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有妙方
2017-12-12黄梅华
黄梅华
【摘要】古诗鉴赏是一种审美艺术活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古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创作风格、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诗歌之美,往往在于情景交融,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具体的意象来抒情、明理、言志。因此,鉴赏时,应紧扣诗眼,抓住意象,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情感流程,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诗歌殿堂,欣赏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眼;意象;情境;诗意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48-02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节奏鲜明、和谐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诗鉴赏技巧与方法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解读题目,明确重点
古诗鉴赏不可忽略标题,因为从诗题中可以读取多样的信息。就内容上说,时间、地点、人事及景物等,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大凡出现于诗题中的都是一些关键字词,有的表明相关物事,有的则是相关事由。因而抓住标题,对内容有一种提示作用。比如杜甫的《登高》,顾名思义,是写登高的所见所感。诗中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则抒发登高所感,全诗境界阔大而又感慨遥深。再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诗中所写,是听到邻家吹笙的乐声,从而引发联想。
诗题中,还有题眼。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其中的“闻笛”便是题眼,写因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喜”是题眼,诗中虽未曾用一“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有“喜”。欣赏中,对照着题目,更便于领会诗的内涵。比如郑谷的《鹧鸪》:诗题为《鹧鸪》,但诗中未出现鹧鸪。若不联系题目来看,可能难以确认。若与题目关联,则可知此种烘托的笔法之妙。题目除了标明内容外,还可见作者的感情态度。比如李绅的《怜农》,就诗句来看多指劳作艰辛及收获不易,因而有爱惜粮食之义。但此诗的题目是《悯农》,则可见诗人的感情态度是同情民生疾苦的。标题中又可点明写诗的动机或目的,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从而表达问候。古诗中有一类无题诗最难索解,就因为没有标题。虽说无题也是一种题,但那只是变通的做法。实则题之有无,在读解上是大有区别的。
二、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古代的诗歌,离我们久远。语言表达习惯、典章故事、社会风俗等都是我们所陌生的,诗歌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蕴味,跳跃式的思维等特点,因而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如果不知道作者的遭遇及写作风格,不了解时代背景,是很难读懂原诗的。因此读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有利于我们揣度作品的总体思想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如:晚唐诗人韦应物,他以田园诗著称,语言简朴;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淡泊名利,詩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李白,盛世臣子,备受奸陷,蔑视权贵,诗风豪放飘逸;辛弃疾、陆游、岳飞等国难当头,忧心如焚,一心收复失地,诗风多慷慨悲壮;杨炯、高适、岑参渴望建立军功,一展宏图,诗风遒劲……。
其次,还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及社会状况,我们不难理解,辛弃疾面对金兵入侵,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已,仍想杀敌报国。可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杀退金兵,收复失地,诗人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因此以廉颇自比,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满腔愤懑。
三、紧扣诗眼,体会深意
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把千钧笔力集中在诗眼上,“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句,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的聚焦点。有了诗眼,诗歌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会更浓郁,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就如庖丁解牛一样,切中肯綮,便可以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载,陈从易得一诗集,其中杜甫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下面脱一字。陈与几位诗人各作一字补之,或作“疾”,或作“落”,或作“起”,或作“下”。后得一善本,发现乃是“过”字,众人叹服。可见,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菊花而流连忘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语意双关,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抓住意象,深究内蕴
古典诗词鉴赏中,“意象”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作者形象思维活动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形象到意象到意境,组合成一种情境,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抓住作品的意象,对于领悟作者创造的意境,深究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为例,开头所写景物,至少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梅、柳、草这三种物象都和离别相关,二是梅、柳、草这三种物象,又都和女性相关。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意象”,至少具备下列三种内涵:①这个物象的自然意义,比如《踏莎行》词的前三句描绘了旅人所见的景物,点明了早春的时令和行踪,都是从这个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上说的。②民族文化积淀的意义。如在我国长期传统文化的推进中赋予梅、柳、草的多层文化意义。③作者为表达主题所临时赋予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文作品中,这种积淀了我们民族深厚情感内涵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月”,已非自然之物,而为情感的一种寄托!又如“水”,自从孔老夫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后,“水”尤其是“东逝水”,就和时间长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名句又不断强化这方面的积淀。而自从有了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水”和“愁”胶结在一起,使得这一意象充满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因此,深人鉴赏古代诗词曲等作品,必须从作者选择的意象人手,探究情感與思想的内涵。
五、把握关键,体会情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乳交融。因此在古典诗词欣赏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情与景的关系,具体说来要注意三点:
1.情由景生,景随情移
我们在阅读诗词曲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产生于客观外物的感受,并随着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之水起兴,引起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叹。古代诗词中,情虽是由景而生,但情对景也有反作用,称为景随情移。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即是景随情移。
2.融情于景,寓景生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决不是纯客观地、毫无选择地对自然景物的机械描摹,而是凭着诗人的某种美学观,带着诗人的感情色彩去摄取,去描写的。古诗里,融情于景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前两句描写了边城之高远、偏僻、荒凉、寂寞的景色,后两句是抒情,隐约、曲折地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但是一、二句决非是单纯的景语,三四句通过一二句融情于景的方式来抒情。第二种情况全诗都是写景,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寄寓于写景之中,表面上无一语是直接抒情,如柳宗元的《江雪》:描写一幅严冬雪下独钓图。全诗句句是景语,而其实句句是情语,诗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依然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的斗争精神。
3.情景交融,构成意境
诗歌之美往往在于情景交融,所谓意境已成。一首好诗往往能将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相融合。如陶潜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把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客观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又流露了他厌倦官场,羡慕归隐的情怀。唐诗宋词中情景融合,意境天成的佳作不胜枚举,在阅读欣赏中当细加玩味,得其妙处。
参考文献
[1]三思斯屠礼中《古诗鉴赏教学五环节》《中学语文》1998年第03期.
[2]张贤俊《培养古诗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刊》2004年第02期.
[3]张得晔《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甘肃教育》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