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看待“新周期”

2017-12-13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企业

“新周期”一经提出,便引发了热议。讨论的过程总体是生动活泼的,不少专家学者、首席经济学家和媒体评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观点和言论,主要体现在:脱离概念自说自话、罔顾事实博眼球、生拉硬扯凑热闹、一知半解搅混水等现象。这种不理性现象早在年初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论战中就曾出现过,很不幸的是它再一次出现了。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做法不利于问题的深入讨论。对于“新周期”笔者也有一些灼见,这里提出来和读者交流。

一、说中国经济没有周期是罔顾事实

在这次讨论中,出现了一些过头的话,比如说中国经济只有趋势没有周期。这种说法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也容易混淆视听,误导群众。

在本期文章的开头笔者就已经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周期现象,从1976年至今,我们经历了四次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周期,尽管现在是不是处于波谷仍待观察,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不管现在是不是波谷,我们的经济终将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只有1976年至今的周期,而没有以前的周期?笔者理解这个问题就是,在1976年之前,我们缺乏全面、可靠的国民经济数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在起伏波动中交替进行的,没有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是一直上升的,也没有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是一直下降的,更没有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是水平的。

二、“新周期”只是指产能周期

从“新周期”的提出者——任泽平的原始解释看,他所谓的“新周期”是指产能周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周期。但是一些“新周期”的反对者却不查究“新周期”的原始概念,凭自己的理解大发议论,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

根据前文的论述,周期的类型有很多种,有商业周期、库存周期、农业发展周期、基钦周期等多种形式的周期,不问周期的类型,抓住周期就发议论是要不得的。对于任何问题的讨论,要有准确、严格的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才能增进理解,发现真理。

三、“新周期”只是下一个周期

“新周期”之“新”不在新的结构、新的内涵、新的动力,只在于下一个。一些论者不理解原意,抓住“新”字自我发挥,周期就是周期,就是从扩展、繁荣、衰退再到萧条的循环,支持这种循环变动的动力可能是新的技术或者产业,也有可能还是旧有的技术或者产业;这种循环种可能会有新的内涵、新的结构,也可能没有。从历史来看,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并不必然由新技术、新产业推动,也不一定由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过程中,下一个周期不一定在结构、内涵方面与上一轮周期存在显著差异。

四、“新周期”并不意味着快速增长

因为目前处于最近一轮周期的后段,“新周期”意味着经济增速将由下降改为上升,不管上升是平稳的,还是陡峭的。有些论者虽然承认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即将改变,但却认为经济不会发生快速反弹,因而“新周期”是不存在的。显然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周期波动理论,只要经济从波谷开始转而向上,不管是缓慢爬坡还是急速爬坡,不管这个爬坡的持续时间是长是短,都是进入新的周期的标志。

五、有没有“新周期”只能由现实证伪或者证实

这种“新周期”到底存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这种判断接受现实之前没有人能够确证。很可能“新周期”是正确的,在经历接近7年的经济下降、多年的产能调整以后,经济已经表现出向好的势头,可能会进入温和增长的阶段,这种概率应该不小;但也有可能“新周期”是错误的,经济可能继续下行,或者在底部徘徊,在国内民间投资乏力、居民收入水平乏力、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到底有没有“新周期”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除了经济发展现实。

六、“新周期”也许不是个好名词

鉴于“新周期”引发诸多的误解與曲解,可以认为“新周期”不是个特别好的名词。由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名词,比如新平台、新趋势,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仍感觉欠缺点什么。要找出一个既能表达经济增速方向转向又能表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仍在路上的名词并不容易,静待更好的描述出现。

七、不管有没有“新周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继续

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坚定不移去产能,分类施策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加大力度补短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全正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必须要继续抓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

八、不管有没有“新周期”经济改革仍要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各种转型压力,比如,资源环境更加紧张,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体制机制累积性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中国经济社会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13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须深化经济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形成,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扬帆起航。

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要加快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通过改革理顺资源配置的关系,通过改革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endprint

九、不管有沒有“新周期”企业创新发展仍是潮流

企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潮流。不管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只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都不会太差。说起创新,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创新就是新产业、新技术,其实传统企业也需要而且能够创新,中国的“老干妈”辣酱就是传统产业,没有太多新奇的技术,但是它通过网络销售创新将产品卖到了全世界。传统企业创新所产生的价值往往很大,因为它本身就处于一个占有优势的市场地位。关于创新的另一个误解是越新越好,实际上创新也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味追求技术先进,不顾市场和消费者的现状,只能是玩弄奇技淫巧的表演,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最终将以失败收场。

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要有定力,避免赶时髦、追风口。现在国内有一种追风口的倾向,今年流行P2P就追P2P,明年流行人工智能又去追人工智能,这种追风口的做法大概率是失败的。要瞄准一个方向,对准一个目标,不断冲锋,不断进步,才能取得领先别人的竞争优势。

企业创新发展要接地气,企业创新和科学研究创新是有差别的,必须对标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否则就容易做很多无用的创新,既浪费资源,又挫伤企业士气。

十、不管有没有“新周期”CFO仍然要谨慎并乐观

经过近7年经济增长下滑,中国的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开始好转,尽管还不能确定经济是否会进一步下滑,也无法知道未来是在底部徘徊还是进一步上升。从目前各种形势来看,短期稳住并缓慢爬升是大概率事件。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会最先感觉到市场的变化。CFO(总会计师)可以相对乐观一些,一些机会可能已经若隐若现了,企业在投资方面可以步子稍微大一些,但仍然不能大铺摊子,大规模扩张。

此外,企业的现金管理仍不可放松,在经济前景仍未十分确定的前提下,现金流管理仍然是企业财务管理要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

本栏目参考文献:

[1]何帆,朱鹤.中国经济之辩:新周期到来了吗?[OL].FT中文网,2016-6-12.

[2]钟正生,张璐.制造业复苏的故事有多真?[OL].FT中文网,2016-4-26.

[3]郭克莎.抓纲新常态 慎言新周期[N].中国证券报,2017-9-6.

[4]任泽平.未来中国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是新周期——任泽平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的演讲[J].新财富杂志,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