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道
2017-12-15张倩汶
张倩汶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敏锐地洞悉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其包含的深意却耐人寻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教育大国,从孔子开创私学以来,其教育机制也在代代传承。但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最初的理念却变了味。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引发的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活力局面,逐渐沦为八股取士制度下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万马齐喑局面。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一刀切的刻板僵化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会是进步,只会是停滞,甚至倒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件艺术品,那么老师就是雕刻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质地和纹理,而老师则要具备一双能看出我们原貌和本质的慧眼,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件上乘之作。眼力不同的老师往往处于不同的层次,简单来说,老师也有高低之分,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会用50种方法教1个学生,而一个低水平的老师只会用1种方法教50个学生。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能否深入把握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探寻出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人生际遇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和潜力,因而我们不能以“一根筋”来雕刻所有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是弓箭爱好者,他千方百计从各地搜罗天下最好的弓箭。终于有一天,下人呈上了一张被称为天下最好的弓,那是一张朴实无华的弓,上面的花纹只是树木本身的纹理,这与国王收藏的那些制作精美、华丽炫目的弓有天壤之别。国王一看就来了犟劲,他让工匠为这张弓雕上最美的花纹,成功之时,只见弓身上一条龙扶摇直上,呼之欲出。国王大喜,握住弓身,拉紧弓弦,只听“嘭”的一声,弓断了,国王勃然大怒。可这又能怨谁呢?弓的本质作用是能把箭射得远、射得准,而国王却不据此提升弓的发射力,而把自己“精美华丽”的意志强加给弓,大雕大刻一通,结果却大大地削弱了弓的承受力,最终落得個弓断弦崩的下场,岂不是咎由自取。
借我们一双慧眼吧,让我们把这“因材施教”之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而使千古之道不仅“源远”,而且“流长”。
【评点】
本文的特色在于纵深的层次感。前半部分,勾勒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嬗变的大致轮廓,从“渊源——流变——现状”,这就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后半部分,一列现象——“用50种方法教1个学生”“用1种方法教50个学生”;二提原则——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三析原理——环境、际遇的不同,决定了个性、潜力的不同,而个性、潜力的不同,又决定了教育方案的不同;四谈危害——国王以一己好恶,改变弓的本质作用,只落得弓断弦崩,以事喻理,发人深省。这就给人一种论证的纵深感。正是源于这两方面的纵深挖掘,文章才显得厚重而透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