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振曲坛待后生

2017-12-12刘庆平

曲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部曲艺艺术

刘庆平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大凡来天津一游的人们,都会慕名汇集到大大小小的戏园茶社喝茶听相声、鼓曲。每天以天华景、名流、谦祥益等为代表的演出场所的各种曲艺节目演出,经常座无虚席。尤其近年来众多青年演员的加盟,给曲艺这一古老的艺术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这些后生之辈大多是在校生或毕业于坐落在天津市的一所规模不大、名气不小、独具特色的学校——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这所称得上全国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的专业学校,从开办至今业已悄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了。

一、共襄大举、酝酿建校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说书唱曲艺术像其他民间艺术技艺一样,其古老的传艺方式就是师父带徒弟,这种现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任何改变。

新中國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民间曲艺艺术提高到与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兄弟艺术门类同等并列的地位。曲艺在相继建立自己的团队与组织、繁荣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如何传承与接续的严肃课题。虽然有如骆玉笙、马三立、侯宝林、高元钧等一批曲艺艺术家沿袭传统方式带出的一批高徒并且出现后来的“团带学员”的培养方式,如天津市曲艺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间因为“十年浩劫”而中断过一个时期)创办的“少年训练队”,涌现出了如刘春爱、赵学义、籍薇、杨雅琴、刘亚津、戴志诚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但随着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上述方式也只能说是一种权宜之计。何况,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兄弟艺术门类都相继开设了各种层次的专门学校,而曲艺艺术的学校教育则是一项空白。

1960年在陈云同志的积极倡议下,由江苏省和苏州市共同建立了“苏州评弹学校”,是为现代曲艺学校教育的发端。但它只是一所主要培养在苏、浙、沪一带流行的地方曲种弹词和评话表演人才的学校,而全国400余种曲艺形式中许多影响较大的重要曲种,特别是北方曲艺中的一些流传面广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如相声、评书、快板、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说唱艺术,依然没有规范化的教学机构。尤其在“十年浩劫”之后,曲艺艺术遭受严重摧残,演员青黄不接,后继人才匮乏,形势十分严峻。

1980年时任中国曲协主席的陶钝与著名曲艺艺术家韩起祥、骆玉笙、余红仙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根据曲艺界人士的呼声,联名提案,要求政府尽快建立曲艺专门学校,并向国家主管机关文化部专送一份提案说明书,建议除恢复原“苏州评弹学校”外(当时已停办),另在天津、成都各设一所曲艺学校,以解决长江南北及西南地区大部分重要曲种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文化部经过调研、论证、评估后,决定先在天津创办一所直属曲艺学校。

1981年11月,文化部向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函,征求对在津筹建曲艺学校方案的意见。1982年4月,天津方面复函表示同意,并决定由天津市文化局承办此事。1982年7月,正式成立了以时任市文化局长曹火星同志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筹建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建设计划书》,经文化部同意并由当时的部领导周巍峙同志亲自到津着手选址。经过近两年的征地、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于1984年10月破土动工。且自1983年起,便开始调集人员,组建教工队伍,制定教学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并进行招生前期准备工作。

陈云同志对北方曲校的建立甚为关怀,于1984年春节会见曲艺界代表时,除对此事给予肯定与支持外,还欣然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并将其《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一书的稿酬全部捐赠给学校。

1986年9月12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正式开学,至此前后共经历了六年时间。在这六年里不知花费了参与筹建的各级领导和各个有关部门同志的多少心血,这些都是每一个曲艺工作者及全校师生永远不能忘记的。

二、曲坛沃土、特色独具

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学校于1986年下半年基本建成,并于当年招收新生近百名,决定9月12日正式开学。

学校定位于文化部直属的中等艺术学校,由文化部和天津市文化局共同领导,以文化部为主并负责学校的财政经费、业务指导、招生、分配计划等方面工作,天津市文化局负责学校党务、组织与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校领导由天津市文化局配备任命,报文化部审批备案。曲艺作家、老曲艺工作者王济同志任首任校长。当年在编教职工人数为62人。设有若干职能科室及文学、鼓曲、诵说、伴奏、长篇书、文化基础部、教研室等专业科系。

学校占地31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包括有教学楼(含教室、大小练功房、电教室、形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医室等)、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小剧场及学生餐厅、浴室等建筑设施。学校位于市区西南部大学区附近,东濒天塔湖,西临水上公园东湖,南接体育中心,北依南开大学。环境优美、位置优越。

学校初建时期主要面向华北、东北、西北以及山东、河南等15省市招生,为上述地区培养曲艺演员和编创人才,后来逐渐扩展到面向全国招收新生,为南方各省区培养影响广泛的相声、小品、评书、快板书等北方曲种专业人才。招生办法主要采取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协商计划、签订协议、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式,并兼收部分委培生、自费生。后来改为招生并轨制,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推荐。

学校专业设置为诵说(含相声、小品、评书、快板书等曲种)、鼓曲演唱(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单弦、天津时调、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曲种)、伴奏(含三弦、四胡、擂琴、坠胡、琵琶、扬琴等乐种)以及曲艺文学创作等四个专业(后压缩为诵说、鼓曲、曲艺文学创作三个专业)。

学校招生对象,表演专业为初中毕业生(含初二在校生),学制四年(含一年实习)。曲艺文学创作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自1990年起,为适应客观形势,表演专业学制调整为三年。1994年表演专业还曾一度试行过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五年。1986年首届招收新生93人。endprint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同时也是当时由文化部直属的唯一一所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曲艺艺术专业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曲艺开始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向迈进,可以说是我国艺术教育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工程。

三、曲苑新蕾、含苞待放

1986年9月12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开学典礼在新落成的校园内隆重举行。早上8点钟刚过,全校教职员工与93名朝气蓬勃的新生列队迎接各地来宾。前来参加开学典礼的有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副市长姚峻以及市领导纪曾辉、张丁华、白桦、周茹等。还有文艺界领导同志方纪、李霁野、骆玉笙、罗扬等以及文化部、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教委的各级领导同志、各地来宾、文艺界知名人士300余人。在典礼仪式上,李瑞环、高占祥、周巍峙、姚峻、骆玉笙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先后讲话。中国曲协及各地分会等五十多家单位、个人发来贺电、贺信、贺礼。

学校建校之初的办学方针定位于弘扬继承传统与开拓改革创新这一结合点上。具体来说就是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相结合,专业技能的传授与专业理论的修养相结合,师生相承与集体培养相结合。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与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及文化程度的教师队伍,如刘文亨、王文玉、田立禾、寇庚儒、魏文华、阚泽良、曹元珠、倪锺之、张子修、刘俊杰、何佩森、项燕等。还聘请了花五宝、王毓宝、孙书筠、刘学智、田荫亭、郝艳霞、韩德荣、马涤尘、苏文茂、李伯祥、魏文亮等名家以及后来聘请的刘春爱、赵学义、刘秀梅、郝秀洁、王宏、张杰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来校任教。骆玉笙、马三立、高元钧、袁阔成、刘兰芳、常宝华、田连元、唐杰忠、侯耀文、师胜杰、李金斗、姜昆等名家也来到学校授课讲学。此外还吸引了加拿大、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促进了教学相长。

学校因专业特色独具,从而吸引了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包括汉、回、蒙古、藏、满、土家等多民族的有志从事曲艺工作的青少年学子。学校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舞台实践能力,使学生确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念,经常组织学生到郊县农村、工矿企业、医院、部队、学校等单位进行实习慰问演出,既普及了曲艺艺术,又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条件。

四、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北方曲校的建立揭开了我国曲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学校本着继承、发展、创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教材资料的建设、教学科研的开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规范的曲艺艺术教学体系。

首先,专业课时安排给予充分的保障。经多年探索建立的“一师为主、转益多师”的新型继承关系,使得学生在校學习生活中,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学到一些专业技能,并广泛受到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熏陶,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为了突破单纯的口传心授的局限,学校加强了专业教材的建设,整理并付印了部分自编的专业教材,促进了教学规范化。学校在采用课堂授课等传统手段的同时,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开展了电化教学,这对于艺术院校而言有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更便于学生模仿、观摩、对照、反馈、助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积累了一大批专业声像资料。

再次,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极为重视。多年来,多次召开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一度教学和理论研究空气浓厚,教师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有的论文被各级刊物发表,有的出版了专著。在此期间学校还创刊了《曲艺讲坛》这一学报型的期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好评。

多年来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收获的喜悦。当年的曲苑新蕾,现已桃李满天下。1990年5月学校在北京首都剧场隆重举行了首届毕业生汇报演出。在时任中国曲协主席骆玉笙的率领下,同学们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曲艺节目,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录像。当时场内掌声如潮,人们为曲艺艺术后继有人而兴奋。荣高棠及当时的文化部领导高占祥、陈昌本,中国文联领导林默涵、罗扬等同志到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师生。第二天就此在文化部机关专门召开了研讨会,文化部教育司领导及首都文艺界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5年,在河南平顶山举办的中国首届曲艺节这一大型活动中,学校带去了一台清新、自然、单独组台的综合曲艺节目,并在此期间进行了研讨活动,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多年来,学校还多次承接中央及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录制演出任务,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由于社会需求较旺,使得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人数稳步增加,并于1997年开始改为每年招生(原为二年或三年招一届)。在现已毕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还在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成为文艺战线特别是曲艺艺术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分布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有的已在艺术圈内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如早期毕业的周炜、范雷、刘彤、朱轶、汪洋、韩冰、刘畅、景凤凌,后期毕业的刘国君、张攀、刘铨淼等同学以及许多在地方、部队等系统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新星。天津市曲艺团的青年演员几乎百分之百来自曲校,如王喆、张楷、冯欣蕊等,她们在团里领导及老演员的精心培养下,经过实践的磨练现已朝气蓬勃地活跃在舞台上。除各地方团队外,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各大军区、军兵种等部队文艺系统中,深受部队官兵的喜爱。据统计全国的专业青年相声演员中,曲校学生占有半壁江山。学校创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中,除了涌现出杨妤婕、赵宇、李广宇、袁冀民、贾志刚、蒋慧明、冯阳等一批专业曲艺作者及理论工作者外,还有许多同学进入广播、电视、新闻等传媒系统,从事编导、主持人(像中央电视台二套主持人朱轶等)等方面工作而深受欢迎。许多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学校也因此被社会各界誉为“培养曲艺艺术家的摇篮”。同学们也为出自“名门”“曲艺界的最高学府”——北方曲校而自豪。endprint

五、改革创新、良性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曲艺艺术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不仅仅在于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还在于其有着广采博取、开放自由等民间艺术特色与活力。如今在与众多其他艺术形式激烈的竞争中,在外来或现代化艺术手段及影视、网络等日新月异的艺术新载体的强烈冲击下,在年轻一代的艺术观念和生活发生明显变化的开放年代,曲艺艺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长,从而保持自己卓尔不群的地位和作用,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其定位不但应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正常教学任务,还应该肩负革新、实验、示范等教研、教改的重大使命。

学校开办以来,一贯坚持了继承为主、重视创新的办学方针。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上,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相结合。在教师配备上,聚纳了一批音乐、舞蹈、戏曲、表演、文学写作、电化教学等各类教学人员,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长,又克服了其“技胜于艺、仿胜于创”的局限,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近年来,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对口”逐步向“适应”过渡。如在诵说专业开设“小品表演课”,鼓曲表演专业向民间歌舞演唱方面拓展,曲艺伴奏专业除了原来的主奏乐器,还增设了其他民族乐器的课程,曲艺创作专业则加大了表演课的培养力度。这些教改措施拓宽了学生所学专业的内涵,深受市场欢迎。

学校在传统曲种、曲目教学的表演形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式不是程式,不是凝固不动的,应与时代相协调。学校首届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录制的“鼓曲联唱”节目,领改革之先,令人耳目一新。其后的《鼓韵》《秋江》及小曲艺剧、摇滚快板等教学演出曲目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争议、有肯定。这正说明曲校还是曲艺改革的实验基地,同时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曲艺艺术的改革应保持艺术本体不能变。

面临全国教育格局大调整的形势,国务院于2000年正式下文,中國北方曲艺学校划转地方——天津市。2002年5月,为整合天津市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层次,教育部、市政府批准由曲校与其他兄弟院校强强联合组建了新的高等学府——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使得全校师生更加有信心以此为发展契机,把学校建设得更好,为天津市的文化教育事业增添新的亮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部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