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文化中的儒道思想

2017-12-13胡志斌凌文杰

体育师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太极拳

胡志斌 凌文杰

摘 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关键词:太极拳;儒家;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5.023

前言

太極拳作为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种,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武术拳种中传播最广、受众群体最多的拳种,不仅在国内取得了繁荣的开展,而且也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推广与传播,如今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代表。有观点认为学习太极拳文化能够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另外,广大太极拳习练者也常常将太极拳以“哲理”拳而自称,在太极拳传承与教学中,也常常用传统哲学内容加以阐述和解释。那么太极拳文化中到底包含了哪些中国哲学思想呢,它同我国传统哲学之主流的儒道佛及兵家思想都有什么关系,都引用并借鉴了儒道佛兵的哪些思想?尤其是“太极”一词,既有着儒家思想的深刻烙印,又有着道家思想的解释与追求。基于此,本文在对太极拳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像进行论证后,重点选取太极拳文化中所包含的儒道思想进行分析,试图回答太极拳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脉略,期望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增砖添瓦。

1 太极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之物

目前关于太极拳创始于何人之说在社会大众乃至学界都各执一词,存在着不停的争论,但太极拳起源于明清之际的大致时间学界得以一致肯定。那么为什么太极拳会产生于这个时候,是什么因素促使太极拳得以产生,太极拳之产生都有着哪些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也即是说,太极拳中都折射出了哪些文化内容?韩非指出“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佛家哲学讲“一叶知秋;一沙一世界”。太极拳能够在明清之际得以产生正是各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也可以说它受到了各家文化的共同影响。那么太极拳文化中都折射了哪些文化内容,就太极拳产生在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与太极拳技术与文本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言,即有陈王庭在《长短句》中“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黄庭经》为道家的著作,是道教信徒用来养生修悟的记载;而“成龙成虎”任方便显然带有儒家思想之培养优秀后代,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而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除了包含有儒道两家思想外,还有着明显的兵家思想,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这又明显带有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思考。而“虚领顶劲,气沈丹田”又带有明显的中医理论倾向。在佛家思想的影响方面,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武学思想就带有深深的佛家文化印痕,如“空而不空”、“禅定与三体式”等。

2 太极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正统之儒家文化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全面而深刻的,即有着对太极拳技术体系与技击运用的限制与影响,还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选择,传播路径产生着重大影响。关于太极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儒家文化进行分析,以达到窥斑知豹之效。

2.1 太极拳文化中的“易”与“中和之道”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之源,诸经之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早期著作,几乎当前所有的传统文化现象都带有易学的印痕,孔子说“易为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受它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种类繁多的武术套路文化体系中,几乎都不同程度的体现有《周易》的思维方式。即使在一些拳种套路的文献中没有这种具体的体现,也找不出直接引用过《周易》的词句,但从表现形式和其中的思想观念看,也透露着《周易》思维方式的影响”。[1]在诸多太极拳大师中,很多拳家都用易学知识解释太极拳现象,《太极拳论》中的“太极”一词的运用与阐释即是来自于周易思想。例如,在清末民初孙式太极拳大师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运用了很多易学知识对太极拳文化进行解释,他指出“易之为用,广大精微,上自内圣外王之学,下迨名物象数之繁,举莫能外……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义蕴,形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微也。”[2]

中和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是自然界能够运行的根本,要求自然与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应当在变化中以正中和合之势到达自然中庸和谐之状,宇宙中的事物方能平衡发展。这种中和的思想在太极拳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太极拳家讲四方正,要求练习太极拳要保持身体的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如:《太极拳》论中指出“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孙禄堂指出“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2.2 太极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早在《周易》、《孟子》等思想中已经有所体现,到了宋明时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张载在《正蒙》中首次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3]天人合一思想,即是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在太极拳文化的演变中,许多拳家都将这一思想融入到了拳技之中,如和式太极拳之“耍拳论”,即是要人在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下,融入自然之中,将身体、心理两者达到一种合一状态下进行拳术的练习。一些太极家指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人身为一小太极,天地为一大太极”,“天地一大人身,人身一小天地”。这些思想资源均来自于儒家思想的解读,并通过身体的践行达到检验“天人合一”之理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选择自然安静之地进行太极拳习练的思维依赖。endprint

格物致知来源于儒家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格物致知是作为修身、诚意、正心的重要方法,经过各朝代的流传,如今格物致知一词更多解释为对某一事物进行探究的原理与方法,并进行总结,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思想被太极拳家作为练习拳法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拳术进行着引导与改造,成为了太极拳练习的一种追求。如“孙禄堂对形意、太极、八卦三种武术的认知,都是建立以拳术动作进行格物致知,养气复性的观念”。[5]

3 太极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在中国傳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它传统文化具有着非凡意义。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当前关于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张三丰一说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诸多太极拳之理论经典更是借鉴了众多的道家思想内容。关于道家思想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3.1 太极拳文化中的“动静、刚柔”思想

动静思想在道家哲学中是一对重要范畴,老子讲“清静为天下正”,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在这里老子虽然没有对“动”作具体的解释与说明,但静终归由动而来,是动的相对面。太极拳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在未形成自己独特体系之前,和其它门派一样更多强调动之特征,在各太极拳家对道家哲学思想借鉴之后,太极拳之技术体系相对于其它拳种来说,逐渐形成了偏向静态的运动形式,在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了诸如“以静制动,动静自如”,“后发先至,崇下尚退”,“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等,拳家徐致一对动静的论述明显借鉴了道家思想,“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太极拳开式时,日由静而动,收式时,由动而静。今则式式之中,处处皆当作由动而静想,务使一切姿势,皆有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之意,固谓之动中求静。”[6]

如今说“动静”是道家对事物现象之观察,那么“刚柔”则是太极拳对社会事物运作的具体体现。老子指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胜刚,弱胜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这些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太极拳理论思想中,“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3.2 太极拳文化中的“无极”与“合道”思想

无极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庄子也指出“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无极在道家哲学中用来指道的终极,指对道的追求要复归于自然状态之下,回到事物的源头或者本来面貌。无极概念对太极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就讲了太极与无极之关系,“太极者,无极而生”,即太极是由无极而来,在具体实践中太极拳练习者不仅将太极概念作为练习者追求的一种状态,而且无极也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一些拳家还专门创立“无极拳”法,以示对太极拳理念之超越。如孙禄堂专门以《形意无极学》为题,对拳法之用进行了论述。

合道是道家信徒修炼的最终追求,道家将所有的人生追求都集中到对“道”的认识上,并要求自然万物都要以“道”为追求,并和合于道,即合道。道门修炼的四境界要求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太极拳将“理唯一贯”(太极拳论云“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作为自己拳术习练的最高要求,在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上,表现为对拳道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在《太极拳论》中王宗岳指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4 太极拳文化对儒道思想借鉴的思考

虽然我们无法武断地说是儒道思想影响了太极拳,还是历代太极拳传承者对儒道文化进行了有意借鉴。但就为什么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只有“该形态”的武术称为或成为了“太极拳”,说明在武术的各门派之中,太极拳传承者是主动对儒道文化中的太极类思想进行了吸收与借鉴,并将其整合于拳术之中,才有了今天太极拳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居安思危,虽然当前太极拳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普及,但并不能够说明太极拳运动就能够安于现状,不进行必要的改造。近期关于“徐雷之战”在网络上传播的沸沸扬扬,将太极拳运动作为传统武术之代表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太极拳界的各种造假现象遭到扒刨,使太极拳陷入了严重的危机。那么,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太极拳是不是在与现代格斗的较量中,缺乏对现代格斗思想进行借鉴,进而导致了它在现代格斗对抗方面之不足。本研究认为,太极拳既能够对儒道之传统思想进行借鉴,也应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借鉴现代格斗方式,进行现代转型与转换,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太极拳技术体系。

5 结论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可以说传统文化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反过来,太极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也是全面的。本研究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分析儒家思想中的 “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分析了道家思想中的“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儒道家思想对太极拳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其它思想资源还包括:仁学的影响、礼的教化、自强不息精神、家族血缘的熏染,包括养气、自然、存思等。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之思想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梅杭强.武术套路形成的根源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81.

[2] 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孙禄堂武学录》[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77.

[3] 尚斌,任鹏,李明珠.中国儒学发展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193.

[4]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5] 万会珍.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

[6] 徐致一.太极拳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6):60.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太极拳
知命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