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大兴 以地理的眼光看文学

2017-12-15余玮

中华儿女 2017年22期
关键词:袁先生物候文学家

余玮

他出版我国第一部文学地理学研究专著,创立“曾大兴定律”,首倡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 成就为文学地理学泰斗级学者

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如今已是文学领域的一门“显学”。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被学术界称为“文学地理学第一人”。

曾大兴早年是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的农民。1978年考大学时,地理这一科他考得最好。他本以为自己可以进入地理系,后来却被中文系录取了。进入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后,他才得知:地理系的学生在高考时都没有考过地理,而考过地理的人,无论你考得多么好,也进不了地理系。读地理系的不考地理,考地理的读不了地理系。这个规矩不知何时所定,但至今没有改变。

2014年7月,作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曾大兴被中国地理学会聘为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成为该委员会中唯一没有地理学学历和学位的委员。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非常欣慰地说:“终于找到组织了!”

由于酷爱地理,曾大兴在读文学时,总是带着一丝地理的眼光,这就使得他能从文学中发现许多地理的元素、地理的妙趣,进而找到文学和地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最终创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文学地理学学科,成就为文学地理学泰斗级学者。

开启建构“中国文学地理学”的步伐

曾大兴正式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始于1987年10月,也就是在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柳永和他的词》付梓之后。那时候,他还是中南民族学院(今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讲师。他最早的一篇文学地理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发表在《社科信息》1989年第12期,次年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4期全文转载,反响良好,出乎他的意料。武汉地区高校的几位学者看到这篇论文之后,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们认为这个选题非常新颖,非常有价值,建议他就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系统、更精致的研究。于是在1990年6月,他就以“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为题申报了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底获得批准。那个时候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学者非常少,年轻学者尤其少。而他这个项目,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的第一个文学地理学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经费并不多,只有6000元,但是对他来说却非常重要,用他的话来讲,“是一个天大的鼓励”。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位因出版《柳永和他的词》而蜚声词学界的青年学者就暂时告别了词学,正式走上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之路。

1990年9月起,曾大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国内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一年。这年9月28日傍晚,他去拜访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现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袁先生问他来北大准备做什么课题,他说想做“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袁先生说:“这是一个很诱人的题目,很有价值,但是非常复杂。”他那时年轻,说话未免有点“冲”:“复杂我倒不怕,只要有价值就行。”袁先生笑了。袁先生又问他有没有发表过这一方面的论文、发表在哪家杂志、哪一年、第几期、论文题目叫什么,问得很详细,他也详细地作了回答。袁先生笑着说:“咱俩想到一块去了!”接着袁先生就回到书房,拿出一本书来给他看,这就是袁先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他想向袁先生要一本,袁先生说:“这只是一本样书,我还在校对,不能送你。你可以在这里看。”于是就在袁先生的客厅里,他读了这本书的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接受采访时,曾大兴说:“我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与袁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有很大关系。”

1995年10月,“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这本书把先秦至民国的6388位有籍贯可考的、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分时段、分区域、分家族做了一个全面的统计和考察,归纳了他们的分布特点,探讨了他们的分布成因,总结了他们的分布规律。这本书出版之后,被学术界称为“我国第一部文学地理学研究专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和华林甫教授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和《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等论著中一再提到这本书,著名歷史地理学家蓝勇教授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一书中,将这本书列为“学习参考论著”,并多次引用这本书的观点和材料,其中第十五章第二节“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就是根据这本书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在文学研究界,引用和评介这本书的论著更多,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黄霖先生甚至认为,“曾大兴的研究相当宏观和富有条理,与明确建构‘中国文学地理学实差一步之遥”。

或然性中寻找必然性形成“曾大兴定律”

曾大兴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考察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要素,人文环境则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宗教、风俗、语言等要素。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都能对文学构成影响。但是,在地理环境的诸多要素中,哪一个要素对文学的影响最重要呢?曾大兴认为:是气候。

2008年3月,他又申报了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与气候之关系研究”,当年6月获得批准。这是他拿到的第二个文学地理学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发现,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在《论文学》一书里提到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斯达尔夫人之后,法国另一位著名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都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例如:气候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途径是什么?机制是什么?他们都没有解答。曾大兴认为,如果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答,那么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就只能是一个或然性的问题;如果解答了这几个问题,那么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才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学术命题。他认为,要解答这几个问题,必须借助气候学和物候学的知识,必须借助中国智慧。他通过大量阅读气候学、物候学与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著作,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endprint

曾大兴指出:气候是不能直接影响文学的,它必须以物候为中介;物候也不能直接影响文学,它必须以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为中介。物候是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它的周期性,一是它的地域性。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物候所反映的是季节的迟早和时序的更替,它的实质是个时间问题;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文学家对自身生命和时间的一种自觉,它的实质也是个时间问题。正是“时间”这个节点,把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联结起来了。

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影响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影响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和内部景观等等。由于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以及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等,都是受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所影响、所支配的,所以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完成了它对文学家进而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曾大兴的结论是: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化,物候的变化触发文学家对时序的感觉(生命意识),文学家对时序的感觉(生命意识)被触发之后,才有文学作品的产生。

由于找到了气候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途径和机制,解答了斯达尔夫人和丹纳提出但并未加以解答的问题,他主持并独立完成的这个国家社科项目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著名学者、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指出:“曾大兴揭示的规律具有自身的理论内涵,他从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空间维度揭示了生命意识对气候、物候感应的规律,他因此证实了甚至可以以自己的名字进行命名的那种文学的地域性定律。”也就是说,他的这个结论是可以命名为“曾大兴定律”的。

2013年11月,“文学与气候之关系研究”这个项目结项时,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2016年3月,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可以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智力支持的。曾大兴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进行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如关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关于岭南文化的研究等。从1993到调入广州至今,曾大兴用了24年的时间来考察、研究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学,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田野调查,证明广东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文化沙漠”。广东学者称他是“一个坚持为岭南文化辩护的湖北人”。

首倡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

文学地理学这个概念最先由德国学者康德提出,最早由梁启超引进到中国。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梁启超,都没有对这个概念予以定义。长期以来,人们所讲的文学地理学,实际上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或者一种研究视角,很少有人主张把它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2011年4月19日,曾大兴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一文,第一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标等问题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有学者认为,他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一份非常简明的文学地理学原理说明”。

为什么要把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呢?受访时,他掐指而数:

第一,文学地理的研究必须由一种方法上升到一个学科。学术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种研究方法的真正形成,有待于它所属的那个学科的建成。例如我们今天研究文学,通常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或者心理学的方法等等,试问在这些方法的背后,哪种方法没有一个已经建成的学科做支撑呢?没有社会学这个学科,就没有社会学的方法;没有美学这个学科,就没有美学的方法;没有心理学这个学科,就没有心理学的方法。有些学者经常讲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可是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在哪里呢?实际上是还没有建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把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成,真正的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又从何谈起?

第二,从空间维度完善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既有历史,也有地理。例如历史学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也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学史,也有语言(方言)地理;军事学有军事史,也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濟史,也有经济地理。但是长期以来,在文学这个一级学科,只有文学史,没有文学地理。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乃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而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建立,即可以从空间这个维度来完善文学这个一级学科。

第三,中国学者应该在现代学科建设方面对世界有所贡献。20世纪以前,中国只有传统的学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20世纪以后从西方引进的。例如在文学这个领域,“文学史”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文艺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等,无一不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没有,当然只有从西方引进。从西方引进,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的过程。有的学科例如“文学理论”(文艺学),直到今天也没有完成本土化的过程,以致学者们一谈到“文学理论”(文艺学)就“言必称希腊”。曾大兴认为,这种状况必须逐步改变。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什么就不能在自己本土建成一个学科呢?为什么在学科建设上、在理论问题上,总是要唯西方马首是瞻呢?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资源在中国是最丰厚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历史在中国是最悠久的,中国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多的,有关的研究成果也是最丰硕的,既然世界上迄今还没有一个文学地理学学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建它一个呢?我们在中国本土把它建起来,然后通过国际性的学术交流,让它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都能共享的一个学科,有何不可呢?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曾大兴作为广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共同发起了于2011年11月中旬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的60多位专家一致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并按照有关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组织机构。众望所归,曾大兴被推选为会长。endprint

此后,曾大兴每年都和夏汉宁等学者联合主持召开一次“中国文学地理学年会”,同时主编出版一本《文学地理學》辑刊。其中第五届年会应日本著名汉学家海村惟一教授的邀请,是在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召开的。

出版第一部《文学地理学概论》

一个学科能不能成立,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三是有没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曾大兴已在《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一文中已经明确了,这就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但关于它的理论体系,则没有作完整的表述。曾大兴没有,国内外其他学者也没有。以至于许多人都知道文学地理学,可是文学地理学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许多人都说不清楚。

曾大兴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有一本《文学地理学概论》这样的书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一个交代。于是从2014年8月开始,他就一门心思地写作这本书,一连写了22个月。2016年6月,这本30万字的原创性非常强的著作终于杀青。2017年3月,《文学地理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学地理学概论》这本书围绕“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先论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知识体系和理论、实践意义,接着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然后依次论述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文学的扩散与接受、文学景观、文学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文学地理学批评。既层层深入,又前后照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读来精义纷陈,新意扑面。书后还附有一篇长达6万字的“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涵盖古今中外,既有述,又有评。读者一看此书,即可明白文学地理学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同行称这本书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因这本书的出版而初步建成”。

随着文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明确,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成,以及文学地理学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诞生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宣告初步建成。在采访中,曾大兴一直强调“初步建成”这四个字。他指出:诞生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学科,虽然省略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的过程,但是还面临一个国际化的过程。只有被国际学术界所普遍接受,文学地理学学科才算最后建成。文学地理学学科能不能被国际学术界所普遍接受,有待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更有待于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曹宏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袁先生物候文学家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袁先生有点小矛盾
借车给别人出了事故,该不该赔偿?
袁行霈:祭厚味于淡泊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山东省冬小麦2001—2010年生长季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