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究

2017-12-12徐晓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探究

徐晓阳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是进行素质教学改革的需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身体机能、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存在差异,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考虑这些差异性。体育分层分类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现公平教学的理念,并且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特别是我国高校体育分层分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对于高校实施体育分层分类教学构成很大影响。文中主要分析了高校体育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的依据,探析分层分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86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07-02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分层分类教学引入我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其原固有的方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其学生的个性特长,更不利于因材施教等,它与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矛盾越来越尖锐。分层分类教学恰恰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矛盾。

分层分类教学划分为两层含义,分别是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具体指的是根据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多层教学目标,并且在进行实践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分类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水平。体育分层分类教学把两者相结合,依据从实际考虑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因运动水平的高低不同所造成的挫败感和心理压力,在练习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

经研究综合各家观点,新课程下的分层分类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组,各组中的群体至少有一项特征相同或水平相近,并能与其他组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恰当的分层策略和实践,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一、新课程下分层分类教学的理论和客观依据

(一)分层分类教学与新课程理论。当前分层分类教学法在理论层面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因材施教理论,主体性教学理论和智力多元理论。其中最受教师欢迎的是因材施教理论,这也是教师使用次数最多的分层教学形态。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合理利用不同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帮助学生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主体性教学理论是指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中,会逐步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此期间内,教师要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这一作用的产生。最后智力多元理论是指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程度不同,对待不同事物的智力程度也有所区别,可以巧妙借助这一点进行利用,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分层次教学突出了新课程理论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以上三点都符合新课程的性质。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而分层教学本身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二)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层次性,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动技能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因生长发育、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活动能力诸方面具有层次性,因而体育教育不仅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而且还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四)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体育课中,我们发现学生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差异的,有些差异还相当的大,这些差异与遗传、环境、教育、学生自身努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导致了学生身体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这是事实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之间,不仅有对体育认知、体育素质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运动技能认知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还有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体育。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策略针对学生学习的特性,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显著的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体育素质,从而得到全新体育运动的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情感,达到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思维影响.我国普通高等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严重的教育教学滞后性,如: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调一、教学效应不佳等诸多不良现象.以体育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意义,忽视受教育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形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现象,当他们离开校园,有些院校大三上学期就彻底的告别了体育这个十几年的教育长伴者,甚至有些學生离校后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毫无意义.这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学生即将面对的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硬伤.同时,在我国高校多数院校存在"笼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拒绝分类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上体育课的心理压力,不能让公共体育课程回归当初的教育本质和教学目标。

(二)客观因素限制.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与健全一直成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匮乏、设施陈旧,难以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文章作者在通过走访交流调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学生认为在公共体育课堂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将来参加课堂的原始认知相差较远,不能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使缺乏对课堂的热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学专业学科的学习。endprint

三、新课程下分层分类教学的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各个阶段的运动水平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这几方面也都有设定了分类目标,为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合理、有效地进行分层分类教育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教导学生一项运动技能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将目标分为"技能体验"、"技能掌握"和"技能提高"这三种等级,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还能使学生的心理达到平衡。

(二)因材施教,建立分层评价体系。截止到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层次性的评价体系的政策方针和文件。我国出台跟体育相关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文件中,也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對于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不论他身体条件、体型、机能如何,也不管他高低胖瘦,都是采用一样的标准体系来进行体质测试,来衡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种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缺乏依据个体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灵活分层评价,不利于依据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干预和促进,不利于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建立的分层评价体系,应该尽量减少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比较,而尽量实现学生在自身学习的不同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步比较,这样的评价可以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积极性,同时又能制定适合个体的发展目标,对学生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

(三)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在学生中间会有一些具有先天性遗传差异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在后天学习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的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因为年龄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认知和兴趣爱好;性别不同的学生会因为性格和体质不同存在差异;同一个班的同学也会因为一些原因产生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到在每个项目上学生的表现,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分析学生的情况,制定对个体来说相对合理的计划。

(四)全面分析,有针对性指导。针对性指导是指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的学习基础以及日常学习习惯,教师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经验,在学生的情况发生变动时,指导方案也要相应变化。教师需要尽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这种能力,以便更好把握分层分类教学的进程。

(五)改善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工作,体育硬件设施不足对于提高体育分层分类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分为:一是加强教育场地建设工作,确保体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二是要加强体育场地的功能区建设,确保分层分类教学工作能够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工作的基础;三是要加强体育器材建设,将不同体育教学分类,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需求,加强体育器材建设工作,只有拥有充足的体育教学器材,才能确保体育分层分类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招聘一批教师,缓解高校体育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解决分层分类教学面临的窘境;二是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分层分类教学工作以学生的兴趣等因素作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能够具备进行各种体育课程教学的能力,而这正是高校体育分层分类教学中的短板,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师资结构。

体育分层分类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和个体差异,制定比较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体育计划和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学中受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情况制定比较动态的、灵活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施体育分层分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强,张雨辰.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4.

[2]张先东.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策略实施浅谈[J].企业导报,2014.

[3]李少杰:《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解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年第10期.

[4]吴晓阳:《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5]宋元平.对“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02期.

[6]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探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设问引导探究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