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策略研究
2017-12-13方晨瑶
方晨瑶
【摘要】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最终达到保护幼儿身体安全的目标。研究者认为,安全教育活动要重在体验性,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环节。第二,有效利用同伴关系以增强体验性。第三,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行为,注意教学细节。第四,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安全教育活动;幼儿;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10-0019-03
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最终达到保护幼儿身体安全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兒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研究者认为,对于3~6岁幼儿而言,安全教育活动要重在体验性,良好的体验能帮助幼儿将课程中的经验迁移至生活中,反之安全教育活动则可能流于形式。
一、体验的内涵
关于体验这一概念的内涵,目前学界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综观哲学、美学关于体验的界定,存在一些共识:首先,体验的主体是个体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1〕其次,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这种经历可以是身体体验,也可以心理体验。〔2〕再次,体验都是有一定结果的,这种结果也许是认知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3〕由此,研究者认为,体验是有一定结果的活动,幼儿在体验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结果可以是对安全认识的提高,安全情感的激发,也可以是安全行为的产生。
二、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策略
(一)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环节
奥苏伯尔认为,原有经验对幼儿体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和原有经验的巩固性。〔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情况设计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身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交流发现,教师们一致认为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固定不变的、完全根据教材设计的活动有意义得多。这说明安全教育活动的内容的确应该源于幼儿的生活,活动的设计应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例如,“午睡中的安全”这一活动的主题源于幼儿的午睡实际情况。教师注意到,午睡前有的幼儿喜欢站在床上穿脱衣服。对幼儿来说,站在床上有不安全可能,以前曾出现过幼儿从床上摔下来的情况。于是,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个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醒幼儿注意午睡的安全问题。因此,为了寻找合适的安全教育资源,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选取最紧迫、最重要的内容,组织安全教育活动,促使幼儿通过活动意识到危险,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二)安全教育活动的体验难度应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体验活动中,如果幼儿感受到任务有难度,那么在挑战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并能认真思考和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挑战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而且能保证使幼儿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水平来完成任务。相反,如果体验的过程没有难度,甚至低于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幼儿就不会对任务产生兴趣,幼儿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但是,如果难度太大也会给幼儿带来消极体验。如“小小搬运工”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独自走独木桥,但对于胆小的幼儿来说,过独木桥可能已远远超过其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围,不管教师怎么鼓励,他都不敢走,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哭泣、抗拒等行为。这时,教师就应正视幼儿的发展差异,调整体验难度,如主动询问幼儿敢不敢尝试站在移动的床上,或请他们观察其他小朋友是如何走独木桥的,听他们讲讲感受等。总之,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一方面要注意该体验活动能否对幼儿形成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活动难度过大,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调整体验内容,使体验难度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三)有效利用同伴关系增强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5〕通常,幼儿会通过观察模仿同伴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影响彼此的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发展特点,多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多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多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充分发挥替代经验的作用,提高安全教育活动的效率。
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通过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观察同伴、与同伴交流等获得间接经验。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表达自身的感受,而且有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另外,如有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敢体验,教师不应强制幼儿“体验”,而应营造民主讨论气氛,鼓励幼儿分享经验,让幼儿通过同伴交流间接产生体验活动的感受,获得替代经验,从而间接促进这类幼儿安全能力的发展。
(四)尊重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杜威说过,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6〕“未成熟的人通常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从而构成他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油灰或蜡的可塑性,他并不因外来压力而改变形式……他主要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景中的困难的力量。”〔7〕这表明幼儿的成长过程是自主的、能动的,因此,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体验,促使其能以自己的想法、意愿等支配活动,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愿。教师要成为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在必要时给幼儿以帮助。
(五)注重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安全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游戏化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幼儿通过体验理解安全知识,并能将其灵活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思考,愉快体验。如“冬冬烫伤了”的活动中,教师邀请幼儿体验“烫”的感觉。事先帮助幼儿做足了心理准备,使幼儿不至于被吓到或真正被烫到。这种活动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既要保证幼儿能有效感受到烫,又要确保幼儿不会被真的烫到。但在有些安全教育活动中,如火灾演习活动,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比较紧张的真实气氛,以帮助幼儿认识到,火灾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幼儿要严肃对待。
另外,对于幼儿难以亲身体验的安全教育内容,教师可采取替代经验方式,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幼儿开展间接体验。比如,在引导幼儿认识“拥挤”的危险的活动中,让幼儿进行真实的拥挤体验很可能会给幼儿造成伤害,为此,教师可采用鸡蛋替代法,让幼儿观察挤在一起的鸡蛋可能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既可避免幼儿可能受到伤害,又形象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上接第20页)了“拥挤”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安延明.迪尔泰的体验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2〕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J〕.教育理论实践,2001,(12):3.
〔3〕王辉.体验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J〕.宁夏教育,2004,(10).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8-279.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6.
〔6〕〔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