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為壯麗文化工程的添磚加瓦澳基會推動“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

2017-12-15凛月

澳门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專家資料澳門

凛月

時代發展步履匆匆,細碎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若欠缺系統整理,可能在時代巨輪中銷聲匿跡,澳門基金會於2012年與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攜手啟動“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大型編纂出版項目,搶救本澳民間藝術,保護及傳承本土重要文化資源。過去5年,澳基會與本澳各卷組成員共同努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挖掘和整理工作,進行大量資料搜集和採訪,協調採訪調研工作,組織“澳門卷”編纂代表赴內地深度交流考察,召開多次編纂工作會議,至今取得階段性成果,現時《曲藝志》、《歌謠卷》及《諺語卷》已通過初審,《民歌卷》、《戲曲志》、《故事卷》已完成終審,其餘卷目計劃於2018年初進行初審,預計2018年底全部十卷通過終審,並於2020年出版面世。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下稱“志書”)是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文聯等機構共同發起及主辦的一項宏偉的文化基礎建設工程,自1979年起陸續在全國分省區立卷,每個省區十卷,因此也稱“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內地部分298部省卷共400冊已於2009年全部出版,全面記錄內地各民族戲曲、音樂、舞蹈及民間文學等的基礎資料。由於“志書”暫缺港澳臺卷,文化部港澳(事務局)辦公室、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局多次協商,於2012年8月正式啟動“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下稱“十部·澳門卷”)的編纂項目。

“十部·澳門卷”按照全國統一的體例要求,在嚴謹的規範中做好成果把關,並參考內地編纂“志書”的相關經驗加以創新,內容充分體現澳門地域文化特色,合共分為十個編纂項目,包括《中國曲藝志·澳門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澳門卷》、《中國戲曲志·澳門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澳門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澳門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澳門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澳門卷》、《中國諺語集成·澳門卷》、《中國歌謠集成·澳門卷》及《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澳門卷》。每個專卷的編纂及研究工作,由澳門基金會組織本地學術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及其研究團隊承擔;同時內地相關專家學者亦參與了編纂委員會的工作,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對編纂團隊進行培訓,確保“十部·澳門卷”的成果質量。

深化城市文化形象

儘管“十部·澳門卷”涉及龐大的歷史資料,編纂工作艱巨,澳門基金會憑藉過去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整理分析經驗,加上與社團機構合作推展民生項目的堅實網絡,順利組織協調社會各界及專家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循序漸進地開展項目,“澳門基金會的學術研究工作多年來得到各界的認同和支持,招募編纂團隊的呼籲得到學術界響應。我們既有從前的基礎經驗,現在又有一群年青的研究人員加入,對此我們感到鼓舞。”澳基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十部·澳門卷”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加強澳門市民對本土文化有更深遠的了解,增加對澳門的歸屬感、自豪感和城市文化形象的認同。

文化長城的堆砌者

“十部·澳門卷”此項宏大的文化建設工程啟動以來,由國家專家指導以及澳門社會各界的衷誠參與,其中《中國曲藝志·澳門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澳門卷》、《中國戲曲志·澳門卷》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澳門卷》的編纂負責人、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沈秉和稱,欣喜接下這項時代重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這些編者只是文化長城的堆砌者之一,為壯麗的澳門區域文化拉開序幕而已。”沈秉和表示,“十部·澳門卷”涉及龐大的史料搜集工作,全賴澳基會在各階層具有很大滲透力,在編纂過程中發揮鋪橋架路作用,讓團隊工作得到各方人士的諒解和配合。

追溯戲曲曲藝源流

《戲曲志》全面疏理澳門的戲曲歷史及發展源流,而《曲藝志》是以澳門民間口頭說唱方式表演的藝術為對象,開展文獻梳理和田野考察,重現澳門曲藝文化脈絡。沈秉和表示,梳理過程中,團隊經多方核實各項資料,多方求證,同時亦要與時間競賽,“有些很出色的粵曲名伶,我們未趕及進一步深入訪談時對方已離世;但亦有些唱家我們只知道他的名字,卻在其他零碎的聲音資料中發現其作品。”在編纂過程中逐步追溯澳門戲曲曲藝發展源流,沈秉和屢獲驚喜,“彭展雲雖是一位三輪車伕,但其唱曲水平連香港行家一聽也拍案叫絕,彭展雲後人得知‘十部·澳門卷工作後,他的兒子把父親的照片集交給我們,令我們喜出望外。”

全時間參與編纂戲曲曲藝類專卷的本地人員約5人,廣州及其他地區亦有20多位學者、專家、樂手、伶人等為“十部·澳門卷”工作注入動力,精煉出《戲曲志》逾50萬字、《曲藝志》約30萬字的稿本,沈秉和指,他們至今訪談的唱家、工作者約60至70人,涉及的行業有車伕、百貨店售貨員、醫生、商人、中藥店主等,說明粵劇粵曲在本土民間的廣泛普及性,其影響力跨越社會各階層,深植於平民百姓以至官商名流,共享相同的時代旋律,這是澳門戲曲曲藝發展的特點之一。

諺語體現本土生活色彩

“這是本澳有史以來首次全面系統性收集本地諺語,對澳門來說意義重大。”《中國諺語集成·澳門卷》項目負責人、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鄧景濱說道。他帶領的《諺語卷》團隊至今收集約1萬條諺語,包括事理、修養、社交、時政、生活、家庭、風土、工商等不同類型,反映出澳門色彩豐富多元的民間生活及人文環境,充份體現本土社會特色和大眾智慧,《諺語卷》的初稿於今年初通過初審。“澳門具有地域特色的諺語眾多,博彩、宗教、水上人、土生葡人等,口述採錄的過程中,我們採用‘以諺引諺的方法,提高搜集效率。”“以諺引諺”意指訪問時先拋出一些諺語,勾起受訪者的回憶,讓訪談工作更有效率。

鄧景濱稱,澳基會組織各專卷編纂隊伍赴內地考察交流,並由內地專家就“志書”具體的編纂內容如各卷的定義、體例形式、表述規範等進行講解指導,使編纂者可根據澳門情況並結合統一規範,實事求是地開展編纂工作,“專家們把30多年編纂‘志書的經驗帶來澳門與我們分享,我們團隊中曾有人建議在澳門卷新增一些原編制中沒有的元素,但考慮到澳門卷是整個文化工程的一部分,最終共識仍按照全國的編例去做。”

栽培學術研究人才

從浙江來澳就讀中文系的魏漪葦,暑假開始參與協助鄧景濱的編纂團隊,負責資料整理,“鄧老師把《葡漢詞語及成語字典》分成5部分,我是負責其中一部分,把字典中的生活諺語篩選出來。”長時間整理數百個中葡諺語會否感到沉悶?魏漪葦卻是眼睛發亮地說:“粵語方言非常有趣,很好玩!”小女孩雀躍地說,“參與‘十部·澳門卷後,讓我學會了很多粵方言字詞,例如‘咩、‘咪、‘乜、‘餸等,雖然我的家鄉也有自己的方言,但只能口耳相傳,粵方言卻可把對應的字詞書寫出來互相交流,感覺很奇妙。”

《諺語卷》的編纂團隊至今共邀請了3名學生參與分析及整理工作,鄧景濱稱,“十部·澳門卷”重要意義之一是希望調度學生的積極性,在深入了解澳門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探究諺語的真諦,“諺語資料搜集與澳門大學現有的課程性質有可結合的空間,例如漢語方言學、港澳語言學等,編纂工作結合課程需要,發動學生參與諺語搜集,鼓勵學生在過程中加以研究。”鄧景濱稱,其中一位參與編纂的碩士學生,其論文題目亦是研究澳門特色諺語,他的論文答辯通過了,其研究見解也會補充到《諺語卷》中,一舉兩得,“幫助學生多向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掌握研究方法,了解澳門文化,明白這不是一個枯燥的任務,而是把教學和研究有機結合,對學生是一種提升和鍛鍊。”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發掘本澳民間藝術文化源流,為本地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立下重要里程碑,同時培育澳門編修文化藝術志書的年青人才,提升澳門文化的鮮明形象,這項文化工程的一磚一瓦,足證昔日澳門民間藝術的影響力,並將繼續作為這文化之城的魅力名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專家資料澳門
IQ Test
The Apple of Their Eye
Big Jim
撕咬专家巨齿龙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