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雷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最美五老”宋清梅

2017-12-13王林森张金学谭照彦

中国火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邓州学雷锋战友

王林森 张金学 谭照彦

“学习雷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最美五老”宋清梅

王林森 张金学 谭照彦

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付献出!

——1962年2月26日雷锋为宋清梅题写的赠言

开篇之言

他是雷锋生前战友,情缘至深,对雷锋无限钦佩、崇敬,视坚守传承雷锋精神为永恒的人生追求和终生的宿愿。

他信仰忠诚,热情似火,巡回报告演讲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为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殚精竭虑。

他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他组建、引领编外雷锋团1.3万多名成员,当好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在中原大地树起一面享誉全国的学雷锋的旗帜。

人物小传

宋清梅,男,汉族,1941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林扒镇,现任邓州市关工委副主任、理想信念团团长和邓州编外雷锋团团长。1960年8月,他和邓州560名热血青年一起应征入伍,与雷锋成为一个团的战友,196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任雷锋团第9任团长。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受团以上嘉奖8次,多次获模范共青团员、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1985年12月,宋清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历任邓县“五四三”办公室副主任、邓县城建局局长、邓州市(邓县)文明办副主任、调研员,2001年退休。他几十年如一日,引领邓州籍雷锋战友学雷锋,1997年组建邓州编外雷锋团任团长。2014年6月25日,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曾获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等荣誉称号。

人物自述

“学习雷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我们倍感‘编外雷锋团’责任重大,要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发扬。我们将更加珍惜‘雷锋战友’这个光荣的称呼,像雷锋那样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干啥都一样,只要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雷锋战友的称号,我就高兴。”

“40多年来,我们坚持用雷锋精神激励大家,高举奉献的旗帜,把奉献当追求,把贡献当享受。”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要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不忘初心,继续当好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向老团队报告:雷锋精神已经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个学雷锋、树新风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生生不息。我们将在老团队这杆学雷锋大旗引领下,珍惜荣誉,再接再厉,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发扬,在学习雷锋的征程中再写新篇章,再续新辉煌!”

主要事迹

“雷锋赠言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宋清梅和雷锋在一个部队的日子里,与雷锋见面交流3次,聆听雷锋事迹报告7次。最使他难忘的是1962年2月18日至27日,他作为全团共青团员的代表,雷锋作为特邀代表,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住一个房间,度过了不寻常的9个日日夜夜。

2月18日下午两点,他来到抚顺火车站,雷锋已买好了两人去沈阳的火车票。上车时,雷锋礼让旅客,帮助两位旅客提着东西上车;把挂包放在茶几上之后,就去帮列车员倒水、擦地;坐定后,开始读《毛泽东著作选读本》。到沈阳军区二所报到后,雷锋约他到街上逛书店,并请他在东北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戏曲故事片《三打白骨精》。第二天起床时,他见雷锋床上的被子已叠得整整齐齐,正满头大汗帮服务员搞卫生;吃饭时,雷锋主动帮服务员往桌子上端饭菜……9天的会议,雷锋天天如此,一言一行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感受到了与雷锋的差距。在雷锋的带动下,他也找机会随时助人为乐做好事。

宋清梅结合学雷锋对学生进行党的宗旨教育

宋清梅在新兵入伍仪式上为新兵戴大红花

邓州编外雷锋团少年营成立仪式

会议结束的前一天,他怀着对雷锋无比钦佩的心情,请雷锋在笔记本上签字留念,雷锋给他留下了这段宝贵的赠言。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刻,他都深为感慨地说:“雷锋赠言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激励、引导我一生走雷锋的路。”

“学雷锋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1985年12月,宋清梅从部队转业,到邓县“五四三”办公室(即后来的文明办)任副主任。刚转业时,有战友、亲戚为他抱不平,甚至说“雷锋团团长当个副科级的副主任,雷锋团也没面子呀!”他却对亲友们说:“我是雷锋的战友,是雷锋团的团长,更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在文明办工作期间,文明办主任换了6任,年龄都比他小,资历都比他浅,但他甘当“配角”,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宋清梅作学雷锋报告

宋清梅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

转业后,宋清梅一直没有分到房子,全家7口人,住在临时租的三间房内。后来,市里盖了一栋军转干部宿舍楼,按转业先后,他被分到了最高一层。那一年他母亲已年过八旬,体弱多病。一次,母亲病重,他背老人家下楼去医院,遇到市里一位领导。这位领导主动提出给他调整住房,但他婉言谢绝了。

宋清梅像雷锋那样走到哪里,好事就随时做到哪里,一直没有间断过。1987年春节,他家附近一个浙江人开的木工店失了大火,他和老伴一起送去了200元钱和衣物以解燃眉之急。邓州师范学校一名贫困学生面临辍学,他先后拿出1500元资助完成了学业。陶营乡卢岗村沈雨航来自一个特困家庭,他帮助协调这一家三口上了户口、办了低保,还发动编外雷锋团成员捐助了5000多元,引导儿子、女儿每年帮扶2000元……

“学雷锋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是他长年学雷锋的深刻感悟。他是一直这样做的,但总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

“要高擎编外雷锋团的旗帜”

1989年3月,邓州市委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宋清梅找来10多个转业回邓州的雷锋团老战友商量:“咱们在部队学雷锋二十几年,从来没有松过劲。现在转业了,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学,应该协助市委把这项活动在全市轰轰烈烈搞起来。”打那开始,雷锋生前的560名邓州战友在他的引领下开始组团学雷锋,被广大群众亲切誉为“编外雷锋团”。1997年,邓州编外雷锋团正式成立,他任编外雷锋团团长。

这么多年来,宋清梅一直恪守“要高擎编外雷锋团的旗帜”的誓言,和这些雷锋的战友一起,始终站在学习雷锋的时代制高点上。岁月沧桑。这些雷锋的战友好多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播撒的雷锋精神的种子已在邓州大地、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编外雷锋团由1997年刚成立时的3个营、16个连队,已发展到22个营、10个直属连(排)队、雷锋艺术团和学雷锋研究会等42个单位,共有1.3万多人的大团队。他带领这个团队,应邀到14个省(市)、51个县(市)及沈阳、济南、北京、昆明等地方和部队,报告雷锋事迹和编外雷锋团事迹1900多场次,听众达170多万人次。这个团队的成员为贫困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捐款150多万元,捐衣物30多万件,在社会做好事、善事40多万件,为高校学生捐赠各类书籍20多万册。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军队基层代表时,饶有兴趣地谈起“郭明义爱心团队”和“编外雷锋团”。这既是对宋清梅和编外雷锋团的肯定,更是鼓舞和鞭策。

猜你喜欢

邓州学雷锋战友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战友是什么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