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货币是多还是少
2017-12-13钮文新
钮文新
从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看,目前中国基础货币數量30.6万亿元,对应165.6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按照计算公式,中国货币乘数目前已经达到5.41倍(M2÷基础货币数量=货币乘数)。
为什么要讲这个基础知识?因为从理论上说,货币乘数的高低意味全社会杠杆率的高低。近年来,中国货币乘数从3.8左右一路上涨到当下的5.41,这可能预示着中国金融杠杆不断上升。但问题是,货币乘数从3.8到5.41只能说明杠杆走势,而无法说明中国真实金融杠杆到底有多高。因为笔者怀疑,中国基础货币计算当中可能有偏差,或许并未达到30.6万亿元的水平。
理论上说,基础货币多少要看央行负债,负债是多少,就应当认定基础货币是多少;而央行负债减少意味紧缩货币,央行负债增加意味着宽松货币。实际上,目前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这样确认的:基础货币数量=央行负债余额。但很遗憾,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件事实际是变味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属于央行负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相应减少央行负债,但对中国而言,“降准”导致央行负债减少反而是宽松货币政策。
这是不是很蹊跷的事情?它是不是说明,中国央行负债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存在“逆反”?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基础货币数量被掺水了?
我们都知道,2005年“汇改”之后,基于人民币升值的稳定预期,大量境外热钱涌入中国套利、套汇。那时候,央行为抑制人民币过快升值,也源自当时所执行的汇率政策,大量回收外汇,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收购外汇自然被动投放人民币,这就是所谓央行外汇占款。央行认为,外汇占款增加属于基础货币投放,所以被迫通过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收回外汇占款,这的确是一种对冲或抵消的操作。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外汇占款增加是基础货币投放,那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算不算收回基础货币?应当算吧。如果没人能够否定上述逻辑,那央行负债(其他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当中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那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不是不应当被计算为基础货币?我们说,这部分央行负债实际是央行用商业银行的存款去购买了外汇储备,而这个外汇储备去购买了境外资产,投到境外去了,并未用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换句话说,外汇占款已经被法定存款准备金大部分对冲,没有形成基础货币投放,但却被当做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被计入央行负债,并显示为基础货币投放。所以,央行真实投放于国内、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远远少于现在所表达的30.6万亿元。
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对冲外汇占款,这是中国独创的外汇管理体制,既然有了这样的独创,那基础货币计算就要“相应调整”,而不是仅仅使用教科书上的统计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股票市场应更加值得警惕,稍有不慎就会进入“明斯基时刻”(编者注:指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时刻,即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其主要观点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