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素质建构与培养

2017-12-15王冲金英伟

现代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王冲 金英伟

摘要:当前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数字出版专业需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明确人才素质构成和培养目标。因此.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最佳平衡。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素质;人才培养

在201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了由“需求”向“供给”改革的转变。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突出、缺少竞争力等问题。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与行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稀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供给跟不上需求”和“供需错位”等矛盾问题,严重束缚了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持续可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以便为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素质框架

數字出版是融合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流媒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因此,数字出版行业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受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的影响,高校培养出的数字出版人才既要拥有跨学科、文理兼容的知识结构和出版专业知识,又要有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多种信息技术知识;既能对数字内容进行创意策划,又能按市场规则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应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素质,进而成为人才培养目标。

1.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知识框架

随着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储备框架须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新时期的出版人才除了应对整个出版操作流程熟悉外,还应具有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包括版权贸易知识。二是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作为数字出版人才,既要了解出版相关业务,还要有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网络技术和网站运营维护等方面知识储备,能够熟练运用IT技术。三是拥有扎实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工作内容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复杂。数字出版人才应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做艺术家,又要做技能名师。四是拥有新媒体技术知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技术知识包含了媒体有效表达、数字内容管理和海量内容安全快速传输、有效存储、再现等五方面知识。

2.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能力框架

现代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应具有从容应对未来数字时代严峻挑战的能力。一是具有选题策划能力。数字出版物的选题策划重点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二是具有数字编辑业务能力。即能从海量信息和潜在稿源进行识别筛选,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选题查找,对信息进行分类、编辑、标引和转换,实现数字内容的跨媒体和多媒体开发。三是具有新媒体运用能力。即能依据媒体特性来决定媒体形态的使用,并利用全新理念和超前思维实现数字内容的增值。四是具有市场运作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沟通能力。

二、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陈旧,与行业发展脱节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还未被广大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所重视,截至2016年7月,全国仅有9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全国每年仅能培养5000名左右的出版专业人才,可见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需求,难以实现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另外,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短时间内无法显现,加之部分高校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重视不够,仍是枯燥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转换。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是否具备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搜集筛选、内容加工、选题策划和出版管理等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区别于传统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出版人才培养仍以传统的报刊编辑、图书出版发行人员为主,离培养既懂编辑出版又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还有不小的距离。此外,高校与数字出版企业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出版企业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下,这种沿用传统人才培养的“旧模式”与数字出版产业的“新要求”无法同步。

3.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我国,多数高校数字出版专业都搭建了“平台+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积极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工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虽然已开设了网络出版技术、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排版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仍以传统课程为主。

4.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飞速发展,多数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中既懂编辑出版知识又精通数字化技能的全科型教师寥寥无几,多数是知识储备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不大相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普及数字化教学,知识结构和数字化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部分高校数字出版专业课程无法开设,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

三、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针对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供需矛盾,高校应以培养熟练掌握出版知识和兼备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首要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定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基本还是按传统出版业标准运行,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对高等教育理念做出创新。一是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数字出版业发展步伐,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不能墨守成规,畏缩不前。二是必须整合师资和教学资源。三是要注重学生信息处理、策划创意和数字内容运营管理等三种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实现教学相长。

2.动态调整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数字出版专业课程应紧密围绕产业发展设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一是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定位,将教学内容与数字出版工作技能有效衔接,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本科生与研究生区别对待,本科生应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生则应侧重于策划创意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充分展现数字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性,积极构建“平台+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文理学科知识交叉。三是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与出版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数字出版流程、出版管理和企业运营方面知识的运用,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产之问的联系性,实现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强数字出版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结合供需关系,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应结合人才定位分不同层次培养。一是专科阶段人才培养。要结合生源结构,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加工层面。培养过程中着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出版软件实现文字录入、图像处理和排版制作等工作。现代数字出版企业中,这类擅长操作的技术人才非常稀缺,社会需求量极大。二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本科阶段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本科阶段适度增开数字出版领域前沿课程,另一方面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三是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数字出版专业研究生阶段教学需大幅度增加数字出版理论、营销、内容管理和全媒体出版等方面内容,确保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出版相关知识,提高数字产品营销和制作能力,以满足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现代数字出版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分层培养模式,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創新性思维,而且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与企业现实需求联系得更紧密。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养

数字转型期,高校数字出版专业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多角度优化师资,提升团队专业素养。。一是人才引进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引进力度。将大型出版企业聘请的数字出版业专家、行业精英、优秀员工以及技术人员引入高校,形成学界与业界、专家与教授、精英与技师等多样化师资队伍。二是主动联合企业,尝试从出版企业聘请高管担任导师,充分发挥业界的实践指导作用。三是加大专业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校合作,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师学习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定期选派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学习。四是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借助各类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和校企合作平台,教师既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展横向出版课题研究,又可以承接政府机构和国家部委资助的纵向课题。

在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尚未发展成熟,基于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供需结构,为实现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的最佳平衡,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调整。在为出版企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