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全员育人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17-12-12龙晓凤李天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教育体系心理健康

龙晓凤+李天畅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课程教育,而是一种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面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时至今日,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在社会层面,我们暂时无法控制和干预,作为学校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关键词】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02-02

一、建立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的意义

在学校方面,我们一直强调建立四级防御体制,即学校、院系、班级、宿舍,而对于这四级防御体制的认识,很多人还停留在学校层面包括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注,以及心理中心架构的完善;院系层面即是辅导员和兼职心理老师的心理疏导;班级、宿舍层面即分别发挥健心委员、宿舍长对情绪异常学生的关注。通过这种四级防御系统,的确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校园自杀事件仍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7年广东省高校中已有14例非正常死亡,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强调高校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能力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全员参与”这个重要理念,殊不知仅仅有领导重视、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的参与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原因主要包括精神疾病和心理冲突、感情因素、学业就业因素、家庭因素,当学生出现问题后,想要顺利的完成学业,这也跟专业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挖掘更多的资源,比如专业教师、宿管老师,保安等等,尽可能的发动每一个能够接触到学生的教职员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家庭方面,我们往往是学生出现问题了,才想着联系家长,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如何能将预防工作做的前一点,让家长意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主动的与学校配合显得更为重要。

二、建立全员育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1.全院动员,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的预警预防工作机制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心理问题预警工作小组。制定心理危机重点关注对象的纳入标准:人格与精神异常者、失恋者、多门课程考试不合格者、家庭冲突者、人际关系紧张与孤僻者、非常家庭经济困难者、患有重大疾病者等。

(2)宿舍-班级-学院-心理辅导中心信息互通机制。

(3)校医-心理督导中心-辅导员心理互通机制。

(4)家长法定监护人-辅导员信息互通机制。

(5)利用好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信息,建立教务处-学生处心理互通机制(对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及时采取帮助措施),优化与改进课程自主选修和考试制度,允许多次补考。

(6)各专业教师参与思想与心理健康监护机制。

(7)宿管员-辅导员-分管书记信息汇报机制。

(8)转介-治疗与康复监控机制(复学需要提交正规的医院临床治愈的证明)。

2.全面建立学校的四级预防机制,真抓实干,落实到位

一级预防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栏、借助学校的微信平台、各种心理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常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向全体学生普及精神症状与异常行为的识别能力。尤其是阴性症状的识别。

二级预防是班里健心委员,新生辅导员、班导師助理,通过学校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小技能,起到“宣传、观察、咨询、疏导、联络”的作用。

三级预防是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学院要组织分管领导、辅导员、班导师、宿管老师等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全员接受精神卫生法和基本的精神疾病识别知识的专题培训,使每一位能够与学生接触的教职员工都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级预防有赖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心理测评系统的作用,对学生心理测评分层分段化,提高工具选用的针对性,提高行为观察与测评的综合评估作用,及时分析与妥善处理测评结果。

3.加强学校高危场所的安全措施

(1)高楼下水泥地外移,变为软底的绿化地。

(2)高楼走廊的防护改造。

(3)楼顶门加上一把小锁。

(4)学校内和周边水域的安全性改造。

4.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家长知情同意机制

首先,在每一位新生来校的时候,就告知学生家长,让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其次,在发现学生有异常状况的时候,邀请学生的家长来校,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案;第三,对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后续跟踪,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关注该生的动态。

另外,一旦发现学生精神异常情况,辅导员要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并以可及可行的方式尽快告知学生家长。凡符合危机干预对象的应按既定程序进行处置,其中包括请专家初步会诊、专科诊断、必要时的医学鉴定、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

5.倾注爱心,积极干预,帮助心理问题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对发现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要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并给予其一定的心理知识的指导和帮助。

(2)专业课老师也需积极的参与进来,对完成学业有强烈要求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

(3)家长对问题学生的全程跟踪,并及时与老师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8-69.

[2]李坎帅,蒋洪旭,孙树贵.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体系研究[J].社会研究,2016(6):89-91

[3]高云鹏,孙晓静,王良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J].学园,2014,(15):50

[4]杨素华.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3,(5):63-64

作者简介:龙晓凤(1981-),女,河南光山人,硕士,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天畅(1989-),女,湖北天门人,硕士,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教育体系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