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动力与对策分析
2017-12-13邱丽洪杨逸昕
邱丽洪,杨逸昕,闫 玄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2.格拉斯哥大学,英国 格拉斯哥,G12 8QQ)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动力与对策分析
邱丽洪1,杨逸昕2,闫 玄1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2.格拉斯哥大学,英国 格拉斯哥,G12 8QQ)
2016年台湾地区执政党轮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变化,政策层面交流冻结,两岸政治因素已影响经贸的交流与发展。在描述两岸经贸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分析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行性,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给两岸经贸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得出“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新契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两岸关系;经贸合作
2016年台湾地区执政党轮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民进党执政后,制定了明确的“经济去中国化”战略,两岸政策层面的交流全面冻结。2016年两岸贸易额同比明显下降,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已然影响海峡两岸经贸活动的交流与发展。近年来,关于两岸合作的研究,多数学者从具体产业,如金融、货币、物流、农业、科技等产业进行研究并提出专业的建议,也有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及两岸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两岸只有深度合作才能共同发展。但是,大部分都是台湾政党轮替之前的成果,民进党执政之后,两岸交流几乎停滞,经贸往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少,鉴于此,笔者尝试从两岸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角度,研究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发展问题。
一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发展现状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经历了1979—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之后,1988—2000年实现了快速发展,2001—2009年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小“三通”构想基本实现;2010年至今两岸贸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保持较高水平增长,随着ECFA的签订、自贸区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两岸关系也在有利政策的推动下进一步深化发展。
1.海峡两岸贸易总量逐年上升。改革开放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两岸禁止任何经贸及人员的往来,双边经贸交流仅通过第三地实现极少的、个别领域的间接贸易往来,贸易程度低下;1978年以后,两岸关系恢复,台湾与大陆间的贸易往来正式起步;1987年台湾开放居民来大陆探亲,两岸贸易、投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2001年开始,大陆的一系列“入世”措施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情高涨,两岸贸易总量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扫清了两岸交流的许多障碍,使两岸的经贸合作交流更具制度化,经贸交流开始步入深化发展阶段。2000—2015年海峡两岸贸易规模呈稳健增长趋势,如下图。
图1 两岸贸易总额变化趋势(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
如图1所示,海峡两岸经贸总量由2000年的321.4亿美元,到2015年的1885.6亿美元,增长近6倍,除了在2009年和2015年出现短暂下滑,分别是1062.3亿美元和1885.6亿美元,其他各年段一直稳定攀升[1]。根据图中趋势线(虚线)的走势可知两岸贸易总额经历了15年的持续增长,可以预测,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未来海峡两岸贸易总额将进一步攀升。
2.两岸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海峡两岸关系恢复以后,无论是两岸投资、人员往来还是经贸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务实的发展,两岸的经贸关系都呈现出稳步发展趋势。随着两岸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两岸经济贸易在各自外贸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升,互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大陆已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也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表1 2000—2015大陆对两岸贸易依存度(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商务部台港澳司历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投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因大陆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陆对两岸贸易依存度从2000年起匀速递减,由2000年的6.44%降低至2015年的4.9%,其中大陆对台湾进口贸易依存度呈现出较大的递减趋势,而对于台湾出口的依存度一直维持在2% 左右,总体呈现出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但是,台湾仍然是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及重要进口来源地。台湾对两岸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0.24%攀升至2015年的30.4%;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从2000年的17.21%上升到2013年的54.53%;台湾对大陆进口的依存度从2000年到2015年上升了大约15个百分点[2],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二)当前困境
虽然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持续进展,两岸的贸易总量不断增长,经济互赖程度不断提高,经贸关系也呈稳健发展的态势,但是在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局势下,两岸的经贸合作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经贸合作缺乏新的动力。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两岸贸易的主要形式,要素禀赋的不同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一直是两岸进行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其中,劳动力价格差异一直是吸引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大陆人口红利已逐渐丧失,近几年大陆劳动力价格提高,用工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另外,土地价格、原材料能源上涨,以及内外企业税率统一、环保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台资企业的成本。由于要素价格逐渐持平,两岸经贸合作的方式也将发生改变,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合作需要新的动力来驱动。
2.两岸产业结构趋同对合作提出更高要求。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也是两岸贸易的基础。当前,大陆地区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农业与台湾地区相比也占有较大比重,制造业分布较为均衡;台湾则是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台湾的优势产业,台湾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零件、光学产品以及化工材料这三大领域,占台湾制造产业的49%。另外,台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拥有先进的技术经验与创新性人才,但其短板就是缺少下游产业的支撑,市场规模不够大,大陆地区情况则相反。两岸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尽管存在严重的单向性和不对称性,两岸的贸易额仍然呈稳定增长趋势。然而,由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大陆成为国际分工的集成中心,在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在台湾原本占优势的电子技术产业方面也取得了进步。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落实,大陆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出的部分产品相比台湾具有更大优势,两岸产业结构互补性趋势减弱。随着两岸经济发展的差异度显著降低,关键产业的结构趋同,两岸由互补关系向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展,这将对两岸经贸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政治因素成为合作新壁垒。和平稳定是两岸经贸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石。2016年5月台湾地区执政党轮替,在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层问题会进一步放大。海峡两岸既有的制度化合作机制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两岸政经两界无法有效推进下阶段的产业合作与协调,并且两岸解决现阶段产业竞合等重要问题的基础受到严重削弱。同时,台湾将无从发挥其临近大陆的地缘优势,且参与区域性经济融合的难度随之提高,台湾岛内经济会因两岸经济关系动能的减弱而遭遇更大困境。当前形势下,政治因素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新壁垒,应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来保持和推动两岸经济合作。
二 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从历史和地域层面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于福建省泉州市,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从古至今福建都是大陆与台湾最亲密的热土,台湾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带的区位优势及其经济发达、影响力高的特质,将沿海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排头兵。台湾作为太平洋西岸的交通枢纽,与福建仅一海之隔,又临近上海、浙江和广州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战略地带和启航点,台湾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越,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3]。
2.从经济层面看,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趋于成熟,经济环境稳定,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助于壮大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规模,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动能力。且台湾开放较早,有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其科学技术产业也比较发达。若两岸企业能够深入交流,两岸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多元化,经济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同时,新丝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台湾作为亚太地区发达的经济体,有助于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台湾近年来经济发展迟缓,需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可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其提振经济的着力点,与大陆一起开启两岸合作模式的新纪元。
3.从政治层面看,虽然两岸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差异,但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合与协商,两岸的关系已经步入和平发展的阶段。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主张,这两个主张是两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的,是全面展开各项经济工作的客观前提。201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三次握手,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说明两岸关系的纽带不仅要依靠经贸合作,还需力求精神上的同一维度、和谐共处、荣辱与共。尽管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遇到困境与挫折,但从长远考虑,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减少两岸的政治摩擦,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两岸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
1.进一步开拓沿线国家市场。“一带一路”建设获得了60多个国家的支持参与,这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海峡两岸可扬长避短、合力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同时可进一步巩固海峡两岸与东盟各国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中国台湾网数据显示,台湾与内陆和东盟各国贸易额占总额的58%,台湾若想进一步开拓东盟地区的市场、踏入更加广阔的国际平台、优化经济结构,应配合大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陆也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在两岸产业结构互补性减弱的新形势下,与台湾深化合作,努力开拓沿线国家市场,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各国及其他沿线国家的贸易活动,以缓解两岸产业竞争的局面,争取更快地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2.为两岸资本寻求新出路。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之后,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化发展阶段。至2016年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8815个,实际使用台资646.5亿美元。虽然台湾开放大陆投资时间不长,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不断增长,可见海峡两岸企业走出去的意愿都十分强烈。“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基础建设资金需求必然十分庞大,只依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和丝绸之路基金是远远不足的,这就为两岸的闲置资本提供广大市场。台湾可利用岛内充足的人民币资金储备,以及多年与大陆投资合作的经验,为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资金;台湾岛内企业和大陆企业也可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求投资机会,推动两岸产业走向国际化,也为两岸经贸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两岸产业发展与升级。台湾岛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已成为东亚地区不可替代的运输中心、西太平洋地区航空和航海运输的交通枢纽。物流产业是台湾较早发展起来的产业之一,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和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该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贸交流将更加频繁,货物总量会随之增加,这将为物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台湾可借此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应争取与大陆合作,调动台湾港口与大陆东南部沿海港口的活跃度,做到优势互补,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两岸大物流园”的格局。在制造业方面,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加工制造环节,高能耗、低附加值,缺乏国际竞争力,两岸可依托“一带一路”将其转移出去,避免相互竞争。进而对产业链与价值链进行整合,并凭借着“一带一路”平台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提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两岸合作寻求新的生机。
(三)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1.台湾内部政局不稳。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其容易受执政党轮替的影响,这也成为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阻碍。大陆一贯主张两岸和平统一,并将其作为两岸交流的最基本前提;而台湾一直坚持“一中各表”的立场,虽然不抵抗两岸统一的政治主张,但是追求自身政治独立性。海峡两岸不同的政治立场以及台湾岛内不同政党的不同政见都将影响两岸经贸正常交流,也必成为携手共建新丝路的绊脚石。
历史遗留的政治问题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消失,这也是减缓两岸合作步伐的主要因素。长久以来,两岸一直坚持“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开展经贸往来,而当前台湾内部政治立场不坚定,蓝绿阵营之争、“台独”势力抬头等政治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实现及其双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两岸当前经贸领域的相关协议和合作事项,台湾岛内存在不同声音,尤其是岛内泛绿阵营方面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两岸市场相互间开放承诺、陆资入台等有关规定没有形成岛内共识,这使得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受到阻碍。
2.两岸经贸合作的法律尚不完善。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经贸交流与合作顺利推进的保障,但是当前两岸经贸合作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较多领域的监管仍然处在灰色地带,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例如,台资银行在大陆的经营业务,参照大陆《商业银行法》法律条款进行监管,这些条款是对外资机构的规定,不适用于台资银行在大陆经营的需求,影响两岸正常经贸往来。此外,台资银行在大陆还面临其他的具体经营问题。台湾地区则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为主要法规来规范两岸贸易合作,立法机关将立法权授予行政机构,为各部门提供灵活变动的空间。当前台湾出台的有关两岸经贸合作的法规政策是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35、36和38条规定做出的修改[4]。台湾当局为行政部门提供了较大的主动权,这种立法的不确定性给两岸经贸合作发展造成阻碍。两岸交流合作不具备法制化保障,因而易受政权更迭的影响。为此,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都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用法律来规范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以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为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扫除障碍。
3.外部因素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因分工合作而相互牵制、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外部力量试图介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断撩拨岛内因素及两岸各种矛盾来阻碍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其“两面性”态度给两岸关系带来复杂影响。外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主要目的是促使两岸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符合该国意图和利益。某些经济强国甚至以错误的方式解读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认为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荒谬地说是中国殖民主义行为的表现,企图以这些错误理念降低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同样也期望以此削减台湾与大陆合作的信心,并阻碍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这些外部因素未来也一定不会放弃任何能够阻碍、破坏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机会,以阻碍两岸关系的和平进程,因而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道路必然遭遇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 深化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政策
海峡两岸关系恢复以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随着ECFA的签订,两岸经贸合作的许多障碍被扫清,朝制度化方向发展,两岸真正实现了通商、通航、通邮和通汇。“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让沿线各个国家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构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新贸易模式。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政策条件。对内而言,大陆的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可与台湾的六大关键性新兴产业计划相配合,台湾地区可借力大陆的巨大市场潜力缓解岛内经济增长疲软的问题,大陆则可利用台湾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两岸在产业领域的深化合作。对外来说,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地区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进一步巩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同时,新丝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大都希望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国价值链、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提供无限商机。而且,大陆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有望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迈向“升级版”的新路径,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在发展理念、动力机制、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升级。为此,两岸应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政策,确立两岸经贸关系转型方向,创新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式。
(二)加强协商,增强两岸互信
改革开放至今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两岸信任程度随着两岸协商的深入逐渐提升,台湾方面从最初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到默许两岸间贸易往来逐步转变为支持鼓励两岸经贸往来,从2000年小“三通”的实现,到如今两岸货物与服务贸易双向互通。两岸互信是建立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之上,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进行经贸合作的基本前提,政治上互信则是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保障。两岸只有提高互信,在面临敏感问题时,才能够稳住阵脚,保证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想提高两岸互信水平,第一,台湾各政党就要有广阔的视野,以民族的利益为重、用长远的眼观看问题,而不要仅仅局限于“台独”诉求,做出有悖于民族和平、不利于两岸合作的举动;第二,其领导人也要树立正确的领导理念,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把大陆地区当做盟友而非敌人;第三,教育界、媒体、舆论也应该担负起传播历史,消除“台独”理念的责任,要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共享五千年历史文化;第四,两岸敢于直面问题,进一步打破禁区,进一步深化两岸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两岸政府要共同努力,相互协商、增强互信,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才能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合作,为共同踏上丝绸之路打下基础。
(三)尽快规范两岸相关法律
六十余年来,大陆和台湾不仅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法制发展道路,而且两岸法律不同,在经贸合作上又没有共同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深化发展的障碍。目前关于两岸经贸交流的法律或协议仅仅依靠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个民间组织协商决定,当前两岸在经贸合作的法律方面存在不足,很多经贸合作问题仍然处在灰色地带。比如大陆地区为了鼓励台资入境,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把台资归为外资,实际上把台湾投资划为外商投资是不妥当的[5]。而台湾地区采取“委任立法”的形式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具体规范与大陆的经贸往来,将部分立法权转移到行政机构增加了法律条例的不确定性。另外,大陆的民事诉讼成本过高,导致部分台商在出现纠纷后不愿意进行法律诉讼,也无法进行调解,这就要求两岸建立健全两岸经贸问题的仲裁调解机制。同时,海基会和海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权利,除了在两岸事务性协商领域有所作为外,还要加强对协议贯彻执行的监督。同时,两岸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沟通协商,尽快制定出适合两岸经贸往来的统一的制度与法规,为两岸的经贸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对外沟通与合作
虽然台湾在历史上先后被西班牙、荷兰、日本所占领,但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同根同源,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当前国际上仍然有一些反华和支持“台独”的声音,企图通过干预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共建与共享原则下,在推进与加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公共基础建设的同时,以双方利益最大化推进国际产能的合作,并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平发展机遇,与各国家和地区诚信合作、互利共赢。这不是纯粹的经贸战略,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与沿线求同存异,取得共识,携手融合,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应携手努力,加强宣传与沟通,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一带一路”,让更多的国家支持、加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融去消融海峡两岸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冰山。
[1]台湾省主要经济指标货物进出口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tjsj/n dsj/2014/indexch.htm.
[2]王敏. 台湾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和可行路径[J].亚太经济,2015,(1).
[3]毛洪昆. 合法性视野下的台湾政治转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世洋,罗月. 台湾当局全面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刍议[J].台湾研究,2013,(3).
[5]邱丽洪. 海峡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监管合作设想[J].集美大学学报,2015,(3).
(责任编校:简小烜)
AnalysisontheDrivingForceandCountermeasureofTradeCooperationacrosstheStraitsunder“OneBeltandOneRoad”ContructionBackground
QIU Lihong1, YANG Yixin2, YAN Xuan1
(1.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2.University of Glasgow, Glasgow G12 8QQ, United Kingdom)
In 2016, the governing Party changes in Taiwan and with policy exchanges on ice again, huge chang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ppen. 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e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ilemm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n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brings a new developing chance to the cross-strait. In the end, it offers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epen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oping to boost common development.
One Belt and One Road;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economy and trade
F752.1
A
1008-4681(2017)06-0034-06
2017-10-16
邱丽洪(1976— ),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杨逸昕(1993— ),男,安徽淮北人,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闫玄(1984— ),女,河南淅川人,福建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