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扬善、达美
——以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树生病了”教研为例

2017-12-14扬州市育才幼儿园郑黎丽

早期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银杏科学幼儿

扬州市育才幼儿园 郑黎丽

求真、扬善、达美
——以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树生病了”教研为例

扬州市育才幼儿园 郑黎丽

“求真、扬善、达美”是钟勇为在《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引领我们在儿童的科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态度、道德、人文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我园有两棵树龄320年的古银杏树,近几年长势良好,可今年五月原本翠绿的树叶变得枯黄。一次户外活动,中班的几个小朋友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自发地讨论:“咦,银杏树的叶子黄了!”“为什么会黄呢?”“它们是不是病了?”“它们会死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中,成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据此,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树生病了”生成,教研组的教师以此展开研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求真的科学态度、求善的科学道德、求美的人文素养。

一、第一次研讨:如何有效培养幼儿求真的科学态度

求真,即儿童根据自身兴趣生发银杏研究主题,以儿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投入的研究性学习。本次研讨形式为图文结合的对话讨论。

1.经验分享

师A:我将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他们先用绘画的方式绘制研究地图,然后教师辅以文字说明。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还使我们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树形、病情、治疗方法,及他们想采用的研究方法(眼看、手摸、嘴问、记录)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支撑。

师B:我班幼儿对树形研究很感兴趣,他们用卷尺和皮尺测量两棵大树的胸径,并分别记录下180cm、200cm。

师C:在病情及治疗方面,我班幼儿通过直接观摩园林医生对大树的体检及病情诊治,向医生调查询问病因,掌握了体检需要的药箱和工具箱,知道测心电图要在树干上钉钉子。通过实地考察,他们还发现了藏在枯叶里的卷叶蛾,知道大树得的是卷叶蛾虫病,需要通过打点滴进行治疗。幼儿还在枯叶上系白色布带作为标记,观察黄叶何时转绿。

师D:我班的悠悠在小组记录纸上画出粗糙程度不同、数量不同的虫子,表示两棵银杏的病情程度不同。晨曦却对此产生质疑,他认为两棵树的树皮粗糙程度与病情程度一样。对此,悠悠提议进行现场观察比较,在触摸树皮、比较黄叶范围后,他们发现两棵树的树皮并未存在明显差别,但一棵树的黄叶却比另一棵多很多。

2.话题研讨

话题一:前面提到的用尺测量算不算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师:中班幼儿应该不会读尺,尤其是这么长的尺,他们记在记录表中的200cm和180cm,可能是模仿成人。仅凭两个数字,对儿童的数概念发展作用不大,虽然幼儿能说出树的胸径是多少,但究竟多长,儿童并没有概念,这体现不了求真的科学态度。

师:我们应以幼儿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如合抱测量:多名幼儿围着大树合抱,然后来到操场上,数数有几名幼儿手拉手,用粉笔记录下直线长度。然后再用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摆放在直线旁边,直到椅子与直线一样长,数椅子有多少张,从而得出大树的胸径有多少张椅子长。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其他物品或玩具替代椅子。这样的测量既体现幼儿立场,又使长度概念深入他们内心。

话题二:上面提到的卷叶蛾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孩子想深入探究,我们该怎么做?

师:我们曾试着掰开枯叶棒观察卷叶蛾,发现里面只是一个小小的茧,卷叶蛾虫何时破茧而出,这很难把握。

师:在班级设立破茧成蛾观察角,将若干枯叶棒放在虾笼里,看看经过一段时间,蛾虫会不会飞出来,攀附在虾笼网纱上。

师:询问农艺师或在网站上搜索卷叶蛾图片,线上了解虫病病因及防治知识。帮助幼儿积累关于植物生长方面的认知经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满足儿童求真的需求。

话题三:银杏课程有太多研究主题,不同主题的关键经验如何把握?

教师们秉承求真的科学观,根据幼儿可能感兴趣的话题,预设相应主题,并遵循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各主题的关键经验进行如下预期:

主题研究方法树形生病治疗叶果观察、触摸、闻、尝、测量、比较、调查、寻访、记录、分析、搜索、拍摄、创作树干四季变化扬城古树……关键经验大小、高矮、粗细、树皮、树冠、枝桠、挺直有何症状?如何体检?病因是什么治疗方法、药物,给药时间,后续观察病愈时间,疗程生长方式,叶形、叶色、叶脉、叶柄、裂缺的特征,叶的用途果从小到大在形状、颜色、软硬度方面的变化,果的味道,白果价值树干的特征、用途,年轮,树干写生银杏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明显特征,秋季黄金大道景观古银杏树的数量、树龄、所在地,与之相关的故事,如何保护……

3.教研小结

通过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科学活动求真价值的认同感增强,从思想到行动,均关注幼儿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在提升幼儿求真素养方面达成了两点共识:①开设幼儿喜欢的真课程。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自主决定研究方式、研究方向、研究内容。②进行基于幼儿经验的真研究。研讨中教师既关注幼儿现有经验,又对幼儿可能感兴趣且探索有困难的问题进行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对策,为幼儿搭建学习支架(邀请园林医生现场诊治、设立破茧成蛾观察角、梳理关键经验等),经验积累支架(观察记录表、以图记事等),促进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学习,在比较观察、连续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记录发现,积累经验,使幼儿的研究得以深入,内涵得以延展。

二、第二次研讨:如何激活幼儿向善的科学道德

向善是指幼儿对病树的关切,在研究中表现出与同伴的共享合作、承认错误结果或操作失败的勇气、关爱生命的行动等。如何将思想层面的教育内容迁移到幼儿的行动中,使幼儿获得向善的行动力,成为自然的守护者?结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1.做法反馈

中一班:我班进行的是“爱心育苗”行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亲子育苗,或盆栽,或土培,幼儿参与给幼苗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等劳动,记录苗木的生长变化。

中二班:我班为建立了银杏“生长档案”。幼儿每日观察两棵古银杏,记录发现。全班幼儿轮流记录,如发现趣事、奇事进行大组分享。

中三班:我们结合四季变化进行“专项养护”行动——春季培育幼苗,夏季引渠防暴雨积水,秋季捡拾银杏果,冬季覆土防寒、绑麻绳铺地膜保暖,定期协助园艺师给古树浇灌营养液等。

中四班:我班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开展“爱树护树”行动,主要包括“八不做”:不折树枝,不攀爬树干,不采摘树叶,不在树干上刻画,不利用树干晾晒衣物,不踩踏树苗,不随意砍伐,不在树上刷小广告。班级成立爱树宣传队,进社区宣传爱树、护树宣言,践行去除小广告、插放爱树宣传牌等护树行动。

2.建议汇聚

师A:“爱心育苗”行动要加强过程的跟踪管理,可定期组织“观察记录观摩评比、苗木生长写真照观赏、育苗经验、我和苗木的小故事”等活动,引领亲子育苗行动长效、常态开展。

师B:供幼儿合作探究的校园古银杏“生长档案”活动可细化。如果单纯记录生长变化,与“爱心育苗”雷同,且校园古树每日变化微乎其微,不妨拓展观察内容,如记录叶的变化、昆虫朋友、根系幼苗的萌生、天气及风力变化对银杏的影响等,这样记录的价值及可操作性更强。

师C:“专项养护”需建立资源保障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内的两棵古树,不妨与荷花池公园、仙鹤寺、八怪纪念馆等建立合作,将孩子们带至园外实践基地进行养护行动。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博大的向善品德。

师D:建议尽量多以拍照、画图等直观方式保留和积累幼儿觉得有趣的探索和发现。

主持人:以上四个活动的范围宽泛,涉及园内园外;形式多样,集体、小组、亲子、个别;参与主体多元,幼儿、家长、教师、专业人员。既给予幼儿丰富的照顾体验,又促进幼儿与同伴、父母、园艺师等人的合作。尤其在向善的科学道德培养方面,“爱心育苗”“爱树护树”侧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担当意识,“生长档案”“专项养护”侧重萌发幼儿关注环境、敬畏自然意识,让幼儿在亲历银杏养护过程中,养成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积极情感,形成关心古树、养护古树的行动力。

三、第三次研讨:探讨古银杏的美育价值

达美是指幼儿在科学学习研究中获得美的熏陶与体验,既包括银杏自身具有的美的属性,也包括揭示银杏奥秘的各类创意活动所展示的外显的物化美,以及蕴藏在求真的科学态度中、扬善的科学道德里的意识美等。如何发掘古银杏的美育价值?我们观摩四个中班以银杏叶为媒的“一班一品”古银杏美育课程及科学游戏环境;调研美育公共环境,感受“银杏树下”休闲吧、凉亭、长椅、草坪、紫藤、小道的惬意;集中观看美育微视频展播,2017年全国教育电视微课一等奖“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探秘”以及《扬城古银杏之最》《银杏树下》美育研究精品微视频,回顾古银杏研究之旅。

1.互动研讨

组长:我们将达美的目标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科学游戏中,通过对银杏叶的多面研究,提升幼儿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

中一班“叶之美”——重点观察比较叶的形状、颜色,比较叶柄长短、粗细,比较裂缺深浅、数量,比较叶色浓淡,观察叶脉、叶形、叶片大小,尝试记录、分类,感受形、色美;中二班“叶之趣”——用干叶磨粉,用湿叶捣叶泥,体验干湿叶的形变之趣;中三班“叶之味”——银杏茶艺,品味茶香,感受茶汤的浓淡、苦甜,感受水温对茶的影响,体验加入奶、糖、蜜、花茶等调味的异同。中四班“叶之乐”——泡刷染色,感受叶肉叶脉分离过程中,不同刷子、不同力度对效果的影响,尝试用叶脉制作书签,体验创意美。

师A:“一班一品”的银杏叶探究游戏形式很好,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否可以再投放一些其他树叶,供幼儿观察、比较、摆弄、操作,这样不仅丰富幼儿对不同树叶的认知,更利于幼儿比较学习,巩固对银杏叶形色美的认知。

师B:“叶之乐”游戏区可增加撕叶脉、叶脉拓印等形式,投放叶脉差别较大的几种树叶让幼儿操作,在看看、比比、撕撕、印印中更好地感知、了解银杏叶。

2.专家点评

课程的求美价值立体、动态呈现,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幼儿在真学习中发现美,在善行中体验美,在美育课程中表达美。文学艺术作品、承载探究行动的多媒体作品,更是以直观、生动的音、视、画效果,尽显课程的美育价值,此项目可作为园本特色课程,进行长期滚动研究。后续研究中,仍应将重点落实在科学活动“求真、向善、达美”的核心素养上,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真学习,促进幼儿关爱生命,促进幼儿美的表达。思考课程实施具体框架,厘清脉络,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思考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渐进性及适切性。

四、教研感悟

本次教研,我们始终明晰三个研究层次:求真——价值核心,扬善——精神追求,达美——美好愿景,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研究中,教师既充分尊重儿童科学探究品质的完整性,又给予幼儿自主探究机会,支持幼儿追求真理、解决困惑的科学热情,支持幼儿扬善行动和求美的艺术创作,始终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和谐提升,获得较高的课程价值。

1.本土性:园内真实场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连,便于即时观察研究。银杏作为扬州市树,园外相关资源也特别丰富,为课程拓展提供了可能。本次探究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幼儿对叶子变黄的兴趣点入手,借助本地资源,生成观察古树病情、了解诊治过程、记录生长档案、进行爱心养护及叶的创作等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因地制宜,关注需要,提供支持,使幼儿探究兴趣得以生长。

2.丰富性:研究成员多元。研究主体——全体中班教师(每班一名市级骨干)、幼儿。卷入者——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其中教研组长为项目领衔人)、其他卷入教师、全体中班家长、外聘专家、园林医生、其他社会人士;研究形式多样。即班级自研与大组教研结合,自主教研与专家引领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展示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结合;研究内容多彩。银杏本身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性资源、人文资源也得到较好拓展,从中衍生出的活动内容全面、生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真、善、美”科学素养的提升。

3.实践性:此项目源于真环境,成于真探索,基于幼儿经验衍生出的研究资源丰富可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叶、果、树干的特征及用途,四季生长变化、扬城古树等研究主题……每项内容又可形成独立的小课题,如亲身测量、寻找蛾虫、爱心养护、体验创作等,利于幼儿在观察探究中生成更多的实践智慧。

猜你喜欢

银杏科学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活化石——银杏
银杏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科学大爆炸
论银杏的栽植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