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7-12-12喻冰清
喻冰清
摘要: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优质就业岗位及就业岗位总数的日趋减少,大学毕业生总体走向社会面对着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在当前本科毕业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社会就业需求量大,工作性质严禁的职业,各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做好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应应用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 大学生 就业 能力 提升
一、财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财管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以从事财务工作为主,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无非是案例教学,仍是课堂的说教,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顶岗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实践型的教师太少,鉴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经费的缺乏,一线教师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再加上财管课程本身就枯燥、难懂,又与社会实践脱节, 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等,使得培养的财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教师的认知度以及教学观念,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问题的症结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表现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找不到理想的职位,用人单位却反应说"找不到适合的财务管理人员",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或称"就业力低下",接下来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具体表现:
1.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掌握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财务管理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成本管理学的原理与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财务岗位上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求职的坚实基础,根基不稳,后患无穷。而我们的大学生实际表现恰好与市场需求不符,存在不熟悉财务基本知识,不能熟悉掌握基本技能以及不清楚业务流程等问题,正是这些因素使他们失去了成为一名称职的财务人员的资格,缺乏本该具备的大学生就业力。
2.专业核心知识能力缺失薄弱
财务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公司理财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以学习能力为基础,而且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我们的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导致上述财务管理核心能力的匮乏,缺乏积极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行动力,不主动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如何能够熟悉并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如何能够拥有金融产品分析能力,進而也不会提高金融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不亲身去实践,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实践能力和互动能力,动手能力差,会计电算化软件不会操作,不能对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会计实务进行处理。财务管理核心能力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力的首要因素。
3. 专业所需的通用技能不完备
通用技能是一门综合素养,包括 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依靠的技能。在众多的通用技能中,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可迁移技能包括数字敏感度及数字分析处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总是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缺东少西,不是只具备其中的两三种能力,就是缺少必备技能中的某一两种能力,总之,能达到完全具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可迁移技能的人数少之又少,所以用人单位招聘时在众多的应届毕业生中想找到合适的财务人员是艰难的。
三、 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财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考虑社会所需,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制定符合专业、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一,要突出高校和财管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双层次协
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 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洞力和预测力等等。总之,在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的理念下,培育出社会所需的、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并使之平衡协调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2. 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要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所需, 才能学以致用。
2.1 增加实战课程的种类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 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将EXCEL 运用在财务管理中时间价值系数表
的编制、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的模型、债券溢价/折价摊销和绘制图形等。这样教学理论传授很少,重在实际操作,从课堂到课外的作业,考试的设置等都利用EXCEL 表来进行,由于学生所关心的考试等都用EXCEL 来完成,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课堂参与性会活跃,课外作业小组讨论也容易开展,这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另外,在操作技能和知识延伸上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2 增加实践课学时
在财管类课程教学上注重实践教学, 加大创业实战训练以及ERP 沙盘课程的课时, 由原来的课堂讲授全部变为实验课,让学生在软件上操作。创业实战训练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推广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综合实训的跨专业学习,通过全真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不同岗位,熟悉各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
2.3 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
虽然课程无固定教材,讲授方式方法灵活,但这些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度会很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一些企业人员现身讲学并辅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实践技能穿插于理论教学中, 改变单一的分块式教学模式,注重阶段和系统的整合;内容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灵活的学习,另外内容及时更新,进行国内外的知识对比和衔接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应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2]柴静.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路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