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新空间建设与老校文化重塑

2017-12-15陈文艳

江苏教育 2017年58期
关键词:梅岭风景空间

陈文艳

学校新空间建设与老校文化重塑

陈文艳

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以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为例,学校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为价值追求,通过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原则:为了人与他们的生活;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策略——融合;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结构样态:利于生发,演绎学校空间价值,同时,学校通过建构新的文化系统、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践的策略与方式,让学校文化在场,而“风景里的学校”成为学校新空间建设与一所老校文化重塑关系的最好写照。

经历生活;价值演绎;文化在场;风景里的学校

2015年,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正式立项,学校隶属的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也称景区,是扬州这座古老城市最美风景的集聚区)为凸显儿童存在、彰显教育价值,将占地面积100亩的新校区建设主体确定为学校,这意味着学校将主导并全面参与这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的整体建设。

那么,这该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三年来,这个浩大的空间成了我们思索、构建教育梦想的巨大而特殊的实验场,让我们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次为了通向更好的教育生活的跨界。对我们而言,这是一次极其艰难也极富诱惑的、成全我们所有遐想并“任性”表达的机会。

一、我们为经历生活而来——学校空间的哲思

我们以为,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这灵魂是在赋予了人的生活的全部理想和愿景之后散发出来的温度,它使建筑摆脱了冰冷的钢筋水泥的宿命,实现超越,得以成为伟大和永恒。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它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它是可以承载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的关系的生命体,具有生长性。

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建设便是如此,在空间上,它是独立的、崭新的;在文化上,它又是与经历70年历史紧密关联的、生动印证的。它既是梅岭小学地理教育空间的延伸,更是学校文化历史空间的拓展。对于梅岭小学来说,它不是建筑,它是经由我们创造和经历的生活。我们确认它是“风景里的学校”,我们希望在这里发生的教育生活能够“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二、生活应当是有所选择的——学校空间价值的演绎

1.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原则——为了人与他们的生活。

为了让儿童看到温暖的、他们喜欢的风景,在设计主教学区和主运动区域时,学校采用了极富争议的敞开、挑空、退台式设计。主体建筑一层全部挑空,以阶梯式退台将400米环形操场与二楼的主教学区连接起来,空间错落有致,远观教学楼,仿佛是学生们熟悉的外婆家掩映于绿荫中的楼宇,又像他们在家经常玩耍的积木搭成的城堡,众多阶梯与布满植物的小块平台的共存,改善了生态,丰富了空间,满足了儿童游戏的乐趣,尊重了儿童的天性。而挑空产生的巨大的一楼空间,则被设计成为了学生聚会活动的开敞式大厅、可以自主访问的校史体验馆和诸多有趣的功能教室,它们回应了儿童对空间的审美期待。

2.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策略——融合。

我们高度关注功能性空间、情感性空间、精神性空间的合理安放和妥帖融合,强调这三者的同时在场。

学校图书馆的设计,我们将图书馆的正门放在学校主入口的一侧,是想让学生们一进入学校就感觉到学校犹如圣殿,是他们触摸知识与文明的神圣殿堂。在内部空间结构上,我们依然选择了阶梯式方式呈现,但为了关照儿童的心理感受,采用了镂空式墙壁、白色的大型组块式书橱,原木阶梯、桌椅与色泽鲜艳的布艺沙发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度,在这个有光的地方,儿童可以自由借阅图书,以自己喜欢的任意姿势读书,也可以提供班级上课、进行主题活动或教师举办个性化沙龙。我们将高处的二楼设计成相对氛围宁静、学院风格的教师阅读区,它尝试满足进入这个空间生活的人体验拥有一座图书馆的需求,以唤醒、激发、提升他们的崇高感和幸福感。

3.确定了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结构样态——利于生发。

在设计中,我们自然引入街区及邻里概念,还原生活,打破传统,充分留白,一切指向有利于生活的发生。

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许多空间设计都颠覆了传统,在这个校区内广布多功能异形普通教室、各具特色的工作坊式的功能室,还有四条超大空间、主题综合的师生街和户外庭院。学生和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室上课,可以选择在工作坊学习,还可以选择在他们想去的师生街或者户外庭院活动,在这些空间里,遍布具有生长价值的学习资源,合作与交流无处不在,学习与探索可以随时发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了便捷。

三、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场域——学校文化的赋形与在场

1.形成新梅岭小学文化系统,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以过去为未来,从过去的办学实践中,梅岭小学发现了外在环境所蕴藏的美好,发现了学校发展中的美好,发现了教育使命与价值中的美好,发现了艺术与教育关系中的美好。梅岭小学唤醒了“美好”,“美好”成就了梅岭小学,再次出发时,梅岭小学便自然地选择了“美好”。

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一是构建审美的物理空间,要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充分考虑空间的建筑形态、功能布局、色彩装饰等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发挥物理空间对人的影响、引导和塑造的作用。二是要构建审美的精神空间,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从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营造自然和谐、与个体生命律动相一致的坚实的生活根基,在无形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可能。于是,梅岭小学凝练出新的办学理念:美的风景,好的教育;于是,梅岭小学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于是,梅岭小学希望秉承“向美”姿态,努力实现“发现美、唤醒美、尊重美、敬畏美、体验美、表达美、留下美、创造美”的动人意向。

2.营造课程型环境、构筑新“梅岭小学图景”,让自然生长成为日常。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梅岭小学深深懂得,空间意义的活化一定离不开文化的在场,而文化的最好承载体就是与空间高度融合的活化了的课程,因此,营造课程型环境是实现关键性突破的必由之路。为此,设计组深入研究新学校的建筑空间,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形成课程框架,关注时间流变,布设课程节点,植入学习媒介,提供生长性资源,形成有趣的课程体验动线,将文化、环境、课程与人的需要融合,深入挖掘体验互动的可能,力图促成学习的加乘效果,以丰富学校场域中人的生活。

这是未来每一个梅岭小学的学子六年中一定要参与、体验、建设的独特课程,从一年级初入校时漫步梅花引,寻找梅岭历史好时光;到过程中每年建校日再走梅花引,展示自己的成长;再到毕业季时,在梅花引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甚至数年后重回学校,他们一定会发现,在那棵植根于梅花引上慢慢长大的苍劲梅树上,依然镌刻着他们儿时留下的成长印记。到那时,谁能不回味童年的美好与丰富,不感恩历史的敏觉与慈爱,不铭记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呢?

四、“世界在我眼里,我在世界怀里”——教育遐思的延展

时下,跨界已然成为流行,其实,在这种流行的背后一定蛰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曾经泾渭分明的业界主动打破领域的壁垒,尝试伸出多个触角,友好地触碰那些陌生的领地,这不是简单的好奇、野心、利益的驱使,而是社会发展对大融合、深互动、紧密勾连的现实需要。因而,教育也该拥有更加开敞的格局!

我们大可以去打开我们的思维,以比较跳跃洒脱的方式去理解学校空间建设与文化培塑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定位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学习和尝试着去关注学校与周边环境的相融与互动,让教育经由社区发散开去,要学会将多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与利用。学校不该是割裂于社会的学校,人也不是与社会割裂的人,教育生活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不至于走向狭隘与孤立,也才能为通向美好的教育生活找到可能!

梅花引(觅光阴)

入校,我们在梅花引(觅光阴)上发现了学校历史的痕迹。铺装上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生长出属于梅岭的道路。

最后,我们介绍这座风景里的学校临街的设计(见下图)。

这条色彩鲜艳的、布满落地窗的建筑带就是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学生餐厅、图书馆、家长会晤厅。在不久的将来,梅岭小学的学生们用餐、读书、上课,学校工作人员与家长磋商学校事务、召开各类教育主题座谈会等活动都将会在这里发生。我们将敞开我们的学校,自然地融入于真实的社会,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我们当然也一定会成为人们随时可见的风景。

G47

B

1005-6009(2017)58-0049-03

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猜你喜欢

梅岭风景空间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