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图书馆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7-12-13王林林
[摘 要]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收藏、传播是职责所在,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007-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高校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1 保存、传播人类文明记录
由于受传统观念与保存方式、保存能力的限制,传统图书馆所保存的人类文明记录多以有形载体文献为主,而对于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的活态“非遗”知识文化,亦难以鲜活的知识和多样化的形式收藏、传播并延续。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多元化是图书馆的使命之一。
1.2 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职责
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还肩负着为保存地方文化传统、为本地政府提供决策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职能。其中“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起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人文精神,加强本土化建设。
1.3 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责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对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任务。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各种教育及宣传手段,培养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读者群具有“非遗”的保护意识,增进青年学生对多元文化地了解和认同。增进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
1.4 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需要
图书馆的工作核心是围绕“文献”,《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采集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活动之一,在传统习惯中,图书馆采集重点关注的是文献,而且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特色馆藏资源,其中不乏古籍。而对于那些尚未能形成文字、文献却一样代表着广大群众的生活智慧、文化创造、过程知识、及文献背后知识的“非遗”基本不在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视野之内。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收藏知识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有形载体文献,还要保存活态的知识文化,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地化的“非遗”知识文献特色馆藏,要以鲜活的知识和多样化的形式传播并延续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多样性、多元化的需要。也是保护地方“非遗”的需要。
1.5 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空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众多的新兴媒体,新兴媒体瓜分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市场,因而从纸质媒体获取知识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也面临着具大的挑战。尤其是网络的强大功能,使得人们在网上就能摆脱具体文献载体的局限性而方便快捷地检索、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公众阅读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兴媒体所转移。作为传统知识殿堂的图书馆的功能将被弱化。甚至被读者所抛弃。所以图书馆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重点项目和业务范围,明确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图书馆通过对活态非物质文化的采集、保存、整理、交流、传播,使图书馆从书斋式服务走向民间,汲取民间营养,开拓创新,拓展服务空间。
2.高校图书馆开发、保护“非遗”的策略
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图书馆在文献书目控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中,书目工作对于文献知识的揭示仅仅停留在表层一个书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声、像、文字三位一体记录手段的实现,不仅使文献的概念发生嬗变,也使文献的制作走向多样化,可以将“非遗”的知识交融成立体式文献成为可能。图书馆对民间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信息资源文献化采集、制作建设“非遗”馆藏特色数据库。
2.1 建立“非遗”资料馆藏制度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文献馆藏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科研教学方向,制定本馆适宜的收集收藏重点和保存策略。确立“非遗”文献建设的总体目标,搜集整理本地区有关“非遗”的主要类别、形态、蕴藏情况、分布地域、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等等。并制订本馆有关“非遗”的各种馆藏制度。
2.2 完善“非遗”文献的“编目”细则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等特点,受地域、方言、传承方式等的影响,在承传过程中与一般文献不同。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搜集、整理、加工文献的经验,无论是传统的目录、索引、分类法、主题法等一系列知识集合研究方法。选派业务骨干参加有关非遗文献信息采集、制作培训班,运用现代科技的网络挖掘技术,解构重组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制订本馆“非遗”知识文献化的“编目”细则。
2.3 “非遗”文献库建设的具体落实
选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非遗”事业的馆员参与“非遗”知识文献库的建设,与当地文化部门联手合作,制定“非遗”知识库的抢救、保护计划和采选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分类,编制“非遗”名录。整理文献的主要内容应并凸显地方特色,包括:“非遗”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关资料,“非遗”传承和变异状况,“非遗”保护成果总结等等。后期利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记录手段将“非遗”文化进行转化、凝化后成为显性知识,继而进行分类“编目”、入库。
3.高校图书馆宣传“非遗”的途径
3.1 在图书馆建设“非遗”专题网站。高校图书馆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设备和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非遗”专题网站,向校内外广大读者展示本馆“非遗”特色馆藏。实时报道本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为“非遗”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服务价值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3.2 诚邀“非遗”传承人现场报道
以每年举办的读书节为契机,邀请“非遗”传承人来馆举办展示、展演活动。一方面可以生动展示地方的文化和艺术,另一方面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和学习,能更好地调动他们保护非遗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充分体悟到活态文化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3.3 到现场参观、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
可以组织师生到现场参观,本地区可到潍坊杨家埠观看木版年画的制作,山东临朐县东沂镇沂山祭祀仪式等等。
4 结束语——深远意义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遗”信息资源的保护、采集、整理、保存、宣传,意义重大:有助于研究知识类型的拓展,丰富图书馆学知识内涵、知识研究学科领域多向交叉;有助于促进知识组织管理的研究。“非遗”特色文献的收藏也是衡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益探索,也反映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小芳.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情报探索,2008(3):32-33
[2] 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3] 2005年国务院《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4] 邢菲.论图书馆社会职能在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作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1):17-18
作者简介
王林林(1964-),女,大学本科,潍坊学院图书馆采编部,副研究馆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