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機更新,感受深圳的城市溫度

2017-12-15卜樂

澳门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眾生態規劃

卜樂

國外有些城市在70年代,因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轉移、地價攀升,就業崗位減少,房屋、設施老化,治安和生活惡化等多種因素,人們沒辦法在中心地區獲得更高品質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導致城市中心衰落。為解決這種城市問題,城市當局開始運用到“復興”、“重建”這樣的的城市治理方式,展開城市更新運動。城市更新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只是具體的提法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有所差異,這也是伴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出現的,“再生”、“復興”、“更新”抑或“重建”,都是針對不同城市的各個發展階段提出的概念,在內涵上是存在一些差異。

意想不到的“硬更新”

深圳採用“城市更新”的理念也是由自身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在社會發展高歌猛進了30多年以後,土地、能源、生態等資源難以為繼;人口激增, 30多年前認為總人口規模發展到80萬,萬萬沒想到今天會突破2000萬大關;城市的高負荷運轉,舊城區基礎設施潛力已經挖盡, 難以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要求。為保障城市的發展,需要藉助城市更新來平衡供需,為民眾提供更好更優質的生活體驗。必須從那些公共設施不夠完善,空間、土地利用率低的地區,通過城市更新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深圳的城市更新主要是為解決城市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保障的供給不足,同時要支持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人居環境改善、住房供給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過去有一段時間,大家對於都更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拆掉重建,地方部門在推動時也是多採用這個思路。去年我們在給市政府的一份報告中呼籲重新回歸都更的精神與多元方法,也就是早期的三種方式並重的情形:(1)功能置換(2)綜合整治(3)拆除重建,尤其是綜合整治上要下功夫。深圳早期很多的工業區如今不少變成商業區,房子就是原來的廠房,只是使用功能發生了改變。這樣既滿足城市發展規律,也節約成本,複合迴圈經濟法則,我們更強調這樣“有機更新”方式,而不是那種拆了重建的簡單粗暴手法。當然城市更新自然無法迴避地價、房價、資本介入等的問題,尤其是資本的逐利性使得它在推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往往尋求短期、快速的方法,如果拆除重建,這樣可以快速得到回報。尤其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開放之初就強調尊重市場機制,市場化程度是比較高的。相比於內地政府的政府財政力量主導,高成本、不可持續的模式而言,深圳充分利用市場力量的發揮,並強調制度建設和規則設定,因此更可持續。當然也容易被資本因素主導,我們在過去也提醒政府作出一些努力,改變單純資本引導的模式,強調從本質上更新整體環境,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優先,加強規劃統籌,政府吸收了這樣的建議,最新的出臺的更新辦法更加注重綜合整治的方法,而非“一拆了事”。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多樣包容。近年被大家關注的“城中村”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其是城市治安、管理、衛生的死角,城市形象負面。其實長期觀察城中村不難發現這個自成一體的城市社會單元,是一個城市鮮活的生態細胞,它裡面住著城市所需要的各類型人員,更有很多年輕、創業的力量在其中蟄伏,所以對於城中村的改造不能簡單的拆除就可以完成。要看到它對城市多樣性包容性的積極貢獻,要看到它對平抑城市創新成本的積極貢獻。因此如何利用好“城中村”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也在考驗一個城市真正的包容力與可持續發展力。

客觀來看,深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採用“硬更新”,以手術式的模式來推動稱城市改造,不問具體的病因而千篇一律。其實,自從有了城市,就開始有了城市更新,城市同樣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如同人的一生,從嬰兒到幼童再到青少年、壯年直到垂暮的老年,有著自身的新城代謝。當人發生變化,需求發生變化,自然就會出現變革的需求,需要一個新城代謝式的城市更新。因此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城市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前提,不要輕易地砍手砍腳,採用粗暴方式更新,應以針灸式、漸進式的方法,來打造一座適應人合理需求的優秀城市。過去中國的城市規劃比較“粗線條”,以經濟發展帶動城市發展,過後的數十年裡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跳躍到工業文明,又以極快的速度進入資訊和生態文明時代,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是多元交叉在一起,城市內部各種人員交疊,呈現一種空前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增長。各種特殊需求碰撞激蕩,如果再沿用過去那種“粗線條”的方式來規劃和更新,顯然無法符合人的發展需求。

好城,好設計

好的城市設計必須要兼顧到多個方面,其中第一就是人的需求。國家提出“人民城市”的概念就是希望來滿足人的需求,讓民眾可以享受城市發展的成就,享受到更好的城市服務,在這裡獲得更大的幸福感與發展機會。而這些感受的獲取要來自於公共設施、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人口大量湧向城市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人的需求的複雜與多樣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此必須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來構建城市框架,讓人們享受的城市服務更優質,與生活更加貼近,出行更便利和健康,生態環境更優質。

其二,一座好的城市必須“人性化”,它能夠提供給居民所需要的東西,能夠進行大量的資源交互與協同。過去為了把街道空間讓位給汽車,大量修建寬闊馬路,竟然忘了人作為個體的需要,消解了街道活動,增加了人際隔閡,動輒大馬路的設計也是居民安居成為了一個遙遠的夢,所以城市應該更貼近人,而這種“人性化”在城市規劃上就可以做到,由城市規劃引導這個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

這一點從上海浦東、浦西兩個區域對比就可以清晰發現,浦東的陸家嘴地區就是一個失敗的典範,當初規劃太過粗獷,強調高樓大廈、寬闊馬路(Road),尤其是地面公共空間都讓路給機動車,讓這個區域變成冷冰冰的辦公集中區;而反觀浦西就是“Street”(街道)的設計,擁有合理的街道、生活區、休閒的商業地帶,讓這個區域白天夜晚都充滿人性,不至於晚上變身成為孤城,出門下樓買東西都是數步距離而已,這樣的舒適體驗感自然能夠吸引民眾用腳投票前來居住生活,我們期待的人性化城市是一座既能吸納高精尖人才,又能相容各式社會人員需求的城市。endprint

深圳自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城市的人性化空間改善。05年我曾經主持深圳公共空間系統規劃,推動了100個社區公園和小型街頭綠地建設,讓民眾有更方便舒適的公共空間體驗。除了小區的綠化以外,在街頭巷尾、城市的公共空間提供綠化輔助,其實就是給民眾的出行、休閒帶來更大的便利性,對城市的環境同樣是可持續性的改善,後來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出這樣的綠化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很高。09年深圳綠道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尤其是自行車道的設計與綠化,讓城市的居民有了一個很好的運動(跑步、騎車)的條件,讓民眾可以以健康便利的方式來生活,這種便利性也在這兩年興起的共用單車上有所反應,深圳的摩拜單車每天有400萬人次使用,這個頻率已經接近深圳地鐵每天的運輸量了,而這一單車文化的盛行,除了市場的推動以外,更與優秀的人性化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有很大的關係。

其三,一座城市在發展上應該充分考慮城市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全球都在聚焦生態文明與生態話題,地球人口爆炸式地增長,資源短缺,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已經越來越難以負荷。細看到城市,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考慮城市的生態與資源。霧霾嚴重的都市,民眾用腳投票遷入山清水秀的地區就業、生活、養老,因此未來中國城市間的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就是生態環境品質之爭。

2005年,深圳市將全市用地的49.88%劃入生態控制線範圍,是國內第一個通過人大立法明確城市生態保護控制界線的城市。急速前行的深圳,設定了一條節制和舒緩的底線,呵護珍貴的生態資產,保證了深圳的天更藍、水更綠。環保部公佈2016年上半年中國內地72個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深圳名列第7。保持這個排名殊為不易,因為深圳的經濟總量、居住人口幾乎是前6個城市之和。

深圳多年來在推行“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大規模城市建設導致城市水資源難以涵養,大量的水資源流入海中,非常浪費。對於這一個高密度的現代城市而言,更是資源上的無形消耗,所以我們藉助“海綿城市”計劃,讓城市學會呼吸,有機儲水,做到自然系統的循環,這無疑在增加城市的韌性!

其四,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創新的城市環境。這個時代的新經濟活動都在圍繞“腦袋”走。哪裡有大量人才的聚集,哪裡就會產生相關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巨大的創造力。深圳的經驗就是過去30多年的發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進駐,動了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系統,深圳的經濟發展更是“叢林經濟”而非“森林經濟”。強調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能在其中發展,很多企業在這樣的叢林經濟中獲取資源互補,一旦轉移到其他城市,就無法保障上下游配套企業的供給,這為企業大大節省了成本。同時,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趨於模糊化。這就要求城市規劃在空間安排上更加緊湊和小型化,公共交往空間和多元的公共服務更加均質和網路化,品質跟高。需要在整體上有更加便利的交通系統、公共空間、綠色宜人的人居環境,要讓人能夠留在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價值點,才能不斷創新。

我們身處一個“創新”的時代,連城市規劃建設也要講究“創新”。一個有溫度的城市不是只由現代化的高樓與寬闊馬路代表,它還需要公共空間、公園、咖啡廳、書屋、電影院、畫廊、音樂廳、健身房等多樣的廣義公共服務設施,如何能夠在廣義的公共空間中提供優質的個人放鬆,人與人交流的品質服務,才能真正讓人感受城市溫度。美國的波特蘭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典範城市。在這裡擁有著無數創新活力的年輕人,國際型企業,設計科學的自行車道加上藍天白雲的舒適環境,這個城市在都市設計與規劃上充分以人為考量,結合科技、創新的力量,打造出了一個獨特的創新城市,吸引了各地人才前往。中國的城市有沒有這個潛力,當然有,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真正以人本帶動創新,有效利用公共空間,包括商業、住宅區的一樓二樓的空間,讓大家有一個舒適宜居,便利享受的“街頭文化”。深圳在城市快速的發展中,是全國第一個率先在2005年就劃定生態保護線的城市,深圳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總面積的一半,都納入了生態保護,這樣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決心是難能可貴。深圳灣海岸線的開放式使用,後海公園、香蜜公園等城市綠化的建設讓民眾充分感受到在這裡備受尊重,有了強烈的“家”的歸屬感。當然,城市規劃與創新,離不開後期的城市治理維護,一個城市在積極的治理中才能長久維持新貌,維持都市活力。

治理,更需民眾參與

而城市的治理不僅僅在於主政者的思維與行動,深圳的城市治理有著更多的公眾因素,民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一直在推動這座年輕的城市保持活力。本世紀初,當時全國都出現了很多因為拆遷慘烈維權的現象,對於深圳這座市場開放程度高,公民民主意識強烈的城市而言,自然也有維護自身權益的主動行為。2007年國家《物權法》出臺,更進一步讓民眾有了私有權益保護的意識。深圳在的城市更新過程中,漸漸納入民眾的角色,我們的城市規劃也逐漸有法可依,在制度和法律框架內更好地解決問題、保障私有產權人權益。政府、開發商、個人三者在市場動力機制的運轉中不斷協商,在妥協共存的基礎上獲得自己的合法利益,尤其是民眾個人意願得到了法規的保護,是一個很大的社會進步。個人權益被充分尊重與保障,這其實也是有效地推動城市更新的實施。在法律框架內保障個人權益,就是多元文明正在共生的積極過程中。同時,城市更新的思維也逐漸擺脫很長一段時間的精英式決策過程,改由多方參與,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政府在鼓勵民眾參與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建設主體主動參與溝通、多面向思考城市未來發展,做到了各方的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與努力。

在深圳都更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最初我們希望以2萬平方米為一個更新單元,找到這些產權人來一起座談,提出對該空間更新的方案,舉辦圓桌會議邀請專業人士、政府代表、開發商、業主所有權人群策群力,在多次摸索以後逐漸可以形成共識,來推動更新。所以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在上步片區做了3個更新單元的實驗,這是比較成功的試點。當然談判的成本與時長就會比較大,很多時候政府、開發商就沒有耐性,導致碎片化的更新,很容易將區域規劃割裂開來,使得政府未來難以整合一些新型產業發展空間和市政基礎設施空間,這也是我們在城市更新中碰到的問題之一。我們建議政府加強規劃統籌和主導力,進一步以宏觀視角一起推動城市規劃與建設。endprint

集體回憶,舊街續航

城市更新的過程避免不了:老舊社區、建築、街道的處理問題,很多時候有些帶有文化關懷或者集體回憶的地區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確實可惜。但是往往產權人迫切想更新,最終以拆除改建告終,這並不代表文化保育不重要,只是每個城市與其中的民眾都處於一個階段,有著自己的特性,在這個富裕起來的年代,大家的主流思想仍停留在經濟面,道德文化面的考量還太少,很多時候根本不會思考這些房屋有歷史與公共價值,但這個也階段性的問題如同人的成長一般,在每個階段看問題的深度、廣度都有所不同。如今市場佔據主導,大家還沒有能夠形成人文、道德的意識形態,硬說要文化保育,很多時候得不到民眾共鳴。但還是要說,這方面我們是有制度優勢的,需要政府的引導,文明的共識,學者的疾呼等多方的努力,這個過程會較為漫長。慢慢人們就會意識到一座偉大城市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最近五年、十年發生了,而是一路以來的積澱。同樣,深圳所要呈現的不僅僅是最近五年的變化,還有過去三十年我們走過的集體之路。

幾年前,我們經手過金威啤酒廠的改造工程,當時開發商找到我們只是單純的希望依據市場規則,容積率多少,賠償多少來進行,後來我們主動引導他看到他的利益訴求如何與城市發展、公眾利益做掛鉤,尤其是如何才能真正契合到城市的公共訴求和政府的要求。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啤酒最愛,啤酒廠是早期深圳人集體看體育比賽的最佳公共場所之一,周邊也有著大量的大排檔,是深圳人的集體記憶之一。在這樣的公共訴求引導下,最終開發商同意保留了原有部分造酒設備,尤其是那些機械時代的德國製造啤酒的精美機器。未來這裏講變成了工業文化場景與商業文化並存的一個特殊區域,吸引了很多遊客前往,既保留了舊有的建築,又留住了那個片區的城市公共文化記憶,同時也有新建的商業區域滿足大家辦公生活的新需求,這樣各方都很歡喜,達到了各自的訴求。同樣現在深圳有很多舊工業時代廠房通過改造,吸引創業青年入駐,改變當地的經濟活力,華僑城也是一個自主開發,充分保留與創新的成功案例。因此這座城市一直在不斷探索,希望能夠將其複雜性與包容性達到最高,讓所有居住於此的民眾充分體驗。

未來這座城市仍需要繼續探索,如何提供更高更優質的城市服務給市民;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追求小型組織的扁平化,更多的藉助科技、網絡的力量消解城市中心壓力,進一步達成多節點、網絡式、扁平化的城市結構,讓城市能夠在每一處地方都彰顯出獨特的活力,都將考驗著這座三十而立的魅力之都。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眾生態規劃
清代女性詞學生態芻議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