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园合作培养幼儿重要性

2017-12-12任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任晓玲

【摘要】幼儿培养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基本途径,对于幼儿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远比学习知识重要,需要充分加强“家园教育一体化”工作的落实。同时是保证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交往能力,充分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家园合理培养幼儿的重要价值及相关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幼儿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合理培养;幼儿教育;家园教育;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76-02

幼儿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其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也不是朝夕间形成的,为此需要从幼儿时期,便进行家园合作培养。社会越进步,大家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度越高,当下社会中,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困惑,如幼儿园自理能力强,回家就任性不吃饭。加强家园合作培养相关措施的落实十分重要。需要本着尊重理解、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幼儿教育。

一、家园合作培养的重要价值

1.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曾经说过:历史表明,人类社会不存在自然的人,早期的人也是文化教育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从独立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幼儿教育与文化教育相关度较高,需要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中不断摸索探寻,找到适合的方法。幼儿属于低年龄阶段的儿童,家庭、幼儿园是其主要活动空间,提高幼儿对这两个团体的信任度、喜爱程度具有一定重要性,是家园合作教育的关键,在家园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第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了保证幼儿今后的成长教育更加合理,需要考虑良好习惯的培养。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微小的行为习惯可以决定其终生命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让其受益终身。习惯,即遇事、办事情况下的潜意识行为,一般是长期形成的,不会受个人意志控制,属于潜移默化形成的规矩。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此时幼儿处于模仿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家园共育工作的完善,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片段,对幼儿分辨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养成健全人格。从幼儿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幼儿健全性格需要男女两性共同教育,方可保证整个教育力量的均衡性。但是国内幼儿教育中,幼师是女性为主,据统计女幼师是男幼师的4倍以上,这种现象削弱了幼儿需要具有的阳刚之气,甚至会引起部分男宝出现女性化的后果。需要男性家长角色的介入,一方面可弥补男幼师过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形成刚毅、果断的性格,让其健康成长。

第三、实现家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般状况下,幼儿园教育中,包括娱乐、科教等行为,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来完善。幼儿家长一般是不同岗业,可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各种支持。幼儿园可建立交流平台、家长群等,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教育开展情况等,提高家长配合意识,鼓励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培养中,尽量参与到幼儿园举办的活动、教育环节中。

3.利于落实学前教育法规

幼儿园教育中,积极开展家园合作行为,是贯彻国家法规的方法。2001年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幼儿园需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搞好幼小连接”。家园合作可充分落实上述规范制度,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极大意义,可为幼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的合理搭配,保证教育理念一致,提高家长、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依法执教的基本方法。

4.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教育,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经验表明,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可让家长逐渐成为专业的教育人员,增加了家长教育方面的信心,可极大程度的改善家园关系。同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了解的深入,家长可更多的融入到幼儿的世界,及时作出正确指导,让幼儿教育行为更加科学化、艺术化。国家教委、妇联层联合颁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其中内容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与学校、社会的联系,提高配合全面性,保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这种做法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幼儿家长全面配合。

二、措施分析

1.增加家园联系密切度

可建立家园联系表,借助该表格可了解幼儿在园内、家里的状况。保证家长积极督促管理幼儿,让其逐步养成良好性格。幼儿会随着年龄增长,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因此家长需要及时与幼儿商量,设定相关要求。如:自己收拾玩具、礼仪礼貌要求等。家园联系可充分提高教育工作的合理性,属于家长、老师之间联系的专属通道。

2.開放办学、亲子活动

幼儿园需要加强开放式办学机制的落实,欢迎家长来访,并积极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可借鉴英国幼儿教育的方法,家长可以同老师一起进行课程评价、辅助教学,并观看幼儿演出、作品展示等。

此外,可及时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如幼儿为妈妈戴项链等活动,既可增加幼儿动手能力,又可提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度。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可增加幼儿的责任感,丰富其交往经验,督促其循序渐进的养成好习惯。还可以在节日期间进行亲子活动,如六一儿童节,让幼儿父母到幼儿园参与活动,可以是运动会形式,也可以是文艺汇演形式,主要以幼儿综合能力为准。

3.注重个别化教育行为

现代社会中,虽然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仍较高,家庭观念、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幼儿教育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的幼儿在为人处世、习惯性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存在任性、不合群的状况。此时,有人要需要注重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进行差别化教育,因材施教。

第一、关注“问题儿童”的教育,对于行为、习惯存在特殊性的儿童,需要家长积极参与了解幼儿家庭状况,耐心的进行家长工作,尽量帮助幼儿改变坏习惯,了解生活环境、影响因素等带来的作用,并加强幼儿园期间的观察,提高讨论分析的合理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第二、开展家长间的帮教。对于部分较难处理的状况,可介绍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帮教”活动,形成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家长之间的帮教,可提高取长补短可行性,对孩子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可开展家长助教活动,进行角色互换工作,让家长体验一下幼师的工作,教幼儿做手工、学舞蹈,定时给幼儿提供水果、饮食等,该活动具有一定创新性,可让家长体会到集体教育的特点,了解幼儿在园内的活动状况,对家园合作培养而言具有积极影响。

三、结语

实践探索经验表明,家园合作培养幼儿习惯具有重大意义,可充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同时借助家园合作可结合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及时进行教育方法的调整,可提高幼儿培养的科学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3]李玲.家园同心,共同筑就安全屏障[J].新课程(教研),2011,(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幼儿教育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