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2017-12-13徐祥峰沈华东镇方松沈友青
徐祥峰, 沈华东, 镇方松, 尤 佳, 沈友青
(1.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徐祥峰1, 沈华东2, 镇方松3, 尤 佳3, 沈友青3
(1.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科研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平台和创新活动缺乏的现实困境。基于逻辑推理法文章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联模型,分析知识溢出的路径和效应;进一步提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旨在提升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
体育专业人才;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知识溢出效应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是当前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并能够在竞争环境下获得长足发展,是个人、学校和社会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目前,国内外逐渐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学者乃至社会各界对高校知识溢出效应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多。高等体育院系肩负着培育体育专业人才的使命,着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促进体育科学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亦是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素质教育和新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研究表明,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忽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科研素质低下与创新能力缺乏的凸出矛盾,影响体育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6]。目前,有关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阙如。如何促进体育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不断获得先进的信息知识,并利用自身能力进行知识管理和创新,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是当前教育与体育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亦是摆在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问题。文章充分梳理知识溢出效应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文献,分析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构建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联模型,探索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旨在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1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效应理论基础
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最早产生于经济学理论,由Arrow(1962)提出。他认为知识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Romer(1990)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具有实际价值。Lee(2006)提出知识溢出是发明者通过学习其他研究成果,通过创新用其知识提高自身研究的生产率。目前对于知识溢出效应,在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体现为,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再造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知识接受者通过将已有知识和习得知识有机融合而产生新知识,不仅可产生短期的积极效应,而且会对自身和社会产生长期的后效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交融,“知识溢出”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还包括科学、社会、文化等领域,被应用于创意文化、科技创新、校企联合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知识溢出概念的广泛流行,与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发展和产学研用合作研究的热潮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效应是提高专业人才和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1]。高校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与担当。国内外学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已存共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创新科研活动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欧美教育界创立了“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清华大学率先设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4,5]。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3]。
2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2.1 培养理念偏差导致科研创新意识薄弱
体育专业人才科研意识培养薄弱,长期以来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存在偏差,较注重技术传授和动作模仿,忽视体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高校也认为体育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不具备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能力。此外,学生对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认识仍不清楚,片面地认为体育科研在体育教学或工作岗位中无用武之地;也有师生过高评价体育科研创新活动的难度,对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缺乏信心。唯技术论和忽视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体育学科发展与学科地位的提升。随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日益感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单一知识结构的人较难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深刻地改变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强化体育专业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2.2 培养体系缺乏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体育科研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实践活动;学生开展体育科研活动是对体育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需要从多学科、多视野将体育理论或多学科理论与体育实践有机融合。目前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缺乏,表现为科研训练组织管理模式与制度不完善,参与科研活动的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学生缺乏科研兴趣培养和规范性科研训练,科研实践少、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缺乏;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设置不合理,科研氛围不浓厚,学生再学习能力不足;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水平不高,培养过程监督与考核制度不够严格。由于体育科研创新培养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科研能力低下。研究者指出,我国体育科研能力无法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使得我国体育科研水平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7]。此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并非一个独立的系统,而需融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并建立健全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保证其通畅运行。
2.3 培养方法单一导致科研创新活动缺乏
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现状十分严峻,主要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参与指导教师研究项目,参与程度和层次不高。研究指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度极低;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不熟悉,缺少理论和实践指导[6]。由于缺乏系统的、多途径的培养方法,直接导致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活动开展不足和参与程度较低。学生开展体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用合作严重不足,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稀缺。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过程中,只能承担基础性和辅助性的任务,无法参加到科研活动的核心工作中。尤其是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较弱;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自主创新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导致理论期望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3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的关联模型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是由多层面构成的综合能力,包括科学问题的凝练、材料搜集与整理、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与科学问题的解决、创新科研成果的管理与应用,以及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必须具备的团队组织与协调能力(如图1)。创新科研活动可以充分进行思维锻炼、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并逐渐转化为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可将项目参与者的个人知识学习、团队内的组织学习以及不同组织整合在一个紧密的创新网络中,每个层面都可以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对个人和组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体育专业人才在高校培养过程中,立足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通过将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转化为内生动力,为知识溢出提供积累。
知识溢出是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由于知识存量差异,产生的知识和技术转移过程。知识人才与不同群体互动,以及在不同企业和区域间流动,可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更新;高校科研创新活动的知识溢出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绩效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大学生是知识从学术界扩散到产业领域的重要渠道[8]。体育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体育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创新意识与思维、知识管理和运用、知识再生和创新、环境识别和适应、岗位适应与提升、团队组织与协作等多方面能力发挥奠定基础,从而使专业人才在知识应用系统发挥溢出效应,为企业和组织创造价值(如图1)。
图1 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工作能力体现的关联模型
4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路径与效应
体育专业人才是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知识溢出的主体,可通过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溢出或流通对个人或组织创新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增长理论提出,知识是未来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高校作为知识生产者,向社会中知识利用者进行知识扩散与分享,使得专业人才拥有的知识能够被其他个人或组织所利用,从而获取社会价值。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一方面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契合,通过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等形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体育专业人才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应用和流动为知识溢出途径,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体育专业人才,广泛投入体育产业开发,有助于提升体育生产力,直接对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如图2)。因此,高校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路径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体育生产力与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在工作岗位上,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更有利于把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知识,并迅速转化为成果,服务于体育工作实践或其它领域。不容忽视的是,知识溢出效应受到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和社会网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图2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知识溢出路径与溢出效应
5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5.1 培养体育科研创新意识
学校科研活动是有效提升学生业务素质、知识能力的一种理性实践活动;专业人才体育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人才。研究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与习惯的形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大学本科阶段[9]。体育专业人才需具备科研意识,具有对体育科研创新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积极关注国内外体育学科发展动态和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新观念并具有开展体育科研探索的能力,在体育活动或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和超越。学科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也是专业发展的标志。新的教育观念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将传授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要求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自身科研经验,提出具有见解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并利用自身能力进行创新以获取好的培养效果。这就要求体育学科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会通过科学研究引导自己探索新领域、新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如果体育专业人才未来就业方向为非教师岗位,同样应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知识和文化,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技术及产品等各方面的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在教育、学习及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可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自我教育与专业发展意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高级人才。
5.2 强化多元化知识结构体系
体育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性学科,蕴涵丰富的自然科学元素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仅依靠体育专业技术特长远远不够,更需要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汲取多学科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能力、科研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文字表达能力等[6]。第一,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习积累,并在科研实践中应用提升。科研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持续和深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具有多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知识体系。第二,以科学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与研究者的视角,关注体育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新技术和手段,寻找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第四,注重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积累,包括对科技发展史、研究方法与技术、统计学方法的了解;对哲学方法论、科研方法的学习;以及资料和数据独立处理与分析方法的掌握。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全方位、深层次地强化多学科知识积累,使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5.3 建立科研创新活动支持体系
科研创新活动是大学生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新主题。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从课程体系、科研平台、体制机制、指导团队和经费支持等多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活动支持体系。第一,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指导机构,使得学生科研活动有组织;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第二,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动机和培养持久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鼓励体育专业人才组成多专业、多学科科研兴趣小组,就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第三,建立科研平台,畅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科研互动氛围。图书馆和实验室为师生提供科研所需的资料、实验器材和场所等,充分做好学生科研的后勤保障工作。第四,深化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训练体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采用课程教学、自主立项或参与老师课题、科研竞赛等形式,使体育专业人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第五,建设一支自身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科研活动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以科研创新活动为目的,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形成人力资源优化的科研兴趣梯队,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传递,为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提供途径。第六,体育院系可与学校科研处、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系统的科研训练,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设立面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基金,吸引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总之,完善的科研创新活动支持体系,是体育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5.4 参与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协同制定和联动实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贯穿于一切工作[10];体育事业发展也应将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学校在所处区域是知识与科技创新中心,且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知识溢出主要发生在区域层面。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基地,在当前创新发展条件和实践语境下,必需发挥合作、协调和创新功能,积极主动参与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并在与区域产业互动过程中增进知识推广和应用,推进体育学科和事业发展、强化科技供给能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的发展目标。高校参与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需要的人才。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研究元素,调整科研创新理念,多开展与企业、区域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对接的相关研究。尤其是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作为知识溢出供给者的体育专业人才和接受者的企业或组织,都可以受到知识溢出正效应的驱动。因此高校可通过广泛参与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大力培养高端复合型体育研发、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联动功能和外溢效果,为区域体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 结束语
随着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呼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审视与反思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体育院校大学生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发展。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知识、技术和人才可持续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利用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人才,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然而,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质量体现甚广,很难在区域内进行量化和评价,如何评价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溢出效应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通过何种政策引导和机制建立,促进大学知识溢出对区域体育事业创新发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张丽慧,罗鄂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4,36(2):395-403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404/166881.html, 2012-02-22
[3]黄汉升,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11,47(3):116-127
[4]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类型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4(1):93-95
[5]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31(1):1-5
[6]祝大鹏.体育院校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 36(2):93-96
[7]王艳,吴铁桥.北京高校体育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98-101
[8] 任志安,李勇刚,于霞.大学研发、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6):60-65
[9] 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年规划的建议[Z].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2html, 2015-11-03
KnowledgeSpilloverEffectofCultivationinInnovativeResearchAbilityamongCollegeSportsSpecialties
XU Xiang-feng1, SHEN Hua-dong2, ZHEN Fang-song3, YOU Jia3, SHEN You-qi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2.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430205, China;3.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It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faced by high education system to develop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conomy prosperity.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can yield to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to college sports specialt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es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ports talents. It indicated that sports specialty had weak sen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ctivit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logic reason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linkage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and analyzed the route and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Moreover, the article advanced effective proposition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y of college sports talents, which were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service capacity of sports specialty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ports Specialty; Research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G807
A
1007-323X(2017)06-0105-04
2017-10-21
徐祥峰(1977-),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沈友青(1978-),女,湖北孝感人,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研究
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416);2017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7GA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