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主题的承载构建
2017-12-15杨国栋
杨国栋
空间场景是影视艺术作品中角色、剧情、叙事等赖以寄居、赖以演绎、延伸及升华的唯一母体。空间场景对于影视艺术作品的作用显而易见。空间场景设计是整个电影设计过程中牵系着所有影视艺术要素的重中之重,空间场景设计对于建构、呈现、表达、实现电影主题等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承载作用。空间场景设计由要素准备与景别承载开始,诸要素的彼此关联及其一体化承载至关重要,而空间场景设计的架构,则为电影主题烘托提供了围绕核心的关键。
一、 对电影主题直觉观感的承载作用
(一)空间场景要素准备与景别承载建构
影视艺术视域下的空间场景设计,绝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陈列展示空间的存在,亦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单纯构造的空间存在,它是包含着整个影视艺术演绎全过程的一种综合时空以及影视要素交互的空间存在。空间场景设计,同时拥有着与其他影视艺术要素的深度融合性与互动性。众所周知,影视艺术空间场景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景别和景深,景别和景深与空间场景要素关系最为密切,景别和景深中的主镜头更是一组镜头的核心。所有的主镜头串接起来,其实就建构出了电影的主题,而主镜头即是空间场景设计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角色的空间互动、剧情的时空延展、叙事的时空推演等,均与空间场景设计有着深度融合性。同时,无论是角色还是剧情,亦或是叙事,都离不开空间场景设计,都要在其中产生角色置身于空间场景牵系空间场景,剧情与叙事原于空间场景引导空间场景的互动性。
(二)要素关联一体化承载建构
针对影视艺术作品的解构可见,所有的空间场景都毫无例外地连接着其他空间场景,因此,在进行空间场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系统化、一体化、可持续化的联动考量。同时,空间场景更连接着角色、剧情、叙事等影视艺术要素,所以,针对空间场景的设计,还必须按照角色设定,将其进行与空间场景协调、映衬、渲染等的考量,以使得空间场景与角色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角色场景关系,从而实现空间场景设计对于角色以及角色表达主题等的承载作用。而从剧情而言,空间场景设计与剧情联系得显然更加紧密,剧情叙事演绎的全过程都需要一个时空基底,叙事所涉及的四要素亦全部与空间场景设计息息相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叙事过程之中,有时空间场景是相对不变的,这就更加要求空间场景设计必须具备对于角色、事件、时空演绎的可持续性、相对变化性、视角层次性,以更佳地建构起其对于电影主题的艺术化承载。
(三)空间架构建构承载
影视艺术要素一体化联动承载与景别景深深度融合互动承载等,为电影主题提供了系统化、可持续化、互动化的表象化直觉表达支撑。这种表象化的直觉表达以观众与空间场景的距离、视角等的变化,而建构着对于电影主题承载的功能实现。从进一步的直觉表达而言,则需要空间场景设计对于空间架构与光影等直觉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针对空间场景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拟真式表达始终是表象化直觉表达的首要任务,因此,就需要以空间架构针对空间加以构图透视,将主镜头所要求的情思表达点设置为透视点。而整个空间场景设计过程中的其他一切要素都要围绕着这些透视点加以安排设计。构图透视的空间架构进阶技法对于电影主题的表象化直觉表达,不仅有着更符合电影拟真性要求的承载,且电影中奇观呈现式的视觉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等直观感受皆来源于此。
二、 对电影主题知觉象征的承载作用
(一)空间场景设计气氛表现烘托
空间场景表现与空间场景表达的表象化直觉的构图透视,为高度拟真并再现电影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等的真实关系,建构出了表象化的艺术化基础。尤其是画面中所有人、事、物的向心型透视,更是为视觉审美的进阶表达提供了由直觉表象所承载的空间感立体感、显在感。而从更进一步的象征性表达对于画面和谐与均衡等要求加以探究,空间场景设计过程中针对整体视觉画面气氛的渲染与烘托显然尤为重要。气氛的烘托与色彩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色调的冷暖调谐、饱和度的调谐、人事物固有色与映衬色的调谐、高级灰与复杂色的调谐等都对气氛有着重要影响。此外,空间要素中的光影投射等亦會对气氛表现有着直接关乎心理的决定性影响。由此可见,空间场景设计与影视艺术作品内外各要素的联系,为建构烘托提供了由表象化向抽象化表达的过渡。空间场景设计对于心理的影响,已经成为抽象化建构表现与电影主题承载的重要表达。
(二)主观思想与客观空间场景设计表现承载
空间场景设计的抽象化与象征性表达,是电影主题承载的经典难题。传统的空间场景设计在有形物质空间方面用力过猛,而实际上,抽象化与象征性表达恰恰是由客观的有形物质空间的“景”向无形的主观精神空间“情”的一种进阶过渡表达。电影主题承载所孜孜以求的,恰恰是创制者主观能动性、主观思想意识、主观创造表达的一种体现,这种体现才是电影主题表现力强化的关键。从传统的电影创制意义而言,“情”与“景”是二元对立的,然而,从现代电影创制的抽象化进阶意义而言,“情”与“景”二者实际上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但是,单纯状景易,情景兼具难,能够在电影的创制过程中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相衬,从而令观众能够触景即生情才是空间场景设计的高级境界。诚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能够达到真正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化高度才是电影承载主题的最高技法与致高境界。[1]例如,在《白蛇传说》一片中即能够体察到,由主观思想与客观空间场景设计所烘托而成的想象空间,影片中许仙搭救白蛇是千年之前,同时,是仅存于白蛇一人脑海中的记忆与许仙的重逢的所有记忆涌上心头的表达,只能透过主观思想的想象空间方能得以达成,在此时显然千言万语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三)审美表达与根性灵魂承载
空间场景设计关乎心理状态的气氛表现承载与主观思想表现烘托等,分别为空间场景设计提供了心理与艺术、情感与艺术、心理与情感等的一种通感式表达。由后现代视角而言,这种通感式表达恰恰就是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文化的升华。这种审美文化的升华创制,分别经历了共鸣感染、沉浸同化、移情升华这三个阶段,由此而实现了空间场景设计向抽象化象征性审美的一种超越了物质直觉的精神知觉的传递与表达。而空间场景设计亦借由此,实现了观众承载电影主题的审美效应表达,电影中的进阶审美的知觉感知等事实上即来源于此。这种审美效应表达实际上是透过有形建构的能指,向人文价值与人性光辉所演绎与诠释的根性灵魂所指的一种形而上的升华。这种升华将主观思想与客观建构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空间场景设计的由具象化直觉空间到抽象化象征性知觉空间的跃升嬗变。
三、 對电影主题意象升华的承载作用
(一)由要素场域而精神场域的升华承载
传统的空间场景设计之所以技法与表达无法形而上地助力于影视艺术作品,其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其缺乏一种空间场景设计的意象化升华。这种空间场景设计的意象化升华,不仅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亦与审美体验、审美表达、审美意识、审美观察等息息相关。与观众的审美体验相契合的意象化表达能够瞬间引发观众的共鸣,若审美表达与观众所能接受甚至与观众所期待的表达技法、表达手段、表达呈现相一致,则会引发观众随之而主观能动进行的意象化升华。而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察则与观众的形而上的审美认知有着一体化的联动关系。[2]透过表象空间场景要素等物质要素不断梳理抽象化象征性表达经由抽象化象征性表达,进一步梳理整部影片基于精神场域的意象升华,从而实现空间场景设计基于电影主题的意象化空间的一种升华提炼。
(二)由重构而重组的升华烘托
空间场景设计是影视艺术创制过程中的活跃因素,空间场景设计充斥着无限的可能性。例如,仅以空间场景设计透视法而言,就可以要么采取单点透视法,要么采取多点透视法,要么采取中心透视法。而事实上,这些形形色色的技法的选择,无不会对电影主题的最终呈现产生由创制差异微观而对电影宏观带来的巨大艺术化的分别。这种艺术化的巨大分别,反而是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3]因此,针对这些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从中选择出最优解,才是空间场景设计创制者的根本性任务。基于电影主题的这种重构与重组,所关注的是角色与叙事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场域,因此,空间场景设计,更重在运用视觉语言表达角色的精神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同时,电影更应在空间场景设计对于主题的承载之下,实现一种由直觉知觉而意象化幻觉的艺术化升华。
(三)由象而意的升华承载
从空间场景设计的物质层面可见,空间场景设计具有时空关联的连续性、延展性、意象性。这种连续性使得时空与空间场景相伴而行,延展性则随着时空的演绎而不断地衍生出抽象化的象征性进而透过这种抽象化象征性的不断在头脑中的累积,而实现终极的意象化的升华。这种意象化升华已经由有形的物质空间场景设计进入到了无形的精神空间场景设计之中。相对于单纯的有形的物质空间场景设计,无形的精神空间场景设计表达,对于精神升华的熔铸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而电影中进一步进阶升华的幻觉享受等即来源于此。由最初的原生视觉表象直觉,而触动感知的衍生知觉,最终直抵意象升华的幻觉式表达,从而完成了整部电影由空间场景设计对于电影主题的全面承载,为电影织梦过程完成了最后一缕光影的收纳、编织、呈现、升华、入幻,亦完成了电影由具象化空间到抽象化空间的进阶转换,以及由抽象化空间到意象化空间的跃升与嬗变。[4]
结语
空间场景设计的抽象化承载表现主要体现在由氛围而心理,由心理而审美的层层晋级之中。而空间场景设计的意象化承载表现,则由要素场域向精神场域的重构与重组中实现,从而实现由象而意的终极升华承载。勿庸讳言,目前的中国电影中的空间场景设计中的意象化表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电影的创制过程之中,如何将空间场景设计理论与空间场景设计建构、表达、升华等实践结合起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表达与升华阶段,尚较为薄弱,但完全可以将这种形而上的理论作为一种他山之石,以期其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电影产业、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强大且有利的助推作用,推动国内优秀的创制者们向空间场景设计探索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孙夕雯.内心渴望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析《雨中的猫》空间场景的象征意蕴[J].海外英语,2014(6):196,198.
[2]卢婧.从虚无主义走向苏非主义——关于《金色笔记》中几处空间场景的内涵释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
141-147.
[3]陈三元.自由幻想的破灭——论《一小时的故事》空间场景的象征意蕴[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82-85.
[4]张茜,黄怀璞.从废墟里捡起的婚姻——《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空间场景与人物境遇评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5):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