有关中国教育实验的纪录片,当名为《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的影片播出时,英国观众反响强烈。中国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几名老师受邀来到英国博特航学校,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对该校学生进行教育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英国孩子认为中国老师出的题目难度大,也无法适应中式教育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当然,也有家长对此进行质疑,认为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对此探讨不断。

中国式教育正在“逆袭”

BBC的教育实验,仅仅是一个开始。去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投入4100万英磅在全英8000所小学引入“上海模式”的教学教育。今年3月14日,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前者将翻译出版36种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并于秋季开始陆续进入英国小学。这是中国教材首次成套进入到英国基础教育体系。

英国对中式教育的重视和引入之举获得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芬兰、南非、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的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纷纷到上海“取经”。阿联酋、肯尼亚等国相关机构也提出希望“进口”上海教师代表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乃至全球对中国教育的认可。

今年9月,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让中式教育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华裔记者诺拉·楚在2009年时为儿子选择了一所上海公立学校,通过儿子的成长变化,探索中美两国文化间的差异。她分析道,中国“吃苦文化”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作“成长式思维模式”———做得不好,就继续努力,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们被教育要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不适,勇于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难题。她还发现,在整个中国,正因为人们都非常提倡“吃苦”精神,中国才得以在当今时代飞速发展。诺拉·楚的文章引来了不少美国网友和媒体的“围观”。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美国的学校宽松得不可思议,侧重于应用性知识,对概念性问题则一带而过;中国学生则会记下必要的知识点,然后往更深、更复杂的应用领域进行探索。

相比之下,在面对困难问题时,中国学生善于“迎难而上”,而美国学生往往“知难而退”,容易放弃。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学生的数学等科目成绩遥遥领先。

除了英美,各个国家都跃跃欲试,探索中国教育。前不久,一部题为《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的纪录片一播出,让一直以教育理念为傲的丹麦人开始担忧。纪录片跟拍了两个国家的毕业班,节目组安排了权威专家,为两国的孩子设计了多项领域的测试,希望以此对比探究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除了英语成绩之外,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等方面能力都超过丹麦学生。不少丹麦学者对此表示不可思议,并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短时间内丹麦学生的优势可能就会被中国学生超越。”甚至有丹麦学生认为“中国人将来有一天会征服全世界”。

双方专家探究其原因,中国学生的刻苦自律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丹麦,除体育赛事之外的竞争是被刻意避免的,而中国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是被鼓励的。

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让中国的教育者看到了希望和未来。长期以来,中国留学生总能够名列前茅,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过去,西方社会往往将这种现象认定为中国学生擅长应试答题,在动手能力上偏弱。然而,中国飞跃式发展的奇迹让国外开始反思,重新审视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式。从英美到欧洲大陆,再到亚、非、拉等国家的教育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的东方。从“中文热”到“中式教育”的升温,中国的教育正在“逆袭”。这也鞭策中国的教育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参与到世界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责编 邱淑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逆袭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