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先救谁?
2017-12-14但丁
但丁
伦 理学家彼得·辛格曾经构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这个实验叫“拯救落水儿童”:假如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个孩子落水了,一般人都会选择救人,即使这会弄脏他们的鞋子,让他们上班迟到被扣钱。但是,他们却不会把买鞋和上班挣的工资捐给每年一千万个死于贫困的五岁以下的孩子。
为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距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德事实。一个人如果看不到、听不到远方的陌生人,很难不把他们看做一种抽象而次等的存在,对他们的苦难和死亡,也无法产生真实感。
涉及伦理的问题,总是令人痛苦。它们伴随着令人不安的取舍,不可预知的后果,诡谲莫测的变数和无法评定的对错。在我们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愿为伦理问题干扰,但也有一部分人,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执着,探索着善的极致。
美国《纽约客》杂志的特邀撰稿人拉里莎·麦克法夸尔在她的书《陌生人溺水》中,记述了十余名“行善者”的故事。
如今,在这个充满“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时代,麦克法夸尔所写的这些人,仍然是孤独的。譬如亚伦·皮特金,一个养殖场肉鸡的权利倡导者,连冰激凌都不吃的纯素食主义者,他风餐露宿地活着,为了公益事业捐出自己的时间和收入,常年在美国奔走,只为改善那些生来就注定去死的肉鸡的生存质量。苏和赫托克这对夫妇,两个人都曾是学校的红人,一个是选美小姐,一个是体育明星,却选择收养二十个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其中有三个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终年挣扎于贫苦和艰辛之中。茱莉亚,一个看来普通的女孩,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把自己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捐了出去……
这本书提出的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书中的人和事也不是用来批判的恶例,而是需要你我转换视角观察的事实。
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其实也是希望探索最合理、最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在这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经陷入了一次精神危机,我要求自己不自私,每天奔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扶倾倒的自行車,捡垃圾。不久之后,我觉得自己精疲力竭,并且无比迷惘。
事实上,我遭遇的是一个浅显的伦理困境,它无法与《陌生人溺水》中的任何困境相提并论。今天,再回首这个问题,我已有了自己的答案:肯定生命的无差别,也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利他行为的前提,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起应当的责任。很多人只能看见眼前的不幸,他们就像是得了近视;利他主义者把远方的不幸看得更清,他们就像是远视眼。无论是远视或是近视,人们都要记得不时调整自己的视角。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自己身处的世界和要走的道路。
不过,我们仍然要感谢书中写的那些人,正如一名读者所评价的:“正是那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拓宽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维度。”
《陌生人溺水》
作者: [美] 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译者: 王燕秋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7月
本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最合理、最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