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李小龙
2017-12-14吴永强
吴永强
一代宗师李小龙已经去世44年,但人们依然在用各种方式纪念他。每逢其诞辰和祭日,各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李小龙,这三个字对于世界来说,不仅是伟大武术家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他在短暂的33年里,带给了世界最精彩的格斗影像与最具开拓性的武术思想,同时也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最勇武、风华正茂的瞬间。
11月27日,适逢李小龙诞辰77周年。多年来,在收藏界,“李小龙收藏”一直是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李小龙的世界,成为新的藏家,比如90后雷伟权和80后周琦。
“中国最年轻的李小龙收藏家”
1996年出生的雷伟权,从6岁开始成为李小龙的粉丝,至今已有15年。谈起自己最初爱上李小龙,他说:“我是在无意之中看到《李小龙的生与死》,这部纪录片收录了龙哥每一部电影的打斗片段,觉得这个人打斗风格跟别人不同,就深深喜欢上了他,一直追随,直到现在。”
与李小龙有关的收藏分为很多种,比如人偶、DVD、VCD、纪念品、杂志等,雷伟权偏向资料性的杂志和书籍,至今,他已收藏了近600本,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李小龙收藏家”。
“通常来说,很多出版物都会有写真图片和内容介绍,互联网一般是找不到这么多细节的。”谈到专门收藏书刊的原因,雷伟权说,“这些书刊收录了丰富的内容,在那个通讯传媒不发达的年代,信息的传播很多还是依靠纸媒,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了解李小龙的一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上世纪70年代,很多记者想方设法去了解李小龙,做了大量专访。“我比较偏向研究龙哥生平,70年代的杂志可以让我进入40年前的香港。”他经常和国外的龙迷交换收藏品,最难忘的,是有一本叫《李小龙:闪电的一生》的台湾杂志,出版于1973年李小龙逝世后,封面是1972年3月,李小龙在参观香港海运码头停靠的“日本太古豪华邮轮:珊瑚珍珠号”甲板上拍摄的宣传照。“这张照片很帅,冲浪眼镜配蓝色开胸衣,给人感觉除了摩登新潮之外,还有俊朗的气概。李小龙曾经签名送给TVB‘欢乐今宵节目制作人蔡和平先生,同时也是其在香港葬礼灵堂上的相片,后来也作为很多杂志的封面,是龙迷认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雷伟权说。
雷伟权的本职工作是房地产置业,工作之余,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和资深龙迷交流、交换资料上。“龙哥充满正能量,在他经济事业低谷,他也不会忘记鼓励他的朋友,龙哥正是我的能量来源。”他用浅显的话总结李小龙对自己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很多人可以找到共鸣,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新一代青年人,依然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以不同角度喜欢他,当然,大陆比其他地方了解龙哥是困难一些,因为时代等因素,当代年轻人比李小龙时代年轻人喜欢的程度可能相对弱一些,当然,也不缺乏对龙哥深有研究的资深龙迷。”雷伟权说。
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策划出版一些关于李小龙的资料特辑以飨读者。
收藏为丰富和拓展“龙文化”提供了舞台
和雷伟权不同,出生于1984年的周琦,收藏则侧重于李小龙童年以及早期在美国拍的电影音像制品,比如《Marlowe》这部电影,他收集了七个版本。周琦说:“金钱方面暂且不论,收藏是很耗费时间的,但耗费时间,或许这就是收藏的快乐本身。”通过日本、法国、德国、美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种购物网,一点一点搜集与李小龙有关的各种影像资料。
谈到李小龙对他的影响,他说:“不同阶段,影响会有不同,比如小时候,就完全是一味地模仿李小龙电影中的招式动作甚至吼叫,反复播放电影视频跟着练习双节棍。”
后来,他开始研究李小龙的哲学思想。“現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偶尔讲讲李小龙的故事,可以激励他的斗志。李小龙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对朋友,对下属都是如此,甚至是对擦鞋儿童,在70年代甩手就给10元。有一次,孩子不想写作业,我就给他讲了李小龙卧病在床也不肯休息,拿这个时间去著书立说。没想到,对孩子还真起作用,孩子说,他也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讲讲故事让孩子去思考,远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
周琦将一整栋房子打造成书房,包括客厅在内的几个房间,四壁皆为藏书。书籍中,既有《鲁迅全集》《海明威全集》这样的经典作品,也有乔治·巴塔耶、米歇尔·福柯、保罗·奥斯特、孙禄堂等等,范围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武术等。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电影碟片和摇滚乐队CD,他为这些音像制品配备了各种新老设备,LD机、录像机、DVD机、蓝光机、投影仪。
与李小龙有关的影像资料和书籍,在他的书房中独树一帜。
李小龙影响并塑造了他的人生。从他8岁第一次看了《猛龙过江》这部电影至今已有25年,但对李小龙和武术的热情依然不减,书房的客厅里吊着一副沙袋,书架旁边还摆着木人桩。他打通了武术和文学的界限:“李小龙说:截拳道,像人们熟悉的那样,不是建立在任何技术和教条之上的艺术——就像你本人一样。”
周琦还是一位作家,写诗也写小说,还做“独立出版”。李小龙的哲学思想,被他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其实,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李小龙被引进到大陆,关于李小龙的收藏和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之后,历经数十年,李小龙早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崇拜者、收藏者、研究者历久弥新,不断有年轻人加入其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龙文化。
周琦说:“当我看到包装上印有李小龙肖像的辣条的时候,还能说些什么呢?即便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没有经过授权,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小龙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一家媒体在推出的李小龙纪念专号上说:“在华人社会,他是电影明星,也是民族英雄;在西方世界,他是格斗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超级英雄;在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流行符号。他就像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模样,并且,在这个被认识、被阐释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新面貌。”
多年来,“龙文化”被不断阐释。收藏,是走进李小龙世界的一种方式,也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龙文化”提供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