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潇湘湿地美
2017-12-13陈依妮
陈依妮
翻开湖南地图,自南向北流淌着一条蓝色的河流。它就是湘江,湖南的母亲河,承载着湖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湘江源头,是在永州的蓝山县,这是2013年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权威认定的结果。保护湘江源头,建设生态屏障,永州有着非比寻常的生态战略地位。
综合施策 精准治理
退耕还林还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永州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打出了生态保护的“组合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工作部署和全省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推进会的安排,永州市政府在常务会议上研究确定了全市退耕还林还湿的“两步走”方案,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唐湘林牵头抓落实的领导小组,所有组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不定期深入试点地段现场调研。
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用于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并对县区实行以奖代补,以全面推进湘江源头退耕还林还湿工作。祁阳县各相关部门充分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境治理战役”目标,做好统筹设计与规划,强化监督与管理,真正将试点工作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如期高质量完成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作。
为推动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围绕“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目标,安排部署并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兑现,以祁阳县为首个试点,大刀阔斧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打响了一场“生态保卫战”。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永州市林业局局长宋振平说。
科学谋划 打造亮点
永州市境内共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733条,良好的水资源禀赋条件、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永州得天独厚的优势,守护好这一江碧水是永州市委市政府面临的挑战、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每一个市民的期盼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二月,永州市林业局邀请世界自然基金委、省林科院等单位知名专家,对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的肖家冲进行了认真考察,在充分考虑到区内水源流向、用地需求、土壤肥力及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等因素后,最终确定肖家冲作为试点项目区,并编制了《湘江流域祁阳县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实施方案》,试点区总面积33.4公顷。
项目选址后,祁阳县迅速进村入户,通过召开户主座谈会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退耕还林还湿工程建设内容、目标和重大意义,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对试点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提高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着生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因地制宜等原则,项目将通过打造湿地、种植绿带,充分发挥净化三家村及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和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等功能。
建成后的湿地因其天然“水体净化厂”的功能让村民们赞叹不已,“这个退耕还林还湿工作,真是神奇,通过我们这里湿地恢复和护岸造林,年净化污水总量就能达到180.94万立方米,还能净化湘江水质,提高浅水湿地吐纳功能呢!”
祁阳县委、县政府借此契机,将茅竹镇三家村作为田园综合体示范村来打造,以此辐射推进湘江沿岸新村建设,构建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绵延不断的防护“绿带”,为全省“一湖四水”实施生物治理提供低成本、能借鉴、可推广的范本。
蝶变升级 颜值变靓
排排美人蕉摇曳身姿,群群白鹭翩跹起舞,株株再力花色彩斑斓……金秋十月,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退耕还林还湿工程现场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然而,早在三个月前,因接连暴雨,这片初步建成的工程现场变成一片汪洋,新种的睡莲被洪水吞没,岸边的1.2万株防护林、退耕林不同程度被淹或受损,毁坏河堤、桥涵、塘、堰等水利设施30多处,受灾林农1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万元。
灾情发生后,祁阳县林业局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出台《祁阳县灾区林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组成专门工作组,抢时间赶进度在地里扶苗、培土和除草,这才有了眼前的美景。
如今,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试点工程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1公顷,退耕还湿面积8.02公顷,湿地恢复面积11.26公顷,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面积0.16公顷,护岸林面积1.36公顷以及相应配套措施,形成了江边杨柳随风戏水,湿地花海四季如春的美丽画卷。
这里不仅水清景美,生态怡人,还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上游河流中混入的农药、化肥导致水体呈现富氧化状态,而在流经湿地后,经过水体的自然净化,流出湿地的河水有的可以達到二类水质,直接引入农田灌溉。
望着这片曾经细心耕作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湿地,村民李长吉感叹万分。他说:“政府将这里进行改造,我们就地就业了,大家的收入有了保障,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心里也觉得敞亮。”
下一步,永州将全面启动其他10个县区的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的编制规划,加快湘江生态保护、治理和合理利用步伐,力争用3到5年时间,将湘江流域永州段打造成“优质水源保护区、生态安全承接段、湿地风貌展示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