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断似牵根相连 固本华实须勾连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分析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7-12-13陕西张银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怀古论据文言

陕西 张银翠

似断似牵根相连 固本华实须勾连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分析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陕西 张银翠

“学不学语文课本与高考没有多大关系”是一部分学生的口头禅,甚至部分语文教师也有这样的认知误区。真是这样吗?若细细研究一下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追本溯源,会发现不仅能力提升与课本联系很紧,而且知识积累亦与课本息息相通。

课本,本者,根也。本固木长,源深流远。高中语文课本即高中语文课程的载体,“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另一依据是当年的考试大纲),因而语文课本学习得扎实、牢固,才能答好高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与课本的联系

前几年的现代文阅读侧重于考查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2017年则明确提出了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一能力的考查。

例: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这是新设的题型,题干明确提出分析“论证”,四个选项设置分别是:A项,对比两个论据论证了什么,对论据的概括不当;B项,论据论述了什么;C项,论据为论点提供了论证,反着说;D项立足全文,分析论证思路。

关于议论文,必修三“表达交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16年5月第16次印刷)人教版,下文所引课本同此]中“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系统讲解了议论文三要素。

(二)启示——分析、写作相结合

学写议论文之前,先要分析例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写完一篇议论文后,让学生自批,不仅更正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还要勾勒出论点、论据、论证(初次分析可能出错,用铅笔有利于修改),以做到心中有文。如此教学,让学生既会写又会分析。若能坚持训练五六次,效果会好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

(一)与课本的联系

序号《后汉书·赵课本传》

就文言文而言,常常是文言现象来自课内、阅读能力夯实于课内,做题迁移于课外。如果说前几年高考试题的文言文与课本有联系,那么2017年的文言文与课本的联系就可以说是尤为密切。下面笔者就从重点词句来分析一下(依《后汉书·赵憙传》行文从前到后)。从文言文第13题翻译句子来看,第(1)句中“更道它所欲”的“欲”是想要的,要求的。在课本中有“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初中课文)。第(2)句中“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大蝗”指遇到大蝗灾,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课本中,“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必修一),“目”使眼色,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启示——联想、拓展重迁移

1.重点文言现象多些前后勾连。

课本中文言文的编排是每册一个单元,等到学文言文时,若对学过的重点词句有“回生”现象,可以回忆旧知,强化记忆,使学生能对文言现象前后勾连。例如,教学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时,“见”表被动,联想已学过的“不拘于时”(《师说》,必修三),“为天下笑者”(《过秦论》,必修三),就可以归纳出被动句的几种常见句式。

再如,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上冲冠”中的“上”时,可联想《鸿门宴》(必修一)“头发上指”中的“上”。 讲授“因跪请秦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时可联想《鸿门宴》中的 “因击沛公于坐”“因招樊哙出”,并归纳“因”这一多义词。如此前后联系,就夯实了文言文基础,为词义句式迁移做好了储备。

到了高三,文言文的练习题、模拟题全是课外的,翻译时更应与课内文言文相联系,达到以课内解读课外的效果。

2.同一类文言词语多些拓展。

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考题为古代人物传记,在教学课本时对有关官职任命升迁、审案等分类词语多些拓展归纳,有助于课外文言文阅读。如:必修四《张衡传》一文中有关官职任命升迁类的词语较多,可以归纳并拓展。这一课出现的词有“举、辟、累召、征、再迁、转、徙、出、下车、视事、乞骸骨”,可拓展积累“除,擢,陟,谪,黜”等词语。

3.文言词语多与成语理解联系。

成语与文言词语有着很深的渊源,用文言词语讲解勾连成语的理解和积累可以一举两得。例如:必修四《苏武传》中的“且陛下春秋高”可联想到成语“春秋鼎盛”,并可拓展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初生之犊、豆蔻年华、芝兰玉树、志学之年、鹤发松姿、日薄西山等。教学必修四《张衡传》时,由“衡下车”可联想到成语“下车伊始”及“礼贤下士”。

4.名句多些类比联想与拓展。

课本所选文言文注重思想性,人物多具有高尚的品德,若能联想到与文中句子相关的名句,就为写作储备了素材。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名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联想到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一)与课本的联系

1.解读诗歌内容和手法。

《送子由使契丹》是一首送别诗,这可以诗题“送”字上看出。首联“沾巾”一词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写离别之时用佩巾拭泪的小儿女情态。这种悲凄之态亦可联想到另一幅图景:“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必修四)。

颈联“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是设想弟弟子由出使到契丹后怀念故国,梦中常忆任职武林的兄长。下句的正确语序应是“应梦武林湖山春”,这种从对面写来的“对写法”,亦称虚写、想象、“代为之思”。能把真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涉江采芙蓉》(必修二)“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就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写起,不说自己思念远行人,却说远行人回头望着故乡,思念自己。正所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2.解答试题。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此题时抓住“寄”“那因远适”,可分析出苏轼与弟弟虽已天涯相隔,但仍劝慰弟弟不要作小儿女“相看泪眼”之态。知人论世,苏轼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亦可从课本中知悉,如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必修四),散文《赤壁赋》(必修二)。

(二)启示——内容、风格须归纳

1.归纳同一题材的诗歌。

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四)是苍劲悲壮的怀古佳作,赏析本词时,可联系《咏怀古迹》(必修三),《马嵬》(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归纳这几首怀古咏怀诗的特点,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等层面进行梳理,以提高赏析怀古咏怀诗的能力。其他如送别诗、闺怨诗、边塞诗等亦可前后联系来归纳。

2.比较同一诗词作者不同时期的风格和不同诗词作者的风格。

课本必修三、四集中编排了唐宋几位著名诗词作者的诗作,均在第二单元。选诗两三首的大多将诗歌按时间顺序,作者前后的风格迥异。最鲜明的是李清照,可回忆初中学过的《如梦令》,此词与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中的《醉花阴》《声声慢》是她少女、少妇、南渡后孀妇的人生三个时期的人格与创作风格的反映,在人生坐标系的比较中走进女词人灵魂深处,体味由清新脱俗到闺怨闲愁再到家国苦痛的风格变化,就能对词人有全面的了解,对其词作有更深切的体味。

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与辛弃疾却有着不同的风格,一为洒脱,一为雄健;同为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与李煜却风格不同,一为善于造境的深沉凄美,一为怀恋故国的清浅唯美。

四、作文

(一)与课本的联系

作文选取六句名句,依时间顺序,分别选取经、诗、词、散文,内容涉及自强、故乡、自信、梦想、视野、敢为、担当等层面,命题巧妙。第①句见必修四《名著导读·中华文化精神》,第②句是学生从初中就诵读的名句,第⑤句是在学习鲁迅作品时一般作为拓展内容的《论睁了眼看》,第⑥句出自初中课文《沁园春·雪》。

(二)启示——解读、挖掘多联系(社会、人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文基于此原则,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提升精神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解读课文后,可挖掘文中蕴含的真、善、美。如教学必修一《小狗包弟》时可以联系《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归纳这几篇文章中所共有的担当精神,再联系科学家屠呦呦、铁榔头郎平、大国工匠李万君等,就能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高中)

猜你喜欢

怀古论据文言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中山城怀古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上都怀古
文言实词推断法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