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17-12-12刘依霖
刘依霖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文化活动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要求,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推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09-01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指高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规范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组织各类社团活动,进行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1]。总体来讲,校园文化是指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等文化系统的影响下,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二)校园文化特征
较强的活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具有浓厚的探索动机,易接受新思想。故校园文化的水平,对于民族的更新起着导向作用。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同时,校园文化内容丰富,是各学科的汇聚与碰撞,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范围逐步增大,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也体现在它对师生心灵的陶冶。
二、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一)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在学校创建的过程中依托传统文化而产生,在学校一代代教师与一届届毕业生之间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的建设活动中得以延续、发展,并通过学校的建筑及模范人物得到物化、强化。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供了展示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使得思想教育活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避免了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厌烦情绪。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氛围中受到熏陶,让这种精神不自主的成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2]。
(二)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個体于无形中,在思想、心理素质、行动方式等诸方面,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灵、性格塑造。同时,校园文化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办学目标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成长目标,将大学的主要任务内化为老师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
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指校园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它是校园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校园文化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校成员,达到教育更多学校成员的目的。
因此,校园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能够有力地促进校园的文化传播,广大高校政工干部的不少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传播校园文化,如举办各类知识讲座、文体活动、报告会、演讲会、与个别同学谈心灌输教育方针,宣讲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向学校以外的社会传播、渗透与融合,有利于达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目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努力的工作,并非朝夕所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多注重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但并没有将这类文化活动完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当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连贯性效用。因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充分认识到其对学校整体发展和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加以重视,对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应认真对待并解决,从而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作用[2]。
(二)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开展的具有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受益者。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宽松、亲切的校园文化形式,更易使其在心理上主动接受,行动上趋于自觉。在保持和发扬一些传统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对现有活动内容加以充实和丰富,对活动形式加以改革,引导大学生多开展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使之贴近学生;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形式,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发展。
(三)以活动为载体,将学校育人理念内化于学生心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极为重要的载体。校园精神不仅是从校园文化活动中诞生,还要依靠校园文化活动发扬光大。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效果衡量的根本标准是高校能否将学校育人精神、理念蕴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将育人理念内化于学生心中并成为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积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高校的教育发展,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传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11).
[2]万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