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 突破体育场地不足瓶颈
2017-12-13李原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为此,上海不断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据了解,自2010年起,上海每年都将市民健身步道和市民公共体育场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截至2016年,上海已建成市民健身步道总长度33447米。相关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上海市共新建、改建56个市民球场。这些新场地的建设,较好地切合了市民的健身需求。
然而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健身需求旺盛的大城市来说,已建成的公共体育场地与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为此,2016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在《关于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制定社区体育工作标准,实施“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在社区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积极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即推动街镇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综合性、多功能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街镇覆盖率达到40%。在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中留出空间,提高市民参与体育活动便利性。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原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极大地改善广大市民的健身环境。但是,同时她也表示,在上海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公共体育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社区建设市民健身中心的压力很大。对此,李原代表建议在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中留出空间,按照规划标准建设市民健身中心。对于中心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區,没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者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可以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嵌入式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和公共绿地小型体育健身场地设施。
同时,她提出进一步盘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存量资源,公共体育场馆严格遵守开放时间、开放项目、优惠措施等相关规定,全面扩大公众受益面。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服务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质量和效益。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开展公益性开放服务,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服务的采购办法和补贴标准。
此外,她还建议,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统筹利用,方便市民查询、预订场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场馆利用率,同时也可积累市民健身大数据,为进一步优化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