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探析

2017-12-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3期
关键词:供给商业银行转型

赵 琦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探析

赵 琦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参与主体,其经营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整体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快速成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信用风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快业务转型,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一条破解银行困局的路径选择。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为背景,深入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并分析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最终为优化商业银行发展路径,促进商业银行和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路径选择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土地一级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依靠需求管理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经济供给侧层面存在的内在结构性问题也充分显现出来,并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当前中国正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在此变化的节点,长期积累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经济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交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以及动能迭代更替的经济规律,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判断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表现为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1]。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增添持续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性。经济粗放式快速增长退出历史舞台,这对商业银行信贷需求的总量、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银行业传统的扩张方式有一定的制约[2]。面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问题,商业银行如何深化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在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同样是亟待研究的课题[3]。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它所充当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角色,具备的信用创造功能,以及提供的多种金融服务等,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商业银行的平稳发展,对宏微观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4]。然而随着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结束,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阶段也已经结束,新的历史转折点已然到来。

(一)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业绩增速下降

自2015年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后,商业银行息差收入进一步收窄,同时监管变严使得同业市场套利空间变小,银行业收益增速整体放缓。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的快速成长,商业银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整个银行体系的利润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2010年至201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说明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与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情况出现背离。2011年至2016年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总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速度在逐年下降,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银行收益增速整体放缓。

(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贷结构需调整

在整体宏观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企业盈利能力一路走低,直接影响到偿债能力,导致银行的坏账率显著上升,如图3和图4所示,近七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逐年扩张,且扩张速度也呈现出逐步加快趋势,不良贷款率在2013年之前略有下降,2013年之后又呈现稳步上升状态。

图1 2010-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折线图

图2 2010-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折线图

(三)银行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与银行供给矛盾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发展迅速,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增速不断下降,说明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逐渐减弱,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空转,导致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效率未得到明显提升。伴随着产业经济、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5]。而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抑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需求侧驱动特征,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使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的提升,产生新的生产力跃升,真正实现对金融新常态的引领[6]。

在转型与创新引领金融业改革的当下,相对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前进步伐似乎还是显得慢了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显得吃力。因此,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信用风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快业务转型,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作为新常态背景下,寻求解决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就商业银行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一条破解银行困局的路径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业务导向和服务能力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7]。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引导贷款资金远离产能过剩、债务过剩以及资产效率地下的企业,进而使得资源流向那些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的企业[8]。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寻求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竞争力,并为供给侧改革助力。

(一)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借助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造就了与二十世纪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应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完成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而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阶段也随之结束[9]。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由崭新的经济结构调整倒闭商业银行进行产业方向调整,从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建立既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又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稳定信贷资产质量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受经济下行与市场流动性双重压力影响,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运行困难重重,潜在风险隐患不断积累,信用违约风险加大,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和“去库存”的目标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目标是一致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不仅可以将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还可以降低长期滞留在低效率企业的隐性不良贷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盘活存量、调整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资产新陈代谢。

(三)供给侧改革优化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环境,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拓展了空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入,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稳定的关系,成为商业银行应对竞争的重要手段[10]。然而,长期的“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商业银行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及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严重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用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可以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可以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变革商业银行管理和生产组织机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四、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及建议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经营理念和文化的转变、产品和服务模式的专业创新、管理和生产组织机制的变革,增加有效的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并为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转型做出应有贡献。

(一)把握供给侧改革内涵,矫正传统模式下金融资源的扭曲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商业银行转变传统模式下金融资源的非高效配置提供了契机,将金融资源从产能过剩、库存过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行业和企业解脱出来,解除落后行业和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占用,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11]。商业银行应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是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阻力经济转型,优化资产结构。

(二)以完善风险管理为保障,不断夯实风险防控基础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过剩产能及过剩库存需要逐步化解,在此期间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压力必将逐步加大,因此商业银行需强化风险经营意识,完善风险治理机制,重点强化“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稳妥把握信贷退出节奏[12]。同时,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供给侧改革中可能面对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和信贷经营转型策略的研究。

(三)把握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商业银行需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优势,把握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客户适用性,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与金融产品创新,从供给侧增强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紧跟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承担起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加快推进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思路,商业银行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业态发展的趋势,快速找到业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强力推进转型升级,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1]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3-20.

[2]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03):3-7.

[3] Martin Painter.The Politics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From Gridlock to Continuous Self‐ Improvement[J].Governance,2004,17(3).

[4]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 [J].财经科学,2016,(04):22-30.

[5]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 [J].管理世界,2016,(03):1-24.

[6]王曼怡,赵婕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 [J].国际经济合作,2016,(09):66-69.

[7]陈晓静,闫玉欣,郑迎飞.“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J].上海金融,2016,(12):84-87.

[8] Nicole Gurran,Peter Phibbs.Housing supply and urban planning reform:the recent Australian experience,2003– 2012[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2013,13(4).

[9]邵平.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02):16-19.

[10] Wendy Green,Richard D.Morris,Haiping Tang.The split equity reform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transparency in China[J].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2010,23(1).

[11]寇佳琳.互联网金融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对策分析[J].理论探讨,2017,(02):98-102.

[12]杨吉峰,肖起峰,刘相兵.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问题研究 [J].西部金融,2017,(01):48-50.

猜你喜欢

供给商业银行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