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非孟论考述
2017-12-14江雪
儒家之道,以孔孟为尊。然而孟子被尊奉为“亚圣”,《孟子》一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列入“十三经”中却经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南宋时才得以实现。在南宋之前,《孟子》一书在《汉志》《隋志》《崇文总目》等书目中是被列入子书中,与荀、墨诸家并列,不得厕身经典之中的。隨伴着宋代学术思想变化,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才将《孟子》与《论语》并列,成为儒家经典。孟轲得以从祀孔庙,《孟子》列为儒家经典,并被作为科举必读书,是由唐宋间学者如唐代韩愈、皮日休,宋时的王安石、朱子、二程、张载等学者的推动,才得以实现的,今天学者将其称之为“孟子升格运动”。
“孟子升格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尊孟的过程,孟子亚圣地位确立,《孟子》成为经书之后,尊孟成为各个朝代的主流。然而,与尊孟相对,批判《孟子》,非孟之说一直存在,即便是宋以后,仍有学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独倡异说,非议孟子。尊孟者,大抵为孟子能祖述孔子之志,传孔子之道统。这里就历代非孟之论作一考述。
战国非孟论的代表———荀子
最早对孟子学说作出批判的,是后孟子百余年而同属于儒家代表的荀子。荀子非孟子之论,主要有二点。一则以性恶论非孟子之性善论,二则是驳子思、孟子的五行说。
孟子主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而荀子则著《性恶篇》以反驳,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荀子批思孟五行说,在其《非十二子篇》中,荀子批评子思、孟子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以上两点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后世学者的议论多有不同。对于荀子的性恶论,尊孟子者则予以贬斥。当代对荀子的性恶论的讨论中,大多学者能对荀子性恶论表示了赞同。而对于荀子的非思孟五行说,部分学者或考虑到当时学术流派争端,以为二荀非孟乃为同室操戈。
由于荀子未曾明言五行所指为何,而其文章中在此一外,仅有一处提及五行。故而后世学者多自为解释,或释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
在历代非孟者中,唯荀子最早,且主要立足于思想角度,只是由于时代较早,文献不足,故而后世议论纷繁。
汉代非孟论———王充《刺孟》
荀子之后,对《孟子》作了较有力的批评的,唯有东汉的王充。王充的非孟论,全在其《论衡》中的《刺孟》篇。在《刺孟》一文中,王充先引《孟子》之文,然后一一批评其不合理处。如孟子谏梁惠王轻利重仁义,云“何必曰利”,王充则批评云,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讥孟子应答失指。其批评《孟子》一书,总的来说有八例。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批评孟子所谓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既批评孟子计算时间不对,于史实不确,又批评孟子所云的“名世者”“王者”,概念不一,所指不确。几乎将此《孟子》最有名的议论批判的一无是处。
对于王充的《刺孟》,需要予以客观评价。从《论衡》全书来看,王充并不是否定孟子的思想的,而是在许多方面表达了对孟子的尊重和赞赏。而就《刺孟》全篇而言,其所讥刺《孟子》诸处,亦非全无道理,仅就逻辑上而言,是可完全以站得住的。
两宋非孟论
崔述在《孟子事实录》卷下中说:“按孟子在战国时,人视之与诸子等耳。汉兴,始立于学官,然亦不久遂废,人亦不过以传记视之耳。自韩子出,极力推崇孟子,其书始大著于世。至宋诸儒,遂以此七篇与诸经《论语》并重,皆自韩子之发之也。”孟子在唐以前,于思想间并未受到特别重视,故而它招致的批评讨论并不多,除了东汉的王充曾作一篇《刺孟》外,别无其他。韩愈等在发起的尊孟运动,发展到宋末终于将《孟子》地位抬入经中。然而随着其地位的上升,在思想领域,除尊孟之外,疑孟和非孟者也有不少,并且在两宋发展成一股思潮。在这股非孟的思潮中,较有影响的学者有李觏、傅野、叶适、司马光、苏辙等。由于学界关于学界关于两宋的非孟、疑孟思潮论说颇多,这里不再详细考证。
非孟诸家中,司马光的批判力度最弱。他的议论名为《疑孟》,则显勇气不足,尚是质疑,而不是否定。故而余允文在《尊孟辨》中,虽也视其为批判的对手之一,但还是承认道:“温公则疑而不敢非。”当然,在具体的观点上,司马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故而在此仍视其为非孟论者。
晁说之,乃司马光的弟子,他的非孟观点较其师则更为激烈。其师作《疑孟》,他则径作《诋孟》。不过《诋孟》今亦佚,已不可知其究竟如何排诋孟子。司马光及其弟子晁说之的非孟,乃是由于政治斗争的缘故,为了打击政敌,即王守石等熙、丰新法那一派。元代白珽在《湛渊静语》卷二有段话引南宋倪思语以发明:“或问文节倪公思曰:‘司马温公乃作《疑孟》,何也,答曰:盖有为也,当时王安石假孟子大有为之说,欲人主师尊之,变乱法度,是以温公致疑孟子,以为安石之言,未可尽信。”以上诸家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其文章中透露出非孟的思想。如苏轼之弟苏辙,其少时之作《孟子解》一卷,其中共二十四章,主要对《孟子》文中的一些问题作阐发,自抒其见,这其中往往有不赞同孟子观点处。
两宋非孟论者,尚有一个异类,乃是郑厚。他的《艺圃折衷》也已亡佚,只有《尊孟辨》存有十条。从这十条议论来看,他的非孟,已无学人之态,而是纯是逞口舌之利以扬名露己。
近代非孟论之殿军———李贽
宋以后,孟子及其学说在官方的尊崇地位已不可憾动,鲜有对其提出批评者。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被视为异端的李贽。
其实,在李贽之前,还有个极为有名的非孟论者,即太祖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批孟子,是因为《孟子》中的“民贵君轻”思想。由于太祖的的身份,所以他发布了一个《孟子节文》,删除了其中所有对于君王不敬的文句。当然这本书行世时间也并不无多久。不过朱元璋骂孟子的一首诗倒流传颇广,很有趣味,“邻家哪得许多鸡,乞丐如何有两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可见其批孟的水平。
李贽反对宋明理学,尤其是反对假道学著称。但是他对《孟子》的批评,相较于宋代学者,还是很含蓄的。多以揶揄嘲讽的形式。比如,他说:“孟氏之学,识其大者,真若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也。其足继孔圣之传无疑,其言性善亦甚是。”是讽刺孟子自以为登孔子之堂而受其衣钵也。这里,李贽可以说发明孟子的矛盾之处,批评孟子所坚持的性善说,强调人的内在心性的无限可能性。
《孟子》由子部入经部,其学说与《论语》并尊,是在唐宋间由学者推尊而成就的。这就注定了《孟子》相较于其他儒家要受到更多的批评与非议。虽然这种非议和批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总的来看,仍旧以思想上的质疑为主。对《孟子》的各种批评,实际上是更加发挥了《孟子》作为经典的深刻内涵。历代对《孟子》的非议,值得我们当下的学习,并作为对其他经典态度的参考。
(作者简介:江雪,现就读于上海師范大学,文化典籍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河南郑州人。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多次曾荣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心一等奖学金、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奖学金、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等称号。喜爱读书,偏爱古籍原典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专著。参与并组织多项古典文献学方向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入选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子”人才计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