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汇变迁看中共十九大的特点

2017-12-14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党代会词汇中国共产党

赵 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000)

从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汇变迁看中共十九大的特点

赵 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 乐山 61400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理论指导和战略安排等均是通过其党代会政治报告呈现出来的,选取新时期以来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作为研究标本,通过高频热词的变迁,为我们研究十九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政治报告;词汇分析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变化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确定字、用语的数据,并非最终目的,它只不过是为了利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解明社会现象的一种手段而已”。作为书写规范强、权威性最高的党代会政治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词库”,它不仅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满载不同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的珍贵专著。本文对历次党代会报告高频词的变迁统计分析,窥见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移的历史镜像,为党代会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作为标本的政治报告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按照现行《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从1982年到2017年的35年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次党代会,其政治报告是历次大会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勾勒了新时期党的历史,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新时期总共召开的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每次党代会既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五年蓝图的描绘,其政治报告更是一个时期内党的施政纲领。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的报告一定程度上是领导人个人智慧和思想的体现,那么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更多体现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历次党代会召开前都要成立报告起草组,一般由党的负责人担任组长,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参加,始终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审议报告稿。报告起草工作始终是同调查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还要充分听取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报告要经中央全会审议通过后才正式提交党的代表大会审查。因此,党代会报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部署,是观察中国政治方向的风向标。新时期以来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文本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会议 时间 报告人 报告标题 报告字数十二大 1982年09月01日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1685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 赵紫阳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2091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26353十五大 1997年09月12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8396十六大 2002年11月08日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8186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8066十八大 2012年11月08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9101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32415总计 236293平均 29533

新时期以来,党的代表大会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五年召开一次,而且每届任期内基本上都召开七次中央全会(除了党的十三大开了九次外),党代会和党的中央全会已经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了。十二大以来党代会报告的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都相当规范、科学,其文本保持稳定,字数大体相当,平均29500字左右,各个报告都在平均值的10%左右增减。字数最少的是十四大报告,低于平均数的10.8%;最多的是十九大报告,高于平均数的9.6%,这两次报告相差字数达6000字。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标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直出现的词汇,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同一主题,为我们分析文本提供了稳定的素材。

二、历次政治报告的高频词

每次党代会政治报告词语都有变化,有新词的诞生,也有旧词的消亡,其背后微妙的变化正反应了党的理论、方略的与时俱进,反应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十二大到十九大八次政治报告的词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标配词”“冰炭词”“昙花词”“首秀词”。

“标配词”:即八次报告都必有、从未缺席的关键词,这些词堪称“词霸”或者“常青藤”。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词频总和在1000+的有四个:“社会主义”“人民”“建设”“经济”。500+的有五个:“阶级”“革命”“民主”“政治”“群众”。“毛泽东思想”作为专有名词共出现50次,标配词中有三个人名: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三个形容词:“伟大”“光荣”“正确”。其他标配词:“党”“工人”“农民”“改革”“开放”“发展”“市场”“法制”……一次都没缺席过,这些标配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LOGO”。

“社会主义”和“人民”的语义在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中一直稳定。“社会主义”一词在十三大后主要前缀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这是因为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首次提出,随后便成为了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报告鲜明的主题。“经济”一词语义比较稳定,无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国民经济”还是“经济危机”。“建设”一词则包罗万象,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以及“五位一体”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项“建设”。“党的领导”作为固定词,无论词形还是词义,始终是稳定不变的。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更是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可见,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有些词应该是标配词,但实际不然,“解放军”一词从十二大到十六大都有,但十七、十八、十九大消失,替代的说法是“国防与军队”。从十三大至十九大的七个报告均出现了,惟独十二大报告未使用的词汇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变革”“加速”“民主化”等。尽管惟独十二大没有提及“变革”等词汇,但十二大后的30年,中国却是在“变革”和“民主化”的“争鸣”和“百花齐放”中“加速”前行的。

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的高频词

“冰炭词”:即在话语使用上有明显分野——前面几届连续出现后面几届没有,或者前面几届没有后面几届连续出现的词语。党的十二大前没有出现而后连续有的词语,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综合国力”“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依法治国”“协商民主”“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竞争”“信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词都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四大后在党代会报告中消失的词汇则有“恩格斯”“右倾”“整党”“剥削阶级”等。十五大之后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自力更生”等词汇也从党代会的报告中消失。

“昙花词”:即八届大会报告中,仅出现过一次的词语。“崇洋媚外”“嫌贫爱富”等成为十二大报告的“专利”。“差额选举”“党政分开”唯一一次出现在十三大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但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丢掉这些特点和优势”。“暴乱”“和平演变”是惟独十四大报告使用过的词汇,还有“动荡”“冤假错案”等。十五大报告的专用词汇有“迷信活动”“愚昧”“关税”等,此后这些词语就销声匿迹。只在十六大报告中使用的词汇有“邪教”“宗教信仰”“世界文化”“民间艺术”等。

“首秀词”:即在某届大会首次出现,之后被广泛使用的词语。十二大政治报告首次使用了“伟大事业”“精神文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其后历次党代会均出现。十三大政治报告中“义务教育”“一国两制”“法治”“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登台亮相。十四大政治报告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成为党代会报告的新词汇。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邓小平理论”“伟大工程”“科教兴国”、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居安思危”“民族复兴”、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软实力”“命运共同体”、十八大政治报告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斗争”“核心价值观”“美丽中国”等等词汇都是首次提出,其后的党代会报告都使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出现了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更多新词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梦想”“文化自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政治建设”“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对十九大报告特征的显著体现。

除此之外,有些词在一次党代会报告首次出现后,在以后的政治报告中时有出现,没有固定。如十三大报告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商品经济”“企业家”“承包”“产权”“政企分开”“出口创汇”“经济特区”“房地产”“第三产业”“乡镇企业”“金融体制”“股票”“合同”等词汇,这与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法治”和“舆论监督”也是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与之相关的“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打击报复”“以权谋私”“执法犯法”“道德败坏”等词在报告也出现了。十四大报告中的“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成人教育”“两极分化”“社会科学”等词汇。十五大报告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化”“舆论导向”“主旋律”“破产”“政治斗争”等。十六大报告“迷失方向”“跨国公司”“风险投资”“环保”“医疗卫生”等。十七大报告“救助”“食品”“药品”“医德”“合作医疗”“慈善事业”“信访”“传统文化”“道德风尚”“人际关系”“违纪”“违法犯罪”“引咎辞职”“人民币”“汇率”“市场环境”“直接选举”“气候变化”等等,这些词汇的出现表明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关注。

八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中还有些词汇,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可以把它取名“上行语”和“下行语”。“上行语”,指首次在党代会报告出现后,以后历次报告中保持基本稳定并逐渐增多、逐步上扬的一种词语;“下行语”,指首次在党代会报告出现后,以后历次报告中逐渐减少、逐步下降的一种词语。

十二大报告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一词的强调,从十一大出现11次、名列197位,一跃为在十二大出现141次、名列前10。而在“经济”之前,出现次数更多的则是“党”“建设”。十三大报告中“发展”被高调提及,成为使用频率第二高的实词,仅次于“党”和“经济”,说明“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更为突出的变化是“改革”的兴起,尽管“改革”一词在十二大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但那时仅提到18次,名列200位之后;而“改革”在十三大报告中则出现175次,一跃成为排名第四的实词。十四大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实词是“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建设”一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出现的次数也增加了约1/3,达到了顶峰,但“改革”一词出现的次数则较十三大报告减少了近1/3。十五大报告“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而“社会主义”一词名列前茅,是十二大至十九大八个报告中提及最多的一次。十六大报告“坚持”一词则一鸣惊人,“发展”一词使用频率升高较快,而“社会主义”一词则明显地下降,“经济”一词的出现次数和排序则在下降。十七大报告突出的变化是“和谐”的增多,34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被定义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发展”一词出现频率最高,这与强调“科学发展”有关;同样,“科学”则成了高频词汇。报告也更加突出“中国特色”,是该词自十三大首次使用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是十六大的近2倍、十三大的3倍多。十八大报告除了在16次提及“科学发展观”时包含“发展”之外,还有278处提及“发展”。这清楚表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解决中国前进中问题的根本方法。“人民”出现了145次,“民主”70次,“民生”18次。这些词汇如此频繁地出现,充分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着力改善民生的决心。十九大报告“发展”出现232次,“人民”出现203次,“建设”出现165次,“坚持”“全面”“社会”“国家”等词也十分醒目。这些高频词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体现了我们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热词的频率

党代会报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考察报告的词汇变迁只能揭示出其中的部分内涵。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词汇的“阴晴圆缺”中看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历史气息。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相同的高频词包括“党”“人民”“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建设”等,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心工作和实践主题。“党”“社会主义”和“人民”始终重要,他们是名列党代会报告使用频率前茅的词汇;“发展”和“建设”日益重要,总体上呈直线上升趋势;“经济”和“改革”不断“坚持”,虽然跌宕起伏之势明显,但我们始终坚持。

三、党的十九大的高频热词

党的十二大闭幕6天后,邓小平在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时曾说:“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把建设引向胜利。”同样,党的十九大作用与七大作用一样,十九大把小康引向胜利,把民族复兴引向胜利。从新时期八次党代会报告主题显示,中国共产党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一)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论断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党的十二大报告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了新时期历次党代会报告鲜明的主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名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首次在党代会报告标题中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到21世纪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大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更是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六大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党的十七大科学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并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更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二)历史方位:新时代

“新”字是十九大报告的“字眼”,一个“新”字贯穿整个报告。“新时代”最醒目,全文出现36次,高居榜首,其次“新格局”“新形势”“新征程”“新成果”“新发展理念”等词汇也频频出现。这意味着,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将实现新目标。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三个“意味着”是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维度,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维度,从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维度来回答进入了新时代。五个“新时代”含义回答了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正是基于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过去主要矛盾提法的重要认知飞跃,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务实且清醒的理性概括,也印证了中国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的矛盾,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必须坚持十四个方面的基本方略,这必将成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三)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一词位列第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民主”“团结”“当家作主”“权益”“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等,每一个词都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结结实实地搭建成一个稳固而温馨的家!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间表,即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四)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报告“伟大”一词也居于前列,与之相关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胜利”“伟大实践”“伟大政党”等词语跃然纸上。整装待发的火箭寓意着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四个伟大”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是系统总结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得出的根本经验。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从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意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一词频率最高,338次,整个报告贯穿始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增强“四个意识”,是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巨大责任和使命担当,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英雄气概,敢于勇立潮头,勇立事头,勇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路人、带路人、带头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基本方略,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唯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才能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才能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更大的辉煌。

对党代会政治报告词汇频率的统计分析虽不可能完全反应其全貌,但通过词汇变迁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综合比较,还是能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理论指导、战略部署等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使研究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章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3-01-20)[2017-11-1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6989.htm.

[3]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3-01-20)[2017-11-1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69.htm.

[4]村田忠禧,张会才.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J].中共党史研究,1999(4).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刘小彪.中共党代会报告30年的词汇变迁[J].党的建设,2009(1).

[10]钱钢.中共历届党代大会报告语象分析 [N].联合早报,2017-10-19.

[11]倪潇潇.十九大报告词云解析:“发展”“人民”“建设”出现频率高, [EB/OL].(2017-10-23)[2017-11-1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3/c414305-29604178.html.

D2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6.001

1009-6922(2017) 06-05-08

2017-11-06

赵平(1976-),男,四川井研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党代会词汇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