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短小精悍
2017-12-12康珣
康珣
相声里常听到这两句台词“相声是门语言艺术,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尤其是相声前辈,时常把这两句话作为开场白,随后再转入正题。
从字面理解,短小精悍是形容文艺作品篇幅简短,但精练犀利。其中“篇幅”指的是文本,而“精练犀利”则是指语言风格。针对相声而言,这个概念似乎过于笼统模糊。我想,“短小精悍”只是前辈们对相声特色的简单描述,明确了相声作品应该达到的艺术标准。
毋庸置疑,相声作品必须要短小精悍,但是,符合短小精悍不一定是相声。为了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相声创作要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彰显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马季先生曾说过“相声创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我作为从业者,对其中的艰辛深有体会。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为了少走弯路、避免大篇幅的删改、减少无谓的劳动,应该从构思、打腹稿开始,就要把控好其“短小精悍”的语言节奏,力求符合如下几个标准。
一、一条主线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相声作品通篇只能设置一条主线,没有辅线。就是说,要由一个话题贯穿始终,所阐述的观点和表达的内容需紧扣一个主题,你想要说什么,打算告诉对方什么,必须要一目了然,让观众明白作者想要呈现给大家的道理或内涵。相声中的优秀作品,无论创作于哪个年代,尽管类型不同,风格各异,但在结构上都是遵照这个统一的规则。叙事型的节目要讲好一段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当行论》《昨天》等。争辩型的应讨论的是一个话题,如《论捧逗》《百吹图》等,属于漫谈评论型的作品,即便其中有若干笑话的串联,其情节也要围绕同一条主线,完成同一个主题。如《生意经》《琴棋书画》等。即便是单口相声《解学士》《君臣斗》等长篇作品,其框架结构、故事情节及人物对话都是围绕一条主线而进行。
看过朋友一篇准备参赛的作品,其中包袱不少,只是没有主线。想表达同事之间的互助友爱,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同龄人之间攀比的内容,前面又加入一些大学校园生活的笑话,显得结构松散,篇幅冗长。我向他提出个人看法和修改建议。但他很自信,删哪里都觉得可惜。没有认真修改。结果参赛时初选就被拿下,评委们一致认为,作品的硬伤在于没听明白他要说什么。可见,相声的创作从构思起就要设置好主线。选择、提炼的素材都不要脱离主题,禁忌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更不可为追求舞台效果而东拼西凑,塞进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让观众听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一条主线是体现“短小精悍”的关键标志之一。
二、情节简单
由于受到篇幅和演出时长的限制,目前在剧场演出的相声大多在二十分钟左右,不可能承载过于复杂的情节内容。所以,选择题材一定要从小事件着手,从细节上向纵深挖掘,做到以点带面,小中见大。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围绕一两个角色展开,人物多了不便于表演。同时,事件也不宜过多,情节不宜复杂,内容不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故事曲折复杂容易表达不清楚,观众听不明白。
以我在2005年创作的《咨询热线》为例,初稿题目是《高科技的烦恼》,其中包括三个事件,热线电话是其中的一个段落。经业内老师指点并建议,我忍痛割爱删去了其中两个段落,只留下咨询热线的情节,并将其充实内容,延伸细节,经反复修改才形成了正式的演出版本。
如情节需要演员模仿更多的角色,应把这些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嗓音等神态各异的特征区别拉大,使不同人物的感观形成反差,这样表演时,一是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二是可以起到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作用,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名家名段《不正之风》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范例。当然,除脚本精彩之外,演员还要具备极高的艺术造诣和表演功力,这个作品是靠“人保活”才得以完成的艺术经典。
三、语言精练
相声以说为主,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是相声语言的特点,无论单口或对口,都像是演员与观众聊天,但和生活中的侃大山却截然不同。离开舞台可以随心所欲,东拉西扯,而相声运用的是特有的艺术语言,既简洁精练又要通俗易懂,词句言简意赅还要朗朗上口,并且要体现在作品的每一句台词中。
因此,创作时从垫话开始,就应该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相声的结构由四部分组成,即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传统节目中的垫话比较随意,可长可短,内容不限。新作品的垫话大多很简洁,并且与主题紧密相关,作用是确定人物关系,其次是为有个开门包袱。还以《咨询热线》为例,其中的垫话是这样的:
甲 哎,我问你个事儿。
乙 说吧。
甲 你经常去医院吗?
乙 我……谁没事儿老往医院跑哇?
甲 你要得了病呢?
乙 我一直没得病。
甲 你打算什么时候得病啊?
乙 我打算……不像话!
甲 别误会。我是说,你什么时候去医院,帮我问点儿事儿。
乙 什么事儿啊?
甲 最近我的颈椎老疼,去医院又没时间。你帮我找位专家咨询一下,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乙 不就是找位专家吗,打个电话多省事。
甲 打电话?那“咨询热线”折腾我俩多钟头,一句正经话没问出来。
乙 能有这事儿?
甲 我骗你干吗?
乙 那是你太笨啦!
甲 我笨?你打一个试试!
乙 还用试?五分钟我就问明白喽。
甲 那好,你替我问问。
乙 行啊!(模仿拨电话)
甲 嗒嗒个嘀嗒里嘀嗒!
乙 这是怎么回事?
甲 电话通啦。
类似这样的垫话,在新作品中习以为常。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台词,瓢把儿只用三言两语,甚至没有瓢把儿便可以进入“正活”。
历史故事中关于“推敲”的典故,同样体现在相声语言的创作中。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经过了“过”“入”“满”等十余字的反复揣摸,最后在船上观景,才确定用“绿”字完成了诗篇。相声在语言上比起诗词的讲究,可谓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为一个“的”字,放在句子中间或结尾还要反复推敲。力争做到每句话,尤其是“包袱口”用词精准,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行,甚至语气、语调都要讲究。促使作品的节奏更加明快,结构更加严谨。
四、包袱贯穿
行内有句术语,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创作中,主线设定之后,包袱便是作品追求的目标。就是说,包袱是相声的灵魂,没有包袱不能稱为相声。相声作品中,很多风趣幽默,耐人寻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经典包袱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包袱的设置力求贯穿作品的始终,并使其分布均匀,力度相当。无开门包袱、中间“塌腰”、虎头蛇尾及没有“底”等,属于其中哪一种现象,都是不理想或美中不足的作品。
在情节进展中,包袱与包袱之间应该没有废话。一个包袱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包袱的开始。就是说,完成了一个包袱,接下来第一句台词就是为下一个包袱作铺垫。
是不是包袱越多越好呢?相声前辈有句名言“相声离不开包袱,但包袱多不一定是好相声”。就是说,有些包袱虽然很响,但不应存在于作品之中。首先是杜绝荤包袱、伦理哏等带有低俗内容的笑料。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其次,即便是幽默健康的包袱也要紧扣主题,使其贯穿于作品主线,符合人物个性的情节之中。用行内术语叫“包袱要在活身儿里”,应尽量杜绝“外插花”包袱的存在。
当然,节目首次见观众,需要压场。演员心里没底,拿不准哪些包袱能响,哪些包袱没反应,用几个“外插花”的包袱来烘托舞台效果,这种现象在演出中普遍存在。但一旦节目成熟定稿后,就应该删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笑料,使段子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关于相声包袱的种类与技法,很多业内专家都有过论述,这里就无须赘言了。
以上四个环节,是把控好作品节奏的关键,也是构成短小精悍的基本元素,用不长的篇幅将这些元素完美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相声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色。可以这样理解,遵循相声的创作规律,才能把“聊天说笑话”称为艺术,把控好作品的语言节奏,才能体现出相声短小精悍的艺术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