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2017-12-13张昕烨公双双王双艳苗晨曦
张昕烨,吕 静,公双双,王双艳,苗晨曦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 130117)
形成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张昕烨,吕 静*,公双双,王双艳,苗晨曦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 130117)
将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3级183名护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观察组,在课程考核中实施形成性评价;2012级18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在课程考核中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模式,比较两个年级学生期末总成绩。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为82.07分,高于对照组78.14分(p<0.05)。在《外科护理学》考核中使用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成绩,有助于学生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到了教学互长。
形成性评价;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1]。形成性评价使授课教师可以在不同学习时段和多种学习环境中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表现,避免仅凭期末考试一张试卷评定学科成绩,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到临床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2014级本科护理专业4个自然班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考核方法,现总结如下。
1 对象
观察组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本科4个自然班183名学生。将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4个自然班18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学制均为4年,学生在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无差别。两组护生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李乐之主编的第五版《外科护理学》教材。
2 方法
2.1 修改考试权重分配比例
2.1.1 对照组 期末总成绩权重分配是:100%=期末考试70%+期中考试10%+实训考核成绩10%+平时表现10%。
2.1.2 观察组 期末总成绩权重分配是:100% =期末考试60% +期中考试10% + PBL教学10% +实训考核成绩10% +平时表现5% +个性化考核5%。
2.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考核方法 对照组理论课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法;实训课按照教师示教-学生回示教-分组练习-考核的常规教学及考核模式;观察组在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授课和考核过程中,引入以形成性评价为基本理念的多种教学方法。
2.2.1 开展PBL学习法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描述问题的案例去诱发学生主动与广泛的讨论问题的本质,整合各领域知识及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2]。《外科护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教师给观察组学生引入PBL教学法,编写PBL病例,将急性阑尾炎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依据病程的发展特点设计成3个连续的案例,从阑尾炎的初起、发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内容均在案例中有体现。在PBL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发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
2.2.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竞赛教学法 竞赛式教学法源于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在《外科护理学》实训课中选择术前准备和更换敷料两项难度适宜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竞赛考核教学法,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教学和考核氛围,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2.3 个性化考核 其目的主要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此类教学活动均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1)开展课前分享活动:选取《外科护理学》中的部分章节,安排课前分享活动。学生自愿报名,在课前收集、查阅与本章节相关的资料,包括新进展、新技术、新闻报道、自己身边的病例等。课堂上用10 min时间分享小组准备的内容,形式可以是直接口述或使用PPT汇报。分享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简短评价,并将各项基本指标,如分享内容和表述效果、发言次数等做成评价体系的量化表,依据具体表现为参与此活动的学生赋分。2)倡导学生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因《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有限,对课堂不能讲授的部分章节鼓励学生自学并制作课件,自愿报名参加,每学期利用2学时对课件内容进行展示,由教师及同学综合评定课件质量并打分。3)开展学生小讲课:小讲课是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授课模式,可让学生对教学本身有着较强的参与感。因此,定期开展小讲课活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教师指定的章节中,准备20 min左右的讲课内容并制作PPT,评分表由教师设计,项目包括授课内容、教姿教态、言语运用、课件质量、互动情况等,师生共同评价。4)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如校级SRT项目、国家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科研兴趣。
2.3 评价指标 课程结束后,以年级期末考试总成绩作为客观评价指标;2013级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形成性评价考核满意度调查表”作为主观评价指标,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100%。
3 结果
3.1 2组学生综合成绩比较 见表1。
3.2 2013级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度调查 见表2。
表1 2组学生期末综合成绩比较 分
4 讨论
4.1 形成性评价开创了新的考核模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推进,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成为新教学思维模式和教改方向[4]。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弱化了其单纯排序比照的功能,更加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任一阶段给学生提供反馈和纠正。实践表明,将形成性评价合理运用在护理本科学生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反馈更丰富的信息和提供更多的参照,也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2 形成性评价中,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区分,就如同恒温器与寒暑表的关系。寒暑表只能提供信息,而恒温器却能提供反馈与各种改正办法,直到室温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为止[5]。形成性评价在评判学习有效性的同时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促进最终目标的达成。《外科护理学》有其独有的特点,既要求理论掌握得扎实又要求实践操作得精准。只有在教学中运用设计适宜的形成性评价,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重点及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帮助教师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反思教学,促进教学。
4.3 形成性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6]。在《外科护理学》的学习中,有效应用形成性评价,即增加了更多的赋分方向和赋分手段,学生可根据个人的成败经验和其他同学的示范效应、反馈效果等途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综合发挥作用。而形成性评价本身具有的时时总结、多方位反馈的特性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技能进一步巩固、学习方法进一步熟练,进而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度,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4.4 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学生平时的各项成绩记录下来,并按较高比例折算入最终成绩就是实施形成性评价,其实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分数,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过程而非分数排位。此外,评价过程的制定不能过于复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将其设计得内容繁复、流程冗长,就会造成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这样会无形中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更会影响到教师完成该评价方式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方式的制定如果失去科学性、反而成了为了评价而评价,失去其原有的评价意义。
[1]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 2013(3):47-51.
[2]王燕,孟繁洁,金昌德,等.本科护生对临床护理PBL教案感受的质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8(3):98-99, 133.
[3]吕静,刘兴山,迟晓华,等.PBL结合小组竞赛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34(2):263-265.
[4]吴彩琴,周洁,张锦玉,等.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24):17-20.
[5]布卢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30.
[6]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1):91-97.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rgical Nursing
ZHANG Xinye, LYU Jing*, GONG Shuangshuang, WANG Shuangyan, MIAO Chenxi
(Nursing School,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There were two groups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183 students in Grade 2013 majored in nursing at CCUCM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bservational group were tested by formative evaluation, while 185 students in Grade 2012 in control group were evaluated by a conventional fi nal-term test. Total final-term scores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average score:82.07)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verage score:78.14,p<0.05) Formative evaluation used in the tests of surgical nursing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but help them be an eff i cient and autonomous learner. Meanwhile, use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would prompt the reforms of teaching methods obtaining a mutu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surgical nursing; teaching effect
G642.0
A
2095-6258(2017)06-1002-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48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金项目(XJ201502)。
张昕烨(1978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理论与实践。
*通信作者:吕 静,女,硕士,副教授,电话-13604424904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