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通向权力之路
2017-12-15张国刚
张国刚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六)
武则天(约624—705),自己取名为武曌,公元655年农历十月,被唐高宗立为皇后。此前她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并被赐号武媚娘。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的两个儿子中宗、睿宗相继继位,她以母亲的身份,当了几年“太上皇”(正式的名头是皇太后),后来又当了15年的大周皇帝。
从当皇后算起,武则天在大唐历史上活跃了半个世纪,超过了任何一位大唐的皇帝!陈寅恪有个说法,武则天执政,是比安史之乱还要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认为,武则天作为一个庶族出身的政治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彻底打击了关陇贵族集团。关陇集团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说西魏、北周、隋唐的统治集团大都来自关陇地区,尽管统治了全国,其权力的核心还是出自关陇地区的官僚贵族。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关陇集团势必逐渐衰退。可是无论隋朝一统,还是唐朝一统,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武则天的崛起加速了贵族门阀制度的退场。
本文不想据这些宏大的视野进行分析,只是集中谈谈武则天个人登上权力巅峰的人生之路。
一、武则天的家世
在中古门阀制度下,并州文水的武氏家族,从世家谱系来说,不算高门。她的父亲武士彟,只是山西文水的一个商人,在太原与李渊是老朋友,大概属于政商勾结那种关系。李渊在太原起兵,武士彟是元从功臣,立有大功。李渊统治的武德年间,武士彟官至工部尚书,属于大唐新贵。
武士彟的前妻相里氏曾留下两个儿子。李渊又给武士彟做媒,娶了弘农杨氏,也就是武则天的母亲。说起来弘农杨氏的开宗之祖,乃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杨家在东汉出过杨震等名人,着实是一个名门望族。
杨氏给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老二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出生之年,史无明载,根据推测应该是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属猴。父亲武士彟去世后,母亲杨氏带着子女,扶柩回到故里山西,并州都督李勣奉诏为其父亲举行了葬礼。武士彟去世后,武家家道有些衰落了,更要命的是武则天母女受到了武士彟前妻生的那两个儿子的欺负,孤儿寡母的,过得很难受。
唐太宗的妃嫔里,有好几个出身弘农杨氏的,她们都跟唐太宗讲,武则天长得漂亮,人也聪明,就这么半公开、半托人情的,武则天进宫当了才人。史书上讲,“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入宫时间大概是在贞观十一年(637)。
二、武则天的才人生涯
才人是什么地位呢?才人一般都比较年轻,或者有貌,或者有其他长处,“才”嘛,可以是各种才能。在女官系统里,才人为正五品职级。
隋唐时代的妃嫔,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四妃叫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号称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下面还有宝林、御女、采女,各有名额27人,分别是六品、七品、八品。才人正好在五品这个唐代各种政治身份的分界线上,是管皇帝的居室陈设、寝食安排的女官。
当初,武则天入宫的时候,妈妈杨氏有点伤感,女儿出嫁嘛,不管如何母亲都会因不舍而难过。可是武则天却豪气万丈地安慰眼圈发红的母亲说:见天子安知非福!
令她没想到的是,进宫12年,从14岁到26岁,在少女最浪漫的青春年华里,武则天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唐太宗似乎对她并不感兴趣,她既没有生下皇子,也没有职位的升迁。在她入宫以后,唐太宗跟别的女人是有生孩子的记录的。
历史上就一件事,说唐太宗跟她有关系,这还是武则天自己讲的。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叫狮子骢,沒人可以驯服,武则天自告奋勇地说我能驯服,但需要给我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棒,三是匕首。问她要这三件东西干什么。武则天蛾眉一扬,狠狠地说,它不听话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就用铁棒打它的头,还不听话就用匕首把它喉咙割了。你看武则天狠不狠,简直就像个“女汉子”呀!
如果比较一下比武则天还小两岁的徐妃,你就能发现问题了。徐妃进宫大约比武则天要晚,从小聪慧过人,能诗文,也是被封为才人。不久就受到太宗的宠幸,升为婕妤,再迁充容。婕妤正三品,充容正二品。人家从正五品直接跳升到正三品,然后立马上升到正二品。一个年龄比你小,入宫也很可能比你晚,资历还比你浅的人,竟如此神速地得到升迁,你是武则天,会有何感想呢?可见武则天在当时是很不得志的。
有一次,唐太宗召见徐姑娘,徐姑娘磨磨蹭蹭很晚才到,唐太宗一脸恼怒。徐妃嫣然一笑,当即写了一首诗,递给太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意思是说,清晨起来临镜,梳妆打扮,涂脂抹粉,难免耽误点时间,可是,千金才能买我一笑呢,你怎么说找我来我就来了呢?唐太宗读罢,扑哧一笑,刚才的气自然就化解了。你发现了吧,徐姑娘犹如女神般调皮可爱。
武则天的“女汉子”性格,唐太宗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未必喜欢,他喜欢的是女神。可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这个人偏偏喜欢“女汉子”。李治的性格有点懦弱,对于有主见又比较刚烈的女子,反倒会心生爱慕。在宫中侍奉父皇的时候,他看见武则天处事果断,办事利落,大概就有点喜欢上她了。
唐太宗一直让李治与自己住在一起,在终南山翠微宫养病期间,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李治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武才人。武才人掌管皇帝的饮食起居,两人有机会加深了解,也就是说,李治跟武则天,在宫中悄悄地恋爱上了。
武则天这个时候,其实没有跟男人有很实质的接触。李治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才15岁,现在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却是六个孩子的爸爸,生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女生有憧憬,男生有经验。但是,恋爱这种感觉,对于李治来说,也是陌生的。
当然,我们不好猜测,在太宗崩驾之前,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只能说,李治很喜欢武才人,至少双方已经是暗通情愫,武才人甚至芳心暗许。《全唐诗》第五卷,收了武则天的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顦顇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红颜色的朱都看成绿的了,看朱成碧思纷纷,脑子乱了,顦顇支离为什么呢?是因为思念君,思念你。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经常暗中垂泪,那你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上都是斑斑泪迹。你看,写得非常有感情,但绝对不是思念唐太宗,她跟唐太宗不会有这样的感情。这分明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写给自己日夜思念的情郎的,这个情郎只能是李治。
太宗崩驾以后,武则天跟其他所有先帝的女人一样,都是按照制度来安排出路的。有孩子的就跟着孩子生活,没有孩子的就被打发了。武则天被打发到感业寺为尼,不知道这是武则天自愿的呢,还是被迫安排的。在感业寺为尼的日子里,整日面对青灯黄卷,武则天很可能想起了与李治相爱的日子。
三、“二进宫”的风风雨雨
永徽二年(651),28岁的武则天,被从感业寺接进宫中。这件事是唐高宗的王皇后极力促成的。王皇后为什么要招引这个已经“过气”的女人入宫呢?
话说唐太宗驾崩以后,武则天进了皇家寺院——感业寺为尼。太宗去世一周年的时候,高宗皇帝到感业寺去烧香,见到了武则天。“武氏泣,上亦泣。”武则天流泪,皇上也流泪了。两个人相对而泣,这是什么场景?女生哭是可以理解的,怎么男生也哭呢?你现在看两个人谈恋爱,好长时间没见面,相见时女生掉眼泪,男生掉眼泪吗?一般没有。男生掉眼泪,说明两个原因:第一个,唐高宗这个人有点软,有点柔,多情善感。第二个,男儿有泪不轻弹,李治对武则天还有真感情,甚至有一些委屈(偷偷相好是会委屈的),触景生情,于是就流泪了。
这个事让王皇后知道了,“阴令武氏长发”,暗暗让武氏蓄发,说你不要当尼姑了。然后又跟皇上主动提出来,让他把武则天接到后宫去。
王皇后这么做可不是为皇上的感情操心,而是为自己的感情打小算盘。当时萧淑妃有宠,唐高宗的六个孩子中,就有三个是跟她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他三个孩子都是与无名分的宫人生的。王皇后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萧淑妃作为一品的夫人,对王皇后的地位,威胁很大。
王皇后想,把武则天引到宫中去,可以离间唐高宗跟萧淑妃的关系。武则天比唐高宗大三四岁,肯定也比王、萧二人要年长,在年龄上是大姐的辈分。
永徽二年(651)七月,就是唐太宗去世以后两年多一点,武则天再度进宫,立为昭仪,昭仪是二品了。第二年七月,她生了第一个儿子李弘,永徽四年(653)生下个女儿,永徽五年(654)二月,第三度怀孕,年底生下第二个儿子。三年半生了三胎,几乎一年生一个,其他妃嫔都没有生育的记录。唐高宗一共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在武则天二度入宫前跟别的女人生的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入宫后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跟武则天一个人生的。她为高宗生的最后一个孩子是太平公主(约665—713),当时的武则天已经42岁了。
武则天进宫以后,刚开始对皇后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皇后很喜欢她;柔曲不耻以就大事,她对皇帝也很温顺,所有的人都说她的好。她不久就得到了皇上的大幸,否则怎么会生这么多孩子呢。王皇后、萧淑妃失宠,尤其是王皇后,肠子都悔青了,两人团结起来攻击武则天,说武则天坏话,可皇上不听她们的,“上皆不纳”。皇上心中只有武昭仪。
四、一波三折的皇后梦
在皇子李贤生下来的这年十月,原来拉武氏入宫的王皇后被贬为了庶人,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册封仪式是十一月举行的。31岁的武则天用了不到四年半的时间,便梦想成真,从一个尼姑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皇后。
为什么武则天能够取代王皇后呢?原因要从两方面去找。一是王皇后的不足,二是武则天的优势。
王皇后的不足是缺乏政治经验。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先祖是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就是结交吕布、杀死董卓的那个王允。王皇后的祖父王思政,在西魏、北周时期担任大将军、都督河南诸军事的要职。王皇后从小锦衣玉食,当然谈不上什么政治经验。可是,皇后在后宫实际上担任的是领导职务,后宫中成千上万的女人都由她领导。
当领导当然威风,威风的原因有二:一是你有制度化的权力,你可以定人生死、予人赏罚;另一条就是你还得善于笼络人,这是软的影响力。这后面一条往往为人所忽视。王皇后就是这样,不能“曲事”皇帝的左右,不能放下身段,善待皇帝身边的人。皇帝身边有什么人,不就是宫女和宦官嘛。皇后的母亲和舅舅中书令柳奭,见了六宫也不为礼。他们一定以为,我女儿是皇后,你们都是她的属下,你们巴结我还来不及呢。这样就给了武昭仪笼络这些下人的机会。凡是皇后所不礼待的宫人,她都倾心接纳,自己得的赏赐都分给她们。由此她就掌握了王皇后、萧淑妃的动静。从后来萧淑妃骂武则天的态度看,我估计萧淑妃也是很有个性的人。
武则天跟她们不一样。武则天的心机,不仅来自她的多权略,而且来自她的人生经验。她是在宫廷的政治风雨中长大,在勾心斗角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人。那些年不为人道的辛酸,让她意志坚强。人生至此,她输不起。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都有这样的记载,说王皇后宠虽衰,但是高宗并没有下决心要废她。653年,武昭仪生下个女儿,前面说过,武则天跟高宗共生了两个女儿,最小的女兒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前面这个女儿是儿子李弘之后的第二胎。王皇后得知此事,礼节性地过来看看,皇帝有了孩子,不管是跟哪个女人生的,皇后总得来看看。王皇后逗了逗小宝宝,也就走了。据说武昭仪暗中把这孩子扼死了,然后用被子给她盖上。皇帝下朝来,武昭仪假装说还不来看看你的宝贝女儿。打开被子一看,这个小女儿已经死了。武昭仪马上嚎啕大哭,怎么回事啊,怎么回事啊!左右宫人都说,刚才皇后来过这里。于是,王皇后就成为弄死武昭仪女儿的最大嫌疑人。
高宗大怒,说皇后居然杀我的女儿,你自己不生孩子,还杀我与武昭仪生的女儿!真是可恨!武昭仪趁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皇后如何对自己不好。皇后也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皇帝遂有废后之志。
我本人对于这件事是很怀疑的。过去生孩子夭折的事并不少见,说武则天扼杀自己的女儿,不仅过于残忍,更重要的是充满疑窦。因为在后来废黜王皇后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提及这个罪名,只是说“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a。即使这个鸩毒包括了对武则天的女儿下手,但“谋行”二字说明,并未遂行。
那么,王皇后无子,是不是废掉她的一个很大的理由呢?高宗前三个儿子的母亲都是宫女,第一个儿子陈王忠(643—665)出生时,高宗才15岁。第四个儿子李素节(648—690)的母亲是萧淑妃,淑妃的职位为正一品,要高于昭仪,为什么不立萧淑妃为皇后呢?所以,因为武昭仪有子而被立为皇后,理由并不充分。何况王皇后已经母养李忠,并且在永徽三年(652)立李忠为皇太子。拿无子来解释废皇后一事,实在是不足以服众。大臣们反对,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长孙无忌(594—659)、褚遂良(596—659),坚决不同意皇帝废皇后。他们认为这样就太对不起先帝唐太宗的重托了。
于是,武则天陪同唐高宗一起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情,还送上十车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场许诺给长孙无忌诸宠姬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拜授五品散官。皇帝这样做,无非是希望长孙无忌能网开一面,支持他废王立武。可是,长孙无忌完全不理会皇帝的心意,故意王顾左右而言他,搞得皇帝和武昭仪都不开心。武昭仪又让母亲杨氏到长孙无忌府上说情,长孙无忌也没有给她这个面子。
这么一来,唐高宗就很难堪了。唐高宗亲自到舅舅家去谈“换老婆”的事,可这个舅舅不给面子,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唐高宗废王立武,不仅是对武则天的支持和宠爱,还是挣脱舅舅控制的一个象征。高宗本身比较懦弱,登基以来,一直依赖着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大包大揽,不把自己当外人。长孙无忌以太尉的身份检校中书令,同时还知门下省事,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参与宰相之职。a等于是掌管了决策、审议和行政的全部权力,说是一手遮天,也不为过。永徽元年(650),有洛阳人控告长孙无忌谋反,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唐高宗无疑很倚仗长孙无忌,可是,再懦弱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何况还是皇帝。当自己的感情生活也要受舅舅的约束时,在武则天的怂恿下,唐高宗心中的不满和窝火,是可想而知的。总之,现在要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不再只是高宗的情感问题,而是成了他的情绪问题。他要摆脱你们这些老臣的控制,不仅是为了武则天,更是为了赢得自己的面子,赢得自己的尊严,赢得做皇帝的权力。不知不觉,唐高宗就被这件事给绑架了,他下不来台了。现在的唐高宗,不顾一切地完全跟武昭仪站在一起了,两人现在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表面看是为武则天争皇后,背后的情绪则来自为皇帝争权力。
武则天首先以王皇后的母亲入宫为巫祝厌胜之事,禁止皇后的母亲入宫;又以皇后母舅中书令柳奭泄露禁中语,将其贬出朝廷。这其实是敲山震虎。可是皇帝想给武昭仪提升一级,立为宸妃(正一品),却遭到了老臣们的一致反对:“故事无之!”a皇帝吃了个闷棍。
五、转机来自李义府
转机发生在李义府(614—666)身上。
李义府是中书舍人,正五品上的重要职务,掌管皇帝的机要事务。但是长孙无忌不喜欢李义府,要左迁他到外地——四川壁州(今四川巴中通江县)任州司马,这是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从中书舍人左迁壁州司马,可以说是罕见的重贬。李义府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治的晋王府选用的幕僚b;李治为太子,李义府升為太子舍人;李治即位,李义府立即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还任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总之,李义府是跟随高宗二十年左右的旧臣c,也是高宗身边少有的红人。现在,李义府没有犯明显的错误,只是为长孙无忌所厌恶,就遭如此重贬,可见长孙无忌做事的颟顸,以及对唐高宗的蔑视。
李义府打听到了这件事,忧郁地和同僚商量怎么办。同僚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满员为六人)王德俭提醒他说皇上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就怕宰相不同意。如果这时候你能够顺着皇上的意思,上书立武昭仪为皇后,那就可以转祸为福了。李义府茅塞顿开,立马上表,请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一下可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了。
皇帝立即召见李义府,赏赐珍珠一斗,并留居旧职。这等于是与长孙无忌顶着干嘛!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应该知道风向标了。这位懦弱的外甥皇帝通常是不敢这么得罪舅舅的!武昭仪还暗中派人去给李义府打气鼓劲。不久,李义府超拜中书侍郎,官升一级。中书侍郎是正四品,若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职级了。这件事一下子就让很多官员都明白皇帝需要什么了,他们纷纷出来表态支持废后。
有了众多朝臣的支持,皇帝胆子壮了起来,最后唐高宗摊牌,说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尽管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韩瑗统统反对,唐高宗也不予理睬。最后让他下定决心的是李勣,大唐军方的最高代表。李勣说,“换老婆”是陛下自家的事,你不用问外人,你自己决定就行了。这是最贴心的一句话。皇帝就是想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事情。小时候是妈妈决定自己的事情,妈妈没了,老爸决定自己的事情,李治就没有离开过父亲单独生活过。当了皇帝,由舅舅包揽一切,舅舅决定自己的事情。现在李勣说,您可以自己决定立谁为皇后,这不是最贴心的一句话吗?
十月二十日,唐高宗正式下诏,废黜王皇后。二十六日,百官上表请立中宫。于是,皇帝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诏书是这么写的:“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kǔn)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a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武氏出自“老革命”家庭,过去是因为才华被选入后宫,在后宫当中,颇有声誉,我过去当太子的时候,经常侍奉先皇左右,由于武氏在宫中的优异表现,先皇对武氏的为人处事十分赞赏,就把她赏赐给我了。就像当年的西汉宣帝把王政君赐给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一样,故可立武氏为皇后。
西汉宣帝刘询,身边有很多宫女,他担忧太子刘奭无子嗣,就将一个叫王政君的宫女赏赐给他做太子妃。刘奭当了皇帝,即汉元帝,王政君为他生下个儿子叫刘骜,就是后来的汉成帝。王政君也当上了皇后。武则天尽管是太宗身边的才人,并没有为太宗生育,她甚至不一定有过侍寝的经历。因为普通宫人不好说,但有才人身份的,如果有过与皇上侍寝的经历,笃定会给她提升一级、二级的,武则天入宫十二年都没有晋升,就很说明问题了。
武则天的册封大典,是李勣以司空的身份主持的。其他的老臣都逐渐被贬黜到地方去了,大多数就死在贬所。
六、武则天尝到了权力的快感
武则天当了皇后,理当心满意足。但有两件事让她必须继续努力。
一是丈夫的身体让她不得不出来工作,协理朝政。一是有人要把她掀翻在地,她必须自保。
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患病,风眩病,头晕、头重、头疼,视力模糊。按照现在的医学看法,这可能是心血管的毛病。李世民家族有心血管的病史。百司奏事,皇上有时候就让武皇后帮助处理一下。武则天聪明敏锐,有一定的文史基础,处理起朝政来,并不外行,甚至还能得到高宗的赞赏。因为帮助皇帝处理朝政,需要的不单是专业能力,更是综合判断能力、决断拍板能力。干练果决,这一点武则天是强项。高宗既然身体不好,皇后处理政事又得心应手,就索性放手让她处理,“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武则天真正尝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对于唐高宗决定的事情,她可能也有自己的意见;有时候重大的事情,她不请示皇帝就自行决断起来。
这样一来,难免引起高宗的不快,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从后来的执政实践看,武则天是有政治才能的,无论朝廷的事、民生的事、外交的事,还是军事方面的事,武则天辅佐高宗时期,应该说都处理得不错。
麟德元年(664),唐高宗有一次跟宰相上官仪(608—665)议论朝政,流露出对武后揽权的厌恶。据说是武则天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王伏胜的宦官,告发武则天引道士出入禁中,行厌胜之术。
皇帝就召宰相上官仪等人来商量这个事。上官仪建议把武皇后废黜了,皇帝也同意了。按照程序,是与宰相大臣商量,然后草拟好诏书,皇帝批准之后,就对外公布。
但是皇宫中许多太监宫人都向着武则天,他们成为皇帝身边的暗探。善待皇帝身边的下人,这是宫廷生活的基本功,武则天最会的就是这一手。于是,有人赶紧去给武皇后报信,武皇后马上就找皇帝作解释,一看那个起草的诏书还在皇帝的案子上呢。
这下子高宗有点不好意思了,本来恩恩爱爱的,夫妻感情挺不错的,有可能武则天这时候还挺着大肚子呢(他们的孩子太平公主,大约生于次年,即665年)。唐高宗不该在外人面前流露出对皇后的不满意。他怕皇后不高兴,赶忙哄着武则天说,“我没有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把责任全推给了上官仪。
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上官仪和王伏胜都以谋逆之罪被杀。武则天发现,上官仪跟王伏胜,都是陈王李忠(643—665)的旧部。
唐高宗的大儿子李忠,最早被封为陈王,永徽三年(652)被立为太子。656年,即武则天当皇后的次年,太子李忠被废,改封梁王,同时立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652—675)为太子。660年,李忠进一步被废为庶民,安置在黔州。上官仪过去曾是李忠的幕僚,王伏胜也曾是李忠身边的宦官。于是,武则天指使许敬宗指控上官仪、王伏胜企图勾结故陈王李忠谋反。
这个指控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你们过去是李忠的部下,现在你们俩合起来废黜皇后,皇后如果被废,不就动摇现任太子李弘了吗?动摇了太子,不就为陈王李忠翻案了吗?这么一挂连,上官仪等人可以说是百口莫辩。于是上官仪一家和王伏胜都被处死,李忠也在流放的地方被赐死。上官家的女眷,包括孙女上官婉兒等等,都被没入宫中为奴。
从此之后,武则天的权力更大了。史书上说,自此以后,皇上每次处理政事,皇后都垂帘在后面,政事无大小,皆预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674年,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这就是真正的“二圣”了。武则天现在帮着高宗处理朝政,就已经成为一种“二圣”的格局了。683年底,高宗崩驾,武则天走到了台前。690年,她干脆改唐为周,自称皇帝,这只是这一格局的自然延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