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对比分析
2017-12-15王长海
王长海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将86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情况、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 d、7 d、1个月裸眼视力超过0.5的比例分别为81.40%、86.05%、93.0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角膜散光度情况,两组患者术后7 d的角膜散光度(1.25±0.38)D较术前(1.28±0.42)D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白内障时,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比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术更加优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0.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0-0032-03
白内障在老年人群体中多发[1],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眼部疾病,以视物模糊为主要特征[2],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失明,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需及时治疗白内障。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手段为手术,本文旨在对比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为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术式提供参考,笔者所在医院将白内障患者8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6例(2013年1月
1日-2016年12月31日)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排除有精神病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眼先天性异常、眼部感染性疾病等情况的患者。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0~80岁,平均(65.43±4.87)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3.26±1.43)年。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1~81岁,平均(65.49±4.91)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29±1.47)年。两组白内障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均对两组患者的泪道、睫毛以及结膜囊进行清洗,做散瞳处理和表面麻醉。
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在应用开睑器开睑后将上直肌固定,在穹窿部做球结膜瓣,并作一5 mm左右长的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于角膜上方,作一1 mm长的侧切口于9点钟方向,进行穿刺,至前房后停止,将粘弹剂注入,对前囊膜行环形撕囊或截囊处理,将前囊膜的内切口扩大行水分离并将晶状体核旋转,在其进入前房后,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及核后方,分离后囊膜及晶状体核,垫入垫板予以劈核,在晶状体核下方缓慢插入晶状体圈套器,之后分别将所劈晶状体核取出,将残留皮质吸净,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注吸粘弹剂,在切口密闭后将结膜瓣复位,将地塞米松2 mg和庆大霉素2万U注入结膜下,对眼部进行包扎。
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开睑、做球结膜瓣等操作与上述方法一致,作一3.2 mm长的切口于11点钟方向的角膜上缘处,层间分离,建立隧道式切口,在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作一1 mm长的侧切口于3点钟方向,进行CCC环形撕囊处理,行水分离,在前房伸入超声乳化头(平均能量和负压分别为45%和250 mm Hg),对囊袋内的晶状体核采取超声乳化操作,将残余皮质清除,扩大切口并将粘弹剂注入、人工晶体植入,将粘弹剂吸净,切口处于水密状态后包扎眼部。
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抗生素,定时将眼部敷料进行更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视力大于0.5的人数(术后1 d、7 d、1个月),角膜散光度(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力情况的比较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 d、7 d、1个月裸眼视力大于0.5的人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的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的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7 d的角膜散光度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统计术后1个月内的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3],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白内障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4],会使患者的视力逐渐下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5]。手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6]。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具有切口大和损伤大等特点[7],导致术后视力恢复慢及散光度大,因此在临床治疗白内障时应以减少手术损伤和加快视力恢复为原则。
眼科显微技术和操作设备的更新进步使得小切口手术广泛应用在临床中[8],且被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其中最常用的两种术式为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这两种术式可进行表面麻醉,可减少传统手术球后麻醉存在的风险[9],具有较多的优势,如切口小、不会损伤其他部位、有助于术后视力恢复等[10-11]。endprint
临床文献[12]研究表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存在操作要求高、设备昂贵及超声能量可能损伤角膜内皮等情况;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存在术后眼压容易增高等不足之处[13],临床对两种术式的效果存在争议。在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 d(81.40%)、7 d(86.05%)、1个月(93.02%)裸眼视力大于0.5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47%、67.44%、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乳化术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更有利于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观察组白内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9.30%)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58%)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乳化术一般不会损伤其他眼部组织;两组术后7 d、术后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与本次研究中眼科医生丰富的经验有关。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效果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相比更佳,但临床上仍应根据白内障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手术方式,使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雷春燕,余金龙,热依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9):29.
[2]王艳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63-64.
[3]李国梁,秦礼宝.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与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9):53-55.
[4]张东宇.白内障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与超声乳化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71.
[5]黄叶平,周华,吴惠春.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89-190.
[6]翟孝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53-54.
[7]翁春瑜.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43-145.
[8]孙敏,陈雪霁,孙晓艳.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4,34(3):242-244.
[9]李莉.超聲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20):17-18.
[10]李爽,张满红,韩英军,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5):955-957.
[11]李彬.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疗效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104-105.
[12]吴柄成,戴红梅,李兰,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5):883-886.
[13]李长兵,王斌,胡俊贵.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4):943-945.
(收稿日期:2017-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